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商朝简介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20:08: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朝又称殷、殷商:[注 1]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注 2])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前期屡屡迁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三年定都于殷(今中国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1]。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殷。

      商朝晚期,中国的历史从半信半疑的时代过渡到信史时代。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帝国,相对于夏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帝国后建立。经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商的年代无定说,若根据最新之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600年至前1556年之间,大约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或554年),该时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学界采用。若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朝立国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中华民国史学界一般采董之说法。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2]。

        目前在河南的安阳市、偃师市、郑州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3]。关于商朝的文献资料,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的纪录,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安阳的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20:2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辞资料中,尚未发现可解读作“殷”的甲骨文字。“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从《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参 1]”的记载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其后迁至亳,国号亦可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称作“殷”。多次的迁徒中始终以居驻商地和殷地的时间最久,势力最大,在周边方国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称变成了这个国家的名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荡》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参 2]”,《大明》有“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参 3]”。《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参 3],《文王》有“商之孙子[参 4]”,《玄鸟》有“殷受命咸宜[参 5]”,《殷武》有“挞彼殷武[参 6]”,可见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称通用,之间并无差别[4]:11—14。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参 7]”,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历史:
           商朝可以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成汤灭夏之前为先商,灭夏至盘庚迁殷之间为早商,迁殷之后为晚商。晚商时期又称“殷”[5]。成汤之前的商族首领称作“先公”,其后的君王称作“先王”[注 3]。

先商渊源:
            学术界针对商族的发源地问题提出东方、西方、北方三种假说[6]:60。《礼记·缁衣》引《尚书·商书·尹诰》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说明商在夏之东。卜辞中的“夒”[注 4]可能指喾[注 5]。考古发掘发现,以邯郸为中心、北至邢台,南至安阳的地域,有大量的商人的原始文化遗存,考古学上称为下七垣文化。下七垣文化有十分丰富的遗存,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半部的武安、涉县、磁县、矿区、永年及邯郸县境内。在漳河、滏阳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区,有先商遗址近百处。其中,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故以其命名商族未灭夏前的原始文化。下七垣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山西类型兴起于晋南,发展于晋中,再向河北方向发展而来的支系。

十四世而兴:

           契、相土、冥、王亥、王恒、上甲微和有易氏《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始祖契[注 6]生活于尧舜禹时代[注 7],曾在舜帝下任职司徒[注 8]。他因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功绩[注 9],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参 1]”,其后裔便从地名自称。《世本》又载“契居蕃[注 10][参 8]”,王国维根据《汉书·地理志》认为,此二地分别在今河南商丘和山东枣庄滕州。卜辞所见“宗”[合集 30298]可能指契,说明商人为他立有宗庙。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契逝后,其子昭明继位,“居砥石[注 11][参 8]”。“昭明卒,子相土立[参 1]”。相土是继契后较为著名的商族首领,《世本·作篇》记载他训练马匹,使用马驾车充当运输工具[注 12]。

          《诗经·长发》记载相土的活动区域相当广泛,声誉传播海外[注 13],说明这时期商族的航海技术已经可以通往近岸的海岛。此时商族活动于冀中豫北的古黄河流域,在东方海滨也有相当的势力,《左传》载相土有“东都”[注 14]。相土逝,子昌若立。昌若逝,子曹圉立。曹圉逝,子冥立。文献记载冥任夏后氏的水官,夏后杼在位时冥因治水之事而殉职[注 15]。《礼记》记载殷人将冥与喾、契、汤四位先祖先公齐列祀典[注 16]。卜辞多见殷人为“季”举行侑祭,王国维结合《天问》“该秉季德”、“恒秉季德”[参 15]的记载,认为“该”、“恒”是王亥和王恒,“季”为其父与卜辞记载相符,当是史书记载的冥[9]:410。王亥[注 17]、王恒为冥的二子,冥卒后相继为王。殷人对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称作“王”的君主[6]:73。卜辞中总以“王亥[粹 75]”、“高祖亥[屯南 2105]”、“高祖王亥[合集 32916]”尊称他,从不单称其为“亥”,一些卜辞还在其名号的上角刻画代表早期商族的玄鸟图腾[4]:33。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拥有很大的神威,殷人时常向他祈年祈雨[4]:25—26。关于王亥的卜辞有一百三十余条,数量之多居诸先公之首[6]:72。

            王亥在位时,商族经济达到新的高峰,卜辞记载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达五十头牛[注 18]。为解决牲口过剩、不易畜养的问题,王亥将部分牛羊托寄于邻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注 19]。之后王亥与有易氏首领绵臣[注 20]发生争执[4]:30,绵臣强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绝,绵臣便将其杀害[注 21],夺走牛羊[注 22]。后来王亥之弟王恒继位,从绵臣手中夺回了牛羊。关于王恒的卜文有十余条,与王亥同样尊称为“王”,但王恒却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商王世系中,其原因不明[6]:73。王恒死后,其子上甲微又联合河伯氏讨伐有易氏,杀死绵臣[注 23]。商族在有易氏没落的同时强盛了起来[6]:73。战胜有易后,上甲的诸弟各怀私心,纷争起事,蓄意谋害上甲,上甲随机应变,平息了叛乱,保证了商族后嗣的延续[注 24][6]:162。

