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三皇五帝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7 07:1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伏羲(读音:fú xī,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神话及汉族神话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1]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编辑]简介伏羲,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风姓是中国传说时代伏羲的姓[2][3]。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4]学者以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7 07:1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

       又称神农氏,汉族神话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1]。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

         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近些年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遗址考古发现,约在7000年前至1万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


           传说神农氏像东汉画像石(拓片)因为上古时代并未有完整文字,故多为口耳相传之传说。而有关神农氏的传说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话般的形式提及到神农氏的一些事情。*.《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教民耕种:

          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便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农氏之称一源为此。

发明耒耜:

      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

尝百草:

            相传神农氏为辨别各类草药,更作亲自尝试,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无法可解,最终便牺牲了生命。神农氏有一条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药、毒、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神农本草经》剧毒的草药传说是断肠草。

发明陶器:

         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与农耕同时出现的,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

神农后裔:

       相传炎黄时期,炎帝和黄帝皆神农氏之后,两部落联合形成华夏族。炎帝败于黄帝,黄帝为共主,炎帝部落一部分迁离了黄河流域。蚩尤亦神农氏之后,蚩尤部落在黄河流域战败后,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一部分南迁,后又西迁。鄂、湘、贵间均有苗民生活,为蚩尤之后,因先祖以务农,故而得名。蚩尤为神农氏后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来较高,但因战败后后裔居于偏远之山间,日久之后,文化并无进步,抑且退化,反而成为了化外之民。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7 07:3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1]。她是伏羲的妹妹[2]和妻子[3]。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4],以及炼石补天[5]。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6]。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传说女娲氏为上古氏族。

       《说文解字》释“娲”字为女娲之称谓,并以“化”解释“娲”字[7][8],表示“女娲”的词源和得名本身即与“化育”的功能相联系。传说女娲和伏羲均为风姓[9][10]。郑康成根据《春秋纬》注《礼记》云:“女娲,三皇承伏羲者。”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

         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也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来说法不一,如《尚书大传》、《帝王世纪》等均将女娲排除在三皇之外。参见:三皇五帝

血缘关系:

          女娲和伏羲的母亲为华胥[2]。古籍多提到华胥因为在雷泽踩了大脚印而在成纪生下伏羲[11][12][13][14][15]。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沟、女娲谷、炼石台等相关地名遗存。女娲与伏羲结合[3],为最早的婚姻[6]。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氏族首领:

           女娲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现在古籍中。唐代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认为,在伏羲氏之后经历了数个世代,女娲氏便取代伏羲氏成为了氏族联盟的首领[16]。女娲氏和伏羲氏均为风姓,表明这两个氏族有共同的母系祖先。在女娲氏之后成为氏族联盟首领的是大庭氏[17]。另一说为神农氏[18]。[编辑]抟土造人作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女娲用黄土制造出了人类。但在早期的典籍中,只提到女娲造人,并未提到使用泥土。《淮南子》认为,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19]。较晚时候才出现女娲抟土造人的记载。《太平御览》说,女娲用黄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于是用绳子在泥潭中抽打,溅起的泥点就成了无数人类[4]。

开创婚姻:

         女娲造人的传说根源,来自于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的身份。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为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20]《路史》认为女娲规定了以姓氏来安排婚姻[21]。姓标志着母系血缘。女娲与伏羲为兄妹成婚,即同姓。但在此之后,婚姻即规定同姓不婚。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其中女娲持规,伏羲持矩。因为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所以汉代以来常描绘女娲伏羲执掌圆规和矩尺,象征婚姻规矩。

制造乐器:

       女娲创造了笙簧。笙是将竹管插在葫芦内制成,即类似今日之葫芦丝。[22][23][24]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和盘古都和葫芦有关,因此女娲用葫芦和竹管造笙的传说,也与其兄长伏羲相联系。后人又以“笙”为“生”之意,象征女娲生人[25][26]。

炼石补天:

        根据《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27]也有其他说法。《路史》称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后作乱,导致洪水为患。女娲氏与共工氏战斗,战胜了共工氏,于是天地平复。[28]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

          《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了一块未用。

      女娲氏之肠根据《山海经》,女娲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29]

古代文学:

      女娲赞魏·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开辟演义:

      明·周游《开辟演义》第十一回:却说女娲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二丈五尺,幼极聪慧,长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礼,以重万民,是为神媒,帝爱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山。

封神演义: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因纣王对女娲不敬,女娲便在盛怒之下命令轩辕坟三妖(其中狐精假装成妲己)迷魅纣王,加速商朝的毁灭。

点评

参考资料: 1.^《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2.^2.02.1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3.^3.03.1唐·李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7 07:37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7 07:3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7 07:31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根据 ...