          上甲在殷人的周祭顺序中排列首位,祈雨卜文均以“自上甲……”开始,卜辞对上甲以降的商王有了明确的世系排列,或许是因为商族在上甲时期才开始有文字记载,而之前的世系源于传说[6]:73。今所见关于上甲的卜辞多达一千一百余条,位居诸商王之首,可见殷人对上甲之崇敬[6]:74。上甲之后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五公先后即位,在卜辞中,“报”写作“匚”[注 25],“主”写作“示”,五位先公合称“三匚二示[屯南 2265][合集 27083]”。上甲后的三匚全以天干“乙丙丁”相次,二示时则应续以“戊己庚辛”排列,却跳至“壬癸”。同时,二示的配偶妣庚和妣甲的天干亦不相次。说明三匚的庙号可能是殷人后来追拟的,而二示的庙号则有典册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参 20]”记载到的祭祀典册,可能始于二示时期[6]:74[10]:191─193。二示时期,商族势力不断扩大,他们拉拢黄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夏后氏腹地伊洛地区。

早商殷革夏命:

         商汤、夏桀、鸣条之战和汤武革命商汤明朝所绘商朝有莘氏之太姒大乙汤乃示癸之子,关于汤的名字记载较为复杂,《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参 17]”。殷墟卜辞中多称其为合字“大乙[后 上1.11]”、又称单字“唐[佚 873]”或“成[乙 5303]”。

           周原卜辞以及齐国彝铭称其为“成唐”。《尚书》、《楚辞·天问》称其为“汤”。《诗经》、《国语》等称其为“汤”、“武汤”或“武王”。《史记》、《荀子》等称其为“天乙”。《论语》、《墨子》、《竹书纪年》等称其为“履”[6]:163。

        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书记载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众,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诸侯叛离。桀便派军四处讨伐不服的属国。此时的商汤是专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的对比。

        《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等形容夏桀“网张四面”如此鸟禽全入网中,一个也不落,而商汤“网开三面”[注 26]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表示商汤的仁慈大度。诸侯见势便纷纷弃桀归汤,汤籍此机会网罗人才、拉拢诸侯。有莘氏居于夏后腹地伊洛平原,不满桀的统治,决定与商汤联姻结盟。伊尹随有莘氏女进入商汤王室,始任庖正,而后得到了汤的重视,被授予“天下之政”[注 27],立为小臣。汤以伊尹为士朝贡夏廷,潜入观察夏地的动静。除伊尹外,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官贤也先后归汤[11]:101。

          汤将都邑迁回先王之地——亳。亳与葛国[注 28]为邻,葛是灭夏的必经之地。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问究竟,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汤遂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复说葛国缺粮,汤再遣去亳邑民众协助耕种,并派童子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杀其人。于是汤自亳邑出发征伐葛伯。汤战胜葛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相继征伐洛、荆、苏、董、温等国。自称征伐是吊民伐罪,为民除祸,故而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参 23]。灭温后战争发生转折,商亳遭到温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后商汤转而讨伐亲夏的属国。此时商汤感觉羽翼丰满,在景亳汇集诸侯盟国,宣告与夏作战,是为“景亳之命”[参 24][注 29]。先后消灭韦[注 30]、顾[注 31]、昆吾[注 32][注 33]等亲夏政权,翦除夏后属国,削弱夏后势力,经过“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参 25][注 36]”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自陑起兵西进,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战败于有娀氏旧址,逃至鸣条[注 37]。汤与夏桀在此展开了鸣条之战。战前,汤作《汤誓》,举说桀的罪状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桀战败,经历山[注 38]逃至南巢[注 39],夏朝覆灭。汤迁徒夏族遗民于杞,汤欲迁夏社,伊尹认为会引起夏民的愤恨,作《夏社》反对[注 40]。汤经泰卷返回亳,仲虺作《仲虺之诰》向夏诸侯阐明伐桀的正义性[注 41][11]:109—111。

           《逸周书》称“三千诸侯大会”于亳,汤三让天子位于天下有道者后即位。遂迁九鼎于亳都[注 42],商朝建立。这是中国传统历史的首次王朝交替,《周易》赞称商汤受天命而灭桀,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一次革命[注 43]。灭夏后,汤扩建亳都,并在夏之旧都斟鄩附近营建西亳用以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汤命臣咎单作《明居》以法治民,制作礼乐。为了巩固统治,又改正朔,易服色,以白色为上等服饰颜色,作五祀八政

伊尹放太甲:

         伊尹和太甲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汤之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逝。其后,文献记载出现分歧:《尚书序》、《三统历》、《汉书·律历志》、《伪古文尚书》等载汤崩,太丁之子、汤之嫡长孙太甲即位;而《史记·殷本纪》、古今本《竹书纪年》、《孟子》等记载汤崩后,汤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六年,再由嫡长孙太甲即位为王。殷墟卜辞中,太丁刻作“大丁”,外丙作“卜丙”,太甲作“大甲”,但尚未发现仲壬(中壬)的痕迹。根据卜辞的周祭顺序,“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为次,即嫡长孙太甲即位于其叔父外丙之前。太丁生前被立为太子,虽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称王所以被纳入周祭直系,而外丙无子称王所以属于周祭旁系。文献记载汤在位时间较长,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注 46]。同时文献记载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参 1],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