参考资料:

1.^《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2.^2.02.1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3.^3.03.1唐·李冘《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4.^4.04.1《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絚人也。”(今本《风俗通义》无此记载)
5.^《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6.^6.06.1《绎史》卷三引《风俗通义》:“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7.^《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8.^《说文解字注》:“娲化叠韵。”
9.^《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
10.^宋·毛渐《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11.^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12.^《山海经·内东经》郭璞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13.^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14.^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15.^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16.^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葢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类木王也。”
17.^《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气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已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
18.^《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
19.^《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20.^明末清初《绎史》卷三引《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21.^宋·罗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媒。”
22.^《尔雅·释名》:“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之贯匏,以匏为之,故曰匏。”
23.^《隋书》:“匏之属二: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娲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于匏内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24.^《宋书》志第九: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
25.^《隋书》:“昔者淳古苇籥,创睹人籁之源,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
26.^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妹,蛇身人首,断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27.^《三皇本纪》: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28.^《路史》:太昊氏衰,共工为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民复生。娲氏乃立,号曰‘女皇氏’。
29.^《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30.^东汉·王充《论衡·顺鼓篇》引董仲舒语:“雨不霁, 祭女娲。”
3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
32.^宋·罗泌《路史·后纪二》: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查论: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女娲/黄帝/燧人(《司马贞·三皇本纪》/《帝王世纪》/《尚书大传》说法)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史记·五帝本纪》、《礼记》和《春秋国语》说法)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白虎通义》和《尚书序》说法)太昊(一说即伏羲) ·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法)三皇五帝说法众说纷纭,三皇版本参考《司马贞·三皇本纪》、《帝王世纪》和《尚书大传》的说法。五帝参考《史记·五帝本纪》、《礼记》和《春秋》、《国语》说法;《白虎通义》和《尚书序》说法;《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法。其他版本参见三皇五帝条目中的说明。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7 07:4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胥是传说中位于今西安蓝田一带的上古文明。

        华胥氏与黄帝传说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远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黄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1][2]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7 07:43: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燧人氏:

        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现者,有一种说法他为三皇之一。《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据说燧人氏是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因此商丘被授予“火文化之乡”称号。当地更设有一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燧皇陵”陵园[1]。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7:5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山氏:
       炎帝是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神农部落首领的名称,从神农开始至其后裔子孙,也是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神农部落末代首领炎帝,姜姓,烈山氏[1],距今三千年以上生于烈山(今湖北随县烈山)。以后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黄帝之妻嫘祖之父孙姜雷为神农氏的第十一世孙(被封为六合方山侯,方山即今江苏南京六合方山,姜雷以山为姓,改名方雷)。

传记:炎帝和黄帝曾有姻亲关系[2],为神农之后。

           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3],炎帝部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

         据说因“炎帝欲侵淩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双方势同水火,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是中国学者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传姓姜,这或许显示其曾以羊为主要肉食(有说因为生于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可见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崇拜。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后祝融这样的火神。

        据《山海经·北山经》,白嘴赤足的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

       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并驱逐炎帝及其后裔榆罔,并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不死战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属。

神农氏与炎帝: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存在了五百年。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为中国传説历史中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由神农开创。其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考古证实:

              在炎黄两大部落融合之前,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在黄帝时代,神农氏部落已经衰落)。神农和神农氏最后一代炎帝为两人,炎帝为神农后裔。

           根据传説,神农氏部落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第四,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发明养蚕的嫘祖便是神农氏的后代。神农氏族部落后期的杰出首领炎帝和黄帝两部落融合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神农为三皇之一,炎帝有时也被列为五帝之一。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8:42: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
             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以至为中华民族的祖先。[1][2]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了汉人以至全体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3]。然而炎帝及蚩尤的神话起源不仅止于汉族,亦包括苗族和朝鲜族。从人类学的社会演进观点的推测,神话中的炎帝及黄帝可能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4]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黄帝、炎帝和蚩尤:

       关于黄帝、炎帝和蚩尤关系的学术讨论上,目前结论是中国远古文化并非来自单一来源,而黄帝、炎帝和蚩尤比较可能代表三种不同地区的远古文化,和考古学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统相符,如辽河文明(红山文化)与黄河文明(仰韶文化)、长江文明(良渚文化)。[6][7]
                黄帝姓氏《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8],《路史》记载黄帝姓公孙[9],《国语》则记载黄帝依姬水而成长,因此为姬姓[10],崔述认为公孙是诸侯之孙的称谓,并不是姓,且上古时代不存在这种称谓[11],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亦有帝鸿氏、帝轩氏、缙云氏等后者加以解释史料之称[12]。[编辑]简介黄帝出生于河南新郑,或曰黄帝生于寿丘(山东曲阜)。《汉书人表考》卷一有载:(黄帝)姬姓,少典之子。少典取有峤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13][14]。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于新郑的说法出《大明一统志》。

          相传黄帝出生夏历三月初三,一说生于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早前炎帝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后炎、黄二帝展开阪泉之战,黄帝取得胜利,[15]最后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16],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17]。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集结炎、黄部落于涿鹿之战打败蚩尤。[18]。目前,关于黄帝最早的记载,出自于尸子神明:“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路史·后纪一》载:“黄帝始分土建国”。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19]。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与常羲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20],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21]。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大荒东经,北方的犬戎、西方的北狄、东方的东夷都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之子玄嚣,玄嚣生帝喾,帝喾是商、周的神祖。《史记·周本纪》载,帝喾元妃姜嫄即周人始祖后稷(弃)的母亲。帝喾次妃简狄则是商族始祖契的母亲(《史记·商本纪》)。黄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与华夏族有关。

             据《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娶嫘祖为妻,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即高阳氏)。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瞽叟,瞽叟生舜。《国语·鲁语》载:“殷人帝舜而祖契”。另据《世本》,颛顼生鳐,其形为白马。天帝派火神祝融杀死鳐后,剖开鳐的腹部,生出一条黄龙,即大禹(据《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是华夏族的祖神。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22]。

         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所在地历来有所争议,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其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而陕西黄帝陵则为一衣冠冢,因为长期处于中原汉族统治区域,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每岁祭奠黄帝陵延续不断,并且被历代帝王上升为国家大典,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但实际上,黄帝陵只属一个衣棺冢,黄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另外,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离开之时有彩云飞天,并乘搭彩云离开。2008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亦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仙登于天”;《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在道教中被尊为道家开创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包括部份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每年中国官方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祭祀活动,河南新郑也有拜祖活动。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8:4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喾(拼音:kù):

            中国历史中的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参 1],殷人称夒。

         祖父为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父亲为蟜极。帝颛顼是喾的伯父。

         帝喾自小有德行,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传说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偃师)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当时,共工氏实力强大,对喾继帝位极为不满,愤怒得用头撞击不周山,使天柱折断,大地斜向东南,并进而发动反叛。帝喾下令火正黎带兵平定共工之乱,失败而回。帝喾处死了黎,以黎的弟弟吴回继任火正,再次领兵对付共工,最后平定叛乱,杀了共工氏。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死后,摰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相传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一说九十二岁),死后安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喾家族:

*.玄嚣,祖父。
*.蟜极,父亲。*.颛顼,是其伯父。
*.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子挚。挚承喾的帝位,在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帝尧)。
*.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
*.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
*.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二女,大女儿为简狄,小女儿为建疵。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9:0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尧帝:

         <<史记·五帝本>>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以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为帝挚。尧好学而能干,十三岁时就受命辅佐帝挚。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禅让于尧。

           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唐县(今河北唐县)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尧帝的施政方面:

            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帝尧时的科技方面:
          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

帝尧时的洪水期:

         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说:“鲧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 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还没有成功。

帝尧的禅让:

      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

        舜让二妃回妫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尧觉得,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

        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假意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也有部分古籍记载,帝尧受舜的挑唆,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舜让人在尧的面前举荐自己,让尧觉得舜很圣明,终于尧决定将权力交给舜。另外,尧曾计划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尧又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3],子州支父也没有接受。

尧帝驾崩: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有说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岁)的高龄逝世[4],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邮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尧帝子女:

*.娥皇,尧的女儿,嫁给舜。
*.女英,尧的女儿,嫁给舜。
*.丹朱,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欠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之子”。