           古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甚至称伊尹篡位称王[注 47]。一种解释认为长子太丁逝时,汤尚健在,立次子外丙为太子,而汤逝后,太甲夺权,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可能是文献记载中多称太甲起初不贤的缘故,所以伊尹放太甲于桐,并作《伊训》、《肆命》、《徂后》使其反省悔过。期间伊尹复立汤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继为王,但二人年迈,总共在位六年便过世。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注 48]。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参 7]”,“诸侯咸归…百姓以宁[参 1]”,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太甲归亳后十二年陟,逝后上庙号“太宗”,又称“明王”。

        文献记载太甲有沃丁、太庚[注 49]二子,先后即位为王。周祭中未见沃丁之名,但有“羌丁”(羊丁),因为是单版祭祀,尚不明确其与前后帝王的关系。文献记载沃丁八年,伊尹过世[注 50],“沃丁葬以天子礼”,服丧三年。咎单接管政事,作《沃丁》训王。十九年,沃丁陟,太庚立。周祭中太庚作“大庚”。太庚有子即位为王,所以属于直系先王。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了兄终弟及的乱象。

比九世乱:

          九世之乱和兄终弟及小甲乃太庚之子[注 52],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开始了商王朝的第一次衰败[注 53]。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参 17][参 13][参 1],而常玉芝等现代学者利用残辞互补法,对卜文中残缺的周祭顺序作了整理,认为太戊在雍己之前继位为王[12]:58。太戊在卜辞中作“大戊”,是位直系先王。即位之初,册命伊陟、臣扈、巫咸等辅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继其兄小甲之位为王,有违嫡长子的王位传承制度。

          传说太戊时,发生了“祥桑谷共生于朝[参 27][参 1]”的灾异现象,太戊恐惧中求问伊陟此事,伊陟说是殷道德衰的恶兆,太戊听从后,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对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动,巫咸作《咸艾》、《太戊》称赞太戊。太戊改革军队,命车正中衍作寅车[注 54]。太戊在贤臣的辅佐下,扭转了小甲时期的衰败。五谷丰盛,诸侯归附,商王朝进入了第二次中兴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注 55],庙号“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辞中没有太戊庙号的记载[注 58]。雍己或继其兄太戊为王,或继其兄小甲为王,其在位期间,殷道复衰,诸侯叛离,商王朝二次衰败。雍己为旁系先王,在位仅十二年,事迹远不如太戊。而太戊时期的兴盛则为其子争夺王位创造了条件。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中丁[注 59]乃太戊长子,在周祭顺序中是太戊之后的直系先王,其王位很可能是从叔父雍己那里争来的。中丁夺位遭到了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了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注 60]。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注 61]、韦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注 63],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注 64],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注 65][6]:92。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注 58]。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

点评

续二: 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注 66]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注 67]。沃甲在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20:4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20:4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20:22

续二:
         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注 66]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注 67]。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注 68],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注 69],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

        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6]:92,或是阳甲夺位[11]:146。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注 70]。阳甲在位四年崩[注 71],其弟盘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注 72][注 73]。
晚商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商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王伐纣:
          纣、西伯昌、武王和牧野之战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后裔:

       武庚、微子启、三监之乱、宋国和箕子朝鲜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遗民一分为二,成为后来的卫、宋两国。宋国在战国时亡于齐,卫国在秦二世时被秦朝吞并。在辽东,又有商朝宗室箕子开国朝鲜,后亡于燕人卫满。辰国也是殷族国家。在《诗经》中辰也是指殷,辰国就是商族国家。

势力范围及行政区划:

           商朝势力图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始都亳,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参 36]”,先商时期,商族为夏后氏的诸侯,商族首领称作“商侯”[注 74]。有封地七十[参 37]至一百里[参 38]。远古时代,中原的华夏民族与外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晚商的北界在易水流域,西达太行山麓,西南界在沁水流域,南界在商丘之南,东界在曲阜之西。都城称作“邑”或“商邑”,其外七十至一百里内属于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称作“蒿”(郊)、“鄙”、“奠”(甸)。邑、郊、鄙、甸此四地相当于商王朝的王畿地区,在《尚书·酒诰》中称为“内服”[注 75][13]:14—15。

都城记载:
           “先八后五”,即成汤灭夏前八次徒都,而后五迁。王国维搜罗史料凑成八迁。“契自亳迁蕃[参 8]”、“昭明迁砥石[参 8]”、“昭明迁商[参 40]”、“相土迁商邱[参 41]”、“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参 42]”、“商侯迁殷[参 13]”、“殷侯迁商邱[参 13]”、“汤始居亳[参 27]”商族首领居地变迁首领居地今地先商[注 76]契亳[注 77]一说今辽宁省西部暨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地区,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尸乡沟(详见亳)蕃[注 78]一说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冀东平原一带昭明砥石[注 79]一说今河北省石家庄以南、河北省邢台市以北地区商[注 80]一说今漳河一带,一说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相土商丘[注 81]一说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泰山下”一说今太行山麓商丘见上王亥殷[注 82]当今位置不明上甲(芒三十三年─孔甲九年)邺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漳河流域“商侯”[注 74](盖为主壬或主癸;孔甲九年─桀十五年)商丘[注 81]见上早商大乙汤—大戊密(桀十五年─中丁元年)亳[注 77][注 83]今地说法不一,一说今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详见亳)中丁庄、卜壬发(中丁元年─河亶甲元年)嚣[注 84]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敖仓或敖山,一说今山东省沂蒙山区,一说今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戋甲整(河亶甲元年─祖乙元年或二年)相一说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南且乙滕—且丁新(祖乙元年或二年─南庚三年)庇[注 85]一说今山东省郓城县北邢[注 85][注 86]一说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庚更、象甲和(南庚三年─盘庚十五年?)奄一说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晚商[注 87]般庚旬[注 88]—帝辛受殷[注 82]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殷墟遗址帝辛受朝歌[注 89][注 90]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

方国:
        方国各方国根据与商的关系分为敌对、臣服和时服时叛三类。
政治制度:

         君权神授说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即“天子”的观念),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外交:

      周国的领袖季历,对商称臣纳贡,商王文丁任命季历为“牧师”,掌管西部地区的征伐之事。崇国(陕西户县地区)是商朝西边最大的属国,是商朝在西土的核心盟国。季历之子姬昌被封为西伯,力行仁政,日后周国越过黄河,吞并了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崇侯虎,接着迁都丰邑(陕西省鄠县)。

军事:
        商朝青铜武器矛头古代商朝约西元前1200年前,中国人口约500万至700万,商朝兵力约12至15万。

军事制度:

          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旧藏甲骨卜辞》.25)、“□王自征人方”(《殷契粹编》.1185)等卜辞表明,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虚书契后编》上.31.5)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征兵),一次征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兵以庶民为主,奴隶多担任杂役。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编》.1149)、“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殷虚书契续编》.5.2.2)等卜辞表明,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王的调遣。商朝军队有步卒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戈。车下随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现过“步伐”的记载,可能表明当时有独立的步兵队伍。“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可能是师。“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虚书契前编》.3.31.2)、“王令三百射”(《殷虚文字乙编》.4615)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组织可能以100人为基层单位,300人为中级单位,并有右、中、左的区分。

武器配备: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冑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于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人口:
         虽然商代没有人口调查制度的具体记载,但从甲骨文的祭祀卜辞用牲资料中可以间接算出晚商人口[14]:215─217。

社会:
         商汤建国后,社会中的平民阶层逐渐进入一夫一妻制时代[15]:141。

经济:
          商代刘鼎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朝龙纹玉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
        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

        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觋、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编辑]宗教据商代的甲骨资料来看,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依旧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但这些自然神祇仍属于万物崇拜,变化有限,比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祂是一切万物的主宰。商人问卜的对象有三大类,即天神、地祇、人鬼。在这三类之中,权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对自然气候的控制,这些问卜主要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间的祸福奖惩。第三是决定战争的胜负和政权的兴衰,由于商代仍属部族式的社会型态,仍需以战争手段征服诸边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问卜战争的胜败,看看“帝若”,还是“帝不若”。由此来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几乎莫不祷于“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难理解,商人何以会有“好祀”、“重祀”之风了。

艺术:

        商代的陶器有各种颜色,有些为轮制,有些则使用泥条盘筑法,陶器上常压印花纹。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釉料出现于商朝。此时期还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实与神话动物。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当时已具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二里头、郑州、殷(今安阳境内)等,这些地点在不同时期均曾为首都。商代晚期的统治者均热衷于建立奢华的宫殿。[16]

科技商朝:
        数字,可以看出中文“百”与“千”字的演化源头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商高定理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位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考证:

         西方历史学者一般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历史上夏朝的存在。按照他们所定的历史时代标准,中国的有明确记载的历史时代最多只能从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商朝甲骨文(前1556年)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信史时代最多只有36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4000年(因“信史”是从有文字记载时起算)。不过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之前,这些学者同样认为商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了。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这些文明后来消失,由于没有文字遗留等原因,其事迹大多也不被后人所详知。依据中国正史的记载,自黄帝开国以来的历史,虽至西周年份不详,但世系清晰(前半段世系极可能为虚构)。司马迁曾言,“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17]。

君主年表:

         商朝君主列表和商朝君主世系图据先秦文献及甲骨文记载,可知的商王在位年有汤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太戊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文丁11年以上、帝乙20年以上、帝辛25年以上。*.汤 “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汉书律历志》)*.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太甲 “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引《纪年》)*.太戊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书无逸》)*.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武丁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尚书无逸》)*.祖甲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书无逸》)*.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文丁 “太丁十一年,周伐翳徒戎。”(《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通鉴外纪》卷二引《纪年》)*.帝乙 “隹王廿祀。”“隹王廿〔祀〕”(董作宾《殷历谱》引《续殷文存》1.25.9、2.1.3)“王廿祀彡日上甲。”(董作宾《殷历谱》引《殷契卜辞》)*.帝辛 “隹王廿祀翌又五。”(董作宾《殷历谱》引《殷文存》)

商王:
       名号来源说商王以十天干为名号,对其意义,学术界有极大争议,现共有七种不同看法*.生日说*.死日说*.庙主说*.祭名说*.祭次序说*.选日说*.