其他传说:

*.《竹书纪年》中记载,舜将尧放逐到平阳囚禁,先立丹朱为帝,后夺取帝位[5][6]。

           关于舜胁迫尧父子让位,在古代并非只有竹书纪年孤证,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子亦先后有类似说法。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而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成书时代约略同期的山海经海内西经更称呼丹朱为帝(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间接否定了尧直接禅位予舜的观点。因此后来的汲冢琐语依据竹书纪年,而对此提出了疑问:“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从现实面来说,即使尧认为丹朱不肖(《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而有让国的个人想法,但仍须面对整个家族利益集团的反对,因为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个举动会涉及到急遽的权利与资源重分配,必然产生新旧团体间的纷争。也因此即使是舜受禅观点,亦有三苗不服,舜于是发动战争解决的记载。无论如何,在西汉后独尊儒术、采纳单一史观的发展下,有关舜逼尧的说法逐渐隐没,而不为人所重视。《史通·疑古》引《汲冢琐语》文:“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据传说,尧因命羿杀十日,夏人联合有仍氏、有虞氏复仇,灭戈,灭过,杀浇,尧王城成为一片废墟。
*.道教认为天官大帝为尧,与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合称三官大帝。
*.周武王时,追思元圣,褒封尧裔二十三世名京。迁至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其裔改姓尧。
*.西汉宣帝,因为汉宣帝说尧有犯讳:“具奏曰:‘唐尧乃百圣至圣,五帝盛帝,今京兆尉尧濙,实其后裔!应合避讳’。”,故加食字改为饶。
*.《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在丹水战胜三苗。
*.宋代的学者罗泌在《路史·后纪十》中记载:尧教儿子丹朱如何下围棋,想以此来改变丹朱的性情。


注释:


1.^《论衡·正说》《尚书正义》
2.^帝尧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
3.^《太平御览》八十,《庄子·杂篇·让王》
4.^韩愈在《论佛骨表》一文中表示,“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
5.^《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6.^《史通·疑古篇》引《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另〈杂说篇〉引《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9:0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交车上

本帖最后由 周庚捷 于 2013-5-8 09:07 编辑

发帖重复了,不好意思!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8 09:04: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尧帝:

         <<史记·五帝本>>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以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为帝挚。尧好学而能干,十三岁时就受命辅佐帝挚。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禅让于尧。

           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唐县(今河北唐县)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尧帝的施政方面:

            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帝尧时的科技方面:
          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

帝尧时的洪水期:

         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说:“鲧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 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还没有成功。

帝尧的禅让:

      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

        舜让二妃回妫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尧觉得,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

        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假意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也有部分古籍记载,帝尧受舜的挑唆,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舜让人在尧的面前举荐自己,让尧觉得舜很圣明,终于尧决定将权力交给舜。另外,尧曾计划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尧又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3],子州支父也没有接受。

尧帝驾崩: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有说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岁)的高龄逝世[4],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邮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尧帝子女:

*.娥皇,尧的女儿,嫁给舜。
*.女英,尧的女儿,嫁给舜。
*.丹朱,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欠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之子”。

其他传说:

*.《竹书纪年》中记载,舜将尧放逐到平阳囚禁,先立丹朱为帝,后夺取帝位[5][6]。

           关于舜胁迫尧父子让位,在古代并非只有竹书纪年孤证,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子亦先后有类似说法。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而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成书时代约略同期的山海经海内西经更称呼丹朱为帝(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间接否定了尧直接禅位予舜的观点。因此后来的汲冢琐语依据竹书纪年,而对此提出了疑问:“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从现实面来说,即使尧认为丹朱不肖(《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而有让国的个人想法,但仍须面对整个家族利益集团的反对,因为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个举动会涉及到急遽的权利与资源重分配,必然产生新旧团体间的纷争。也因此即使是舜受禅观点,亦有三苗不服,舜于是发动战争解决的记载。无论如何,在西汉后独尊儒术、采纳单一史观的发展下,有关舜逼尧的说法逐渐隐没,而不为人所重视。《史通·疑古》引《汲冢琐语》文:“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据传说,尧因命羿杀十日,夏人联合有仍氏、有虞氏复仇,灭戈,灭过,杀浇,尧王城成为一片废墟。
*.道教认为天官大帝为尧,与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合称三官大帝。
*.周武王时,追思元圣,褒封尧裔二十三世名京。迁至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其裔改姓尧。
*.西汉宣帝,因为汉宣帝说尧有犯讳:“具奏曰:‘唐尧乃百圣至圣,五帝盛帝,今京兆尉尧濙,实其后裔!应合避讳’。”,故加食字改为饶。
*.《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在丹水战胜三苗。
*.宋代的学者罗泌在《路史·后纪十》中记载:尧教儿子丹朱如何下围棋,想以此来改变丹朱的性情。