生前政治势力分组说:

            张光直的商代王制假说商代政权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为两组,一组谥称以甲乙为主,一组谥称以丁为主,两组互相通婚,轮流继位执政。王位多传于另一组的下辈,有时也传于同组内的同辈。王位以此互传的方式,从而在两组之间祖孙隔代继承。据卜辞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称父,子甥侄皆称子[18]。亲堂表兄弟皆称兄弟,所谓父死子继,实质为舅死甥继,王位传于另一组。至于兄终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组,似为特殊安排。学者相信,商王族分为分甲乙丙丁等十个祭仪群,这些祭仪群是政治单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单位,地位与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势力最大。十群彼此结合,归属两大组,以甲乙为主的一组包括戊己,以丁为主的一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传,必须在各群之间传递(传于另一组或同组内的另一群),而且传于同组中只能由同辈继位,传入另一组才能由晚一辈承继。君主由王族/贵族会议辅政,A组领袖为王,B组领袖则为其副手,王位传承由会议选定,中间可能涉及权力斗争甚至流血政变,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间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却不见得有严密的成规。[19]这里必须指出,张氏此论点于二十世纪中晚期曾引起热烈讨论,但囿于其古文字、文献、史学之认识不深,尤其是甲骨学知识的浅薄,导致此“二系”论点近年来在两岸学界屡遭批评,事实上,已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异想天开”了,并不可信。商朝(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先商时期(约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谥号*殷墟甲骨*传世文献庙号或尊号*殷墟甲骨*传世文献传世文献见私名或庙号出土甲骨见私名或庙号在位时期*《竹书纪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位年数配偶名都城—高且夒?(高祖夒?)、夒高且?(夒高祖?)、




—喾帝喾、俊、俈、帝俈、夋、高辛氏夒?(不详)简狄帝丘商—玄王、素王?[注 91]宗、(夒钺)宗[合集 30299]—契偰、商契、禼、卨、兕20px?(不详)(不详)——昭明囧?、岳?(不详)(不详)砥石——相土土?相时期?(不详)(不详)商“泰山下”商——昌若羔?岳?(不详)(不详)商

点评

续三: …… 3,^或按周祭始于上甲,作为分界线,其前的首领称作“先公”,上甲以降称作“先王”。 4.^繁:“夒”,简:“夒”,拼音:Náo ,注音:ㄋㄠˊ ,音同“挠”。 5.^繁:“嚳”,简:“喾”,拼音:Kù,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0 03:02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0 03:0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20:43 续二: 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注 66]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 ...

续三:
……
3,^或按周祭始于上甲,作为分界线,其前的首领称作“先公”,上甲以降称作“先王”。
4.^繁:“夒”,简:“夒”,拼音:Náo ,注音:ㄋㄠˊ ,音同“挠”。
5.^繁:“嚳”,简:“喾”,拼音:Kù,注音:ㄎㄨˋ ,音同“库”。[7]:7046.^繁:“契”,简:“契”,拼音:Xiè,注音:ㄒㄧㄝˋ ,音同“卸”,一作“偰”。
[7]:5377.^“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参 1]
8.^“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参 1]9.^“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参 1]10.^一作“番”[6]:71。一说“蕃”即“亳”。[8]:16—1711.^一作“泜石”。[8]:17—1812.^“相土作乘马”。[参 9]
13.^“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参 10]
14.^“相土之东都。”[参 11]
15.^“冥勤其官而水死”[参 12];“帝少康……三年……十一月。使商侯冥治河”[参 13];“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参 13]
16.^“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参 14]
17.^一作“王氷”。[4]:31

18.^“五十牛于王亥”。[合集 14725]
19.^“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参16]

20.^一作“緜臣”。[参 13]
21.^“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参 17]
22.^“丧羊于易”[参 18]、“丧牛于易”。[参 19]
23.^“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参 17]
24.^“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参 15]

25.^繁:“匚”,简:“匚”,拼音:Fāng ,注音:ㄈㄤ ,音同“方”,异体字:“囗”、“20px”。
26.^另作“网收三面”,指收起三面的网。
27.^“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参21]
28.^相传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参 22]
29.^另作“景亳之会”、“景亳会盟”。
30.^今豫北。
31.^相传今河南濮阳范县。
32.^相传今河南许昌。
33.^统称“三蘖”。[参 10]
34.^“汤有七名而九征。”[参 17]
35.^“凡二十七征,而德施于诸侯。”[参 26]

36.^另有“九征”说[注 34]和“二十七征”说[注 35]。
37.^一说今河南省中部,一说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
38.^一作“鬲山”,相传今安徽黄山徽州区鬲山。
39.^相传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
40.^“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参 1]

41.^“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参 27]
42.^“迁九鼎于亳,至大坰,而有惭德。”[参 7]

43.^“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参 28]44.^“汤五祀。”[参 29]
45.^“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参 30];“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宾,八曰师。”[参 30]
46.^一说七年。
47.^丁山等学者从此论。
48.^其中《古本竹书纪年》还称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王国维等认为未有其事,是战国时人认为伊尹篡位后则不会轻易还政于太甲所以编造出太甲弑伊尹的故事。
49.^古今本《竹书纪年》讹为“小庚”。
50.^文献记载此时伊尹已过百岁,先后辅佐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六位先王,让现代学者难以置信。认为“伊尹”是官名,而“阿衡”是辅佐成汤的其中一位伊尹。卜辞所见“黄尹”、文献所见“保衡”又是放太甲于桐的另一位伊尹。
51.^“帝小甲,太庚弟”[参 31]
52.^《史记·殷本纪》、古今本《竹书纪年》等多从此说。另有《史记·三代世表》称小甲为太庚之弟一说[注 51]。学者多认为有误。

53.^“帝小甲,太庚弟。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54.^即兵车,夏称“钩车”、周称“元戎”,在军队前方突围的战车。
55.^“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参32];“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参 33];“七十五年陟。”[参 13]
56.^“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参 1]

57.^“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参 13];“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参 34]
58.^58.058.1卜辞未见对太戊庙号的记载,但有祖乙庙号为“中宗”[屯南 2281]、“中宗祖乙”[合集 26991][合集 27239]、“祖乙宗”[合集 32360][合集 33006][合集 33108]。一些传世文献称太戊为“中宗”[注 56]或“太宗”,一些文献称祖乙为“中宗”[注 57]。
59.^《竹书纪年》作“仲丁”。
60.^一说今河南省内黄县、一说今河南省安阳市。

61.^一作“大彭”。
62.^“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参 1]
63.^《史记·殷本纪》称祖乙为河亶甲之子[注 62]。王国维、丁山等现代学者认为有误。
64.^《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迁庇,《史记·殷本纪》说他迁至邢,《今本竹书纪年》云其迁于耿,又从耿迁于庇。三者可能是同一都邑。
65.^“汤、太甲、祖乙、武丁,天下之盛君也。”[参 35]
66.^一说沃甲为祖辛之子。因初期周祭以直系先王祭祀,并以拟定的一世一直系先王的原则为根据,则沃甲当为祖辛之子而非祖辛之弟。但一世一系的论点未必正确。[6]:92
67.^祖辛有子祖丁称王,沃甲有子南庚为王,出现了商代中期的一世二系的现象,祖辛、沃甲兄弟二人同为直系先王。但因祖辛有孙继位为王,而沃甲未有,所以在后期祭礼严密的黄祖卜辞中,沃甲以旁系先王祭祀。
68.^一说三十二年。[参 33]
69.^一说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70.^上古时有很多名为“丹”的地方,其中以尧子丹朱的封地最古,相传在今河南省西部丹江流域,距离奄都较近。[6]:9371.^一说十七年。[参 33]
72.^或作“九世之乱”,指商代中期的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位先王。
73.^“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参 1]
74.^74.074.1《今本竹书纪年》作“殷侯”。
75.^“越在内服”[参 39]

76.^成汤灭夏前的时期称作“先商时代”。根据《尚书》的记载,商族共有八次迁徒。成汤以前的迁徒是商族的移动,因为当时还没有都邑的概念,所以不能直接当作“迁都”来理解。
77.^77.077.1繁:“亳”,简:“亳”,拼音:Bó ,注音:ㄅㄛˊ ,音同“博”。
78.^一作“番”。一说“番”字通“毫”,所以“蕃”便是“燕毫”。
79.^一作“砥”。
80.^一作“漳”。
81.^81.081.1一作“商邱”。
82.^82.082.1繁:“殷”,简:“殷”,拼音:Yīn ,注音:ㄧㄣ ,音同“阴”。
83.^另作郼薄,通假作薄。
84.^另作“隞”、“敖”。
85.^85.085.1《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迁庇,而《史记·殷本纪》说他迁至邢。
86.^通假作耿。
87.^别称“殷”。般庚旬在约前1314年定都于殷,以后近三百年间无再迁都,政权相对稳定,而且至今商朝的考古发现(包括殷墟甲骨文)均出自般庚旬以后的殷城遗址,所以商朝又有别称殷朝(尤其指般庚旬以后的时期)。
88.^一说小辛迁殷。
89.^繁:“朝歌”,简:“朝歌”,拼音:Zhāogē ,注音:ㄓㄠㄍㄜ ,音同“招哥”。
90.^商末,周武王伐纣时期,帝辛纣王在此建行都。
91.^“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参 1][6]:164。92.^92.092.1西周金文。
93.^93.093.1周原卜辞。
94.^其私名不详。
95.^卜辞所见“燕壬”、“工壬”、“其壬”、“南壬”之名,尚不明其与仲壬的关系。
96.^帝乙时期的卜辞单称其为“王”。……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3 20:31: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碳14测定,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可能跨越约2000年左右[2]。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它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参考资料:


1.^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裴李岗磁山文化于2011 年3 月18 日
2.^裴李岗文化 年代参看

点评

三皇五帝是夏朝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及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3 20:36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3 20:3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3 20:31 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 ...