注释:


1.^《论衡·正说》《尚书正义》
2.^帝尧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
3.^《太平御览》八十,《庄子·杂篇·让王》
4.^韩愈在《论佛骨表》一文中表示,“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
5.^《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6.^《史通·疑古篇》引《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另〈杂说篇〉引《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1 03:2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舜皇:
         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舜平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编辑]青年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道闻名于天下。舜三十岁时,帝尧问四岳天下间有谁能够继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荐舜。

     帝尧于是召见舜,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么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问:“什么官职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尧又问:“什么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关心百姓。”帝尧十分满意,赏赐舜细葛布制的衣服、一张琴,又给他牛羊,为他建粮仓,尧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并为他们修建宫室;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

         据《史记》所载,舜曾在历山耕种,让历山的人都相互推让地界;在陶河滨制陶,让河滨的陶器都不再偷工减料;在雷泽捕鱼,让雷泽的人都推让渔界。

           虽然舜深得尧的钟爱,但舜的父亲和弟弟象仍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对舜说:“粮仓的顶漏水,你快去修补一下。”舜于是爬到粮仓顶上涂泥补漏,继母便叫象在这时放火烧粮仓,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护自己不受火烧而逃(一说舜双手举著斗笠,像鸟儿一般降落下来逃走)。又一次,继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当舜挖到深处,继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过一劫。继母和象都以为舜死了,非常高兴。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二老。”象于是搬到舜的宫室住下,弹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惊愕,后又很不自在,说:“我正十分难过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吗?你真是个好弟弟!”以后,仍然十分孝顺父母,爱护弟弟。舜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

            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舜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当时,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他毁弃道义,阴险狠毒,尽干坏事,人称他为“混沌”;少皞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不讲信誉,废弃忠诚,喜听谗言,惯于花言巧语,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没法教训,不知道好歹,人称他为“梼杌”;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喜欢吃喝,贪求财宝贿赂,天下人对他十分憎恶,称他为“饕餮”,这四个家族造成了社会的灾难,帝尧却没能赶走他们。舜知道后,打开城门,把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让他们去抵御四方妖怪。坏人赶跑了,社会也安定了。

参政:

          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共主,尧要舜代行共主政务。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进而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舜又四方巡视。以后,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

           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驩兜推荐共工,帝尧认为不行,但还是让他试任主管百工的工师。共工果然放肆地干坏事。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帝尧认为不行,在四岳的要求下,让他试试,九年都没成功。三苗居住于江淮和荆州,一再反叛。舜向帝尧建议,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使其变化北狄;将驩兜流放到崇山,使其变化南蛮;将三苗流放到三危,使其变化西戎;将鲧流放到羽山,以改变东夷的风气。这四个人惩处以后,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受禅舜代行共主:
            政务八年,帝尧逝世,舜服丧三年后,把共主之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天下人心不服。舜知道是天意所归,于是正式登上共主的位置。他要求十二州的长官们发扬尧的美德,以仁义治民,排斥用花言巧语献媚的小人,使蛮夷都来归附。帝舜问四岳:“你们看有谁能担当中朝的重任?”四岳都说:“如果让禹担任司空,一定能做出成绩。”帝舜说:“好!禹啊,你就担任司空,负责治水,好好努力吧!”禹磕头辞让,推荐稷、契或皋陶担任。