三皇五帝是夏朝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及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惟归谁人说法众多。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记载或者中国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远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4 02:2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阳的墓穴中所发现的产于北部的战车残骸、金属刀斧和产于西部的铜镜,表明商朝至少和熟悉这些东西的人类有过间接的接触①。那么这些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哪里?又是什么时候迁移到那里的? 随着塔里木盆地木乃伊的发现,我们知道, 在今天的新疆,已被考证的最早人类文化源于西北方向或西部。根据韩康信对头盖骨测量的研究,这些人类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被认为是来自北方,这是根据对保存下来的这个类型的头盖骨进行测量后得出的,它和位于撒岩—阿尔泰(Sayan-Altai)北蒙古北部阿法那色沃(Afannasevo)区域的人类头盖骨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同时,该类型头盖骨和生活在更靠西部的西伯利亚大草原的人类头盖骨也有相似之处。这个人群被Mair和Mallory称为 “原欧洲人”(Proto-European),他们迁至新疆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甚至有人提出,这个人群可能是因来自于撒岩—阿尔泰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印度———伊朗扩张而被迫逃往南部的一部分阿法那色沃(Afanasevo) /土火罗人(Tocharian)难民的一部分④。如果接受了这个难民分类,那么卡瓦来胡尔 (Qawarighul)和燕布拉克(Yanbulaq)原欧洲人在塔里木东南的地理位置就容易解释了。这个位置距任何地方都很远———这意味着安全。这一推测对于帮助人们理解这部分人来到新疆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是很重要的。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在二里头、二里岗文明和与之相关的文化以及安阳文化的延续体当中,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从发生、发展、扩张和到达巅峰的过程。    在这期间,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东塔里木的人群和中国政体初具时期的人群有过接触。我们只能证明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后剩余的两种高加索人,也就是帕米尔弗汉那人 (Pamir Ferghana)和印度阿富汗人( Indo-Af- ghan)迁至新疆。帕米尔弗汉那人群被认为是从公元前1000年由天山西部的延伸地区进入新疆西北的,而印度阿富汗人群则被认为是稍后从大夏国(Bactria)进入新疆西南的。韩康信对三种人类头骨变异进行的描述可见《塔里木木乃伊》和《青铜时代》。如果没有证据表明新疆的高加索人群和他们东面的汉族紧邻又相互接触,那么在安阳发现的非中国人遗骸就不太可能是来自新疆。帕米尔弗汉那人和印度阿富汗人在商朝终结时或之后进入新疆西部的这个事实更支持了这个假说。迄今为止,很多学者怀疑在中国政体形成的 41中原文物 2011年第3期过程中有外国力量的参与。但是,由于无法推论和证明它的可能性,没有学者有足够的信心或者能够说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这个怀疑的可能性。诚如RobertBagley所指出:“从1928年开始用李济来指导发掘是一个幸运的选择。”而且 “李济所著的《安阳》提供了1928年到1937年详细的挖掘史”。它保留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我们认为其中的“阴山的自然人类学笔记”很有参考作用。在《安阳》的第258~261页,我们找到了在安阳的祭祀坑中挖掘出来的5种人类头盖骨照片。在祭祀过程中,他们的身体被埋在墓穴周围的斜坡里。此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从祭祀坑里发现的头盖骨被认为是进行宗族仪式时那些被处死的938个战争俘虏,遗骸中的400个人类头盖骨可供研究,其中152个可以进行分类。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21 02:4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一、天下大势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如果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不同的文明和文明圈,比如西方蔚蓝,伊斯兰碧绿,中华明黄,那么,也可以用黑色表示非洲,咖啡色表示印度,赭黄表示蒙古和南亚佛教国家,灰白表示其他。至于斯拉夫、拉美和现代日本,则都是紫色。只不过,斯拉夫偏红,是红紫;拉美偏蓝,是蓝紫;日本偏粉,是粉紫。文明的版图,五彩缤纷,绚丽斑斓。斑斓也不奇怪,因为文明是有色彩或色调的。最先出现的是黄色,土地的黄。这就是“大陆农耕文明”,比如埃及、苏美尔、印度的哈拉巴、中国的夏。这些都是农业民族创造的文明,因此要么在大河两岸,要么在冲积平原,要么在入海口三角洲,比如北非尼罗河流域、东亚黄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那里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很容易把采集经济变成农业经济,也很容易把聚落变成城市。其次出现的是蓝色,大海的蓝。这就是“海洋工商文明”,比如地中海岸的犹太,地中海岛的克里特,爱琴海岸的希腊。辽阔的海域,强劲的季风,让他们扬帆远航,建立起跨地区、跨民族、跨国界的商品经济,也建立起蓝色的文明。起先,蓝色文明是弱小的。但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勃然兴起,现代文明席卷全球。蓝色交响曲,便成为近现代文明史的主旋律。第三种是“游牧商贸文明”,创造者则是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贝都因的意思是“草原牧民”,而游牧民族原本是最难建立文明的。因为文明的前提是定居。所以,最先出现的文明,一定由最需要定居的农业民族来创造,其次才轮到既有行商,又有坐贾,还要有作坊的商业民族。至于游牧民族,每到春天和秋天,就要卷起帐篷转场,迁徙到夏牧场或冬窝子。他们也不喜欢定居,而更愿意骑在马上,唱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因此一般来说,游牧民族只能作为“外来户”进入文明,比如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阿卡德人,来自迦南地区的希克索斯人,来自蒙古草原的蒙古人。事实上“希克索斯”的本义,就是“牧人之王”或“外邦之王”。这就只能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比如征服了埃及的希克索斯人,就站在金字塔的基石上;而征服了宋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蒙古人,则被汉化和伊斯兰化。然而阿拉伯半岛上的贝都因人却是例外,因为这些牧民很早就从事商贸活动。他们的商队之大,骆驼可多达一两千只,还有镖客护驾。于是,当他们团结在新月旗下,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中心(麦加)和政治中心(麦地那)时,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新文明就诞生了。这就是伊斯兰。它当然是绿色的,草原的绿。现在很清楚,人类文明有三种类型:大陆农耕、游牧商贸、海洋工商。中华、伊斯兰、西方,则是这三种类型的三个代表。天下大势,一目了然。问题是,世界的态势,何以如此?未来的走向,又将怎样呢?这当然是只能从长计议慢慢道来的事情。但总体上说,有着色彩或色调的文明,是液态的。液态的文明都会有自己的泉眼或源头,比如苏美尔、孟菲斯、雅典、罗马、耶路撒冷、麦加和麦地那。如果文明的泉水充分地涌流,就会慢慢地也默默地渗透、弥漫、吸取、交汇、融合,把原先散落在各地的文化点、文化面、文化片、文化圈,都“圈”起来,形成“文明圈”。如果这圈子足够大,可以超越国界,包容或影响不同种族或民族,让他们有了共同的气质,那么,这种文明就是世界性的,比如当年的罗马和汉唐,后来的伊斯兰和西方。另一种则是区域性或民族性的。印度文明,就是区域性的,不论种族论地区。斯拉夫文明,就是民族性的,不论国家论民族。日本文明,则既是区域性的,又是民族性的,一国一族一文明。因此,不大可能有其他国家和地区被日本化、印度化、斯拉夫化。过去没有,将来也难。至于犹太文明和佛教文明,则是另一番景象。当以色列—犹太王国存在,或佛教在印度的孔雀王朝被奉为国教时,这两种文明也是液态的。然而一旦失去根据地,它们就气化了。气体总归不如液体稳定,所以犹太人一定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气体也可以染色,所以亚洲北部的蒙古,亚洲南部的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文化相异却同为赭黄。当然,即便是区域性或民族性的文明,也可以有世界性影响,只要它足够优秀,足够先进,足够强大,有让其他民族刮目相看的过人之处。想想看吧,东汉魏晋以后的印度,鸦片战争以后的日本,十月革命以后的俄罗斯,改革开放以后的韩国,对我们产生了多少影响?这是要认账的。液体,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不同的文明圈,人口、面积、影响力和知名度,总归不一样。在国际社会和人类历史中的责任、义务、担当,也不一样。在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恐怕就更不一样。这就好比同样是水,都能养鱼,却有的是海,有的是湖,有的是荷塘,尽管那荷塘中月色颇佳,而且风情万种。文明,平等而又有量级。因此,如果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那么,全球文明就可以分为“三个世界”。哪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第二世界综合排名为斯拉夫、印度、非洲、日本、拉美、犹太,第三世界包括朝鲜、蒙古、东南亚等等。第三世界的作用相当于股市中的散户,大鳄则是前三甲。中华的位置,赫然在目。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文明是有意志的。文明有意志,就像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志,则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正是这一意志,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当下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以及谁将是“带头大哥”。那就一一道来。