           帝舜说:“这些人都很有才干,但这件事还是你去做吧!”接下来,帝舜指著弃(周人的祖先)说:“弃,百姓已开始缺粮,你就担任农官(后稷),督促人们按节令播种谷物。”又对契(商人的祖先)说:“契,现在百姓还不够亲近,人伦关系也没有理顺,你就担任司徒,去诚敬地推行五教,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办事一定要宽厚呀!”又对皋陶说:“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帝舜接着逐个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任命垂担任管理百工的共工,任命益担任管理山林川泽的朕虞,任命朱虎、熊罴为益的副手,任命伯夷担任主持宗庙祭祀的秩宗,任命夔担任管理诗歌音乐的典乐,任命龙担任负责内外传达的纳言,并分别对每个人提出了具体的希望要求。最后,帝舜对十二牧、四岳和新任命的六位主官说:“喂!你们二十二人要各自严守其职,审慎地顺从天意行事。”帝舜对官员们三年进行一次考核,三次考核决定升降和处罚。大小官员都努力建功立业,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劈开很多山岭,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确定九州的划分,各自按规定前来朝贡。在五千里的范围内,无论是南边的交趾,西边的戎、析支、渠廋、氐、羌,北边的山戎、北发、息慎,还是东边的长夷、鸟夷,都受到安抚,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终年一百零一岁。

其它  说: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

          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做诸侯。有说是流放,故《竹书》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舜代理尧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尧的儿子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巨人部落首领夸父是丹朱的得力大将,“逐日”误入大泽而死,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帝舜,因此丹朱在失去夸父这一重要助力的情况下,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

            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曾称帝三年,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尧舜禅让”。因丹朱作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

         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就是说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按照《史记》所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

           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而“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史料记载:

         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韩非子》之《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二十四孝》舜也是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主角。[编辑]宗教信仰道教中认为地官大帝为(舜),与天官大帝(尧)、水官大帝(禹),合称三官大帝。中元节为地官大帝诞。[编辑]其他舜曾先后以农耕、渔业、陶工、商贸为生。《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负夏”。柳诒徵所著《中国商业史》称舜为“商业家之鼻祖”。

点评

丹朱,本姓祁,名朱,丹朱最初的封地在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1]是中国古代君主帝尧十子中的长子,传说尧创下围棋以教丹朱[2],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故围棋雅号丹朱。丹朱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1 04:4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1 03:4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禹:
         从黄帝轩辕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1],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嫘祖为黄帝所生的次子。

            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2],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3]。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处理洪水:

          大禹手持耒耜治水图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
             禹王子启王是夏朝的继位天子是为王太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4],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5]。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6]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即位: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诸侯的拥戴下,五十三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7]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王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影响:

          夏禹王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帝王室历史沿革发展。
大禹起源:

       分别有西戎说和东夷说。随着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

考古证据:

*.与禹王同时代的出土文物及商朝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关于禹王的记载。

        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约一千年以后西周的遂公盨[1],此外还有齐侯钟、秦公簋。*.顾颉刚经过考证,认为“禹”这个字的字源与龙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被别人夸张成“禹是一条龙”。这种观点在当时受到史学家柳翼谋等人的指误。

个别观点:

*.中国历史学者纪连海于电视台上宣称“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因与女子瑶姬在治水过程中相恋。纪连海认为,瑶姬将传说中写有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作为定情物献给大禹,以确认大禹是在当时的“走婚”(即丈夫不需与妻子共居)习俗下,已成为她的丈夫。而大禹则编造出“巫山神女瑶姬”协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蒙骗故乡的发妻,因此羞于面对妻子,故曾三过家门不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痛斥此为无稽之谈,其表示瑶姬为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女儿,属于“神”,故无法与身为“人类”的大禹相恋。谢兴鹏并要求立即停播该集节目。

大禹祭祀: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禹王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

点评

涂山氏,中国上古神话中涂山氏是夏族的始祖神,大禹的妻子。史学家们考证,如今汉族姓氏的涂氏是涂山氏族的直系后裔。[原创研究?]古书记载[编辑]《淮南子》中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1 04:38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1 04:38: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1 03:41 禹: 从黄帝轩辕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1],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嫘祖 ...

涂山氏,中国上古神话中涂山氏是夏族的始祖神,大禹的妻子。史学家们考证,如今汉族姓氏的涂氏是涂山氏族的直系后裔。[原创研究?]古书记载[编辑]《淮南子》中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涂山氏之女在等待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时唱的《候人兮猗》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第一首情诗。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的母亲涂山氏为玉京太后[1]。参考文献[编辑]1.^《旧唐书卷第二十三 志第三 礼仪三》:“……则天以封禅日为嵩岳神祇所祐,遂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灵妃为天中皇后,夏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为升仙太子……”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5 12:20 , Processed in 0.0296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