点评

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致读者一 我2012年2月8日,我成为一个六十五岁的中国男人。这一天天气很好。这一天我在北京。农历正月十五刚刚过去,空气中还弥漫着鞭炮、饺子和汤圆的味道。按照传统习俗,元宵节后,中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1 02:54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21 02:54: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21 02:47 转:

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致读者一 我2012年2月8日,我成为一个六十五岁的中国男人。这一天天气很好。这一天我在北京。农历正月十五刚刚过去,空气中还弥漫着鞭炮、饺子和汤圆的味道。按照传统习俗,元宵节后,中国人的年才算是过完了。意犹未尽的天神地祇人鬼将重返上界,继续看守和看护着我们。活着的人则开始世俗的忙碌,朝九晚五或东奔西走,埋头苦干或醉生梦死,并把这些称之为生活。一切如常,并没有异象和变故。然而我,却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怀疑是因为听到了一首新疆民歌。歌词大意是:不管多少匹马拉车,赶车的只有一个,我们都是车上的行李。我,真是车上的行李吗?如果是,那么,这辆车叫什么,赶车的是谁,他要到哪里去?或许,这问题不想也罢!人到世间来,没谁带着导航仪。作为被造物主安排的一次旅行,人生路要怎么走,究竟会奔向何方,大约只有天知道。何况就算弄清了定位又怎样?北纬45东经36之类,也就搜救时有点意义。那么身份证呢?身份证总要的吧?当然要,而且有,Chinese就是。是的,华人。但,为什么是Chinese,还“当然就是”?是因为国籍吗?否。一个萨克逊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或者班图人,即便加入了中国国籍,我们也把他当“老外”。相反,一个中国人,即便移民海外,改变国籍,也仍然是“华人”。那么,是因为种族吗?也不是。从上古的“夏族”,到春秋的“华族”,再到后来的“汉族”,以及“中华民族”,我们一直在混血。今天的华人,不乏狄、氐、突厥、鲜卑,甚至马来和欧罗巴人的后裔。他们既非“炎黄子孙”,也不是“龙的传人”,但没人怀疑他们是Chinese。我不知道其他族群和族裔有没有这个问题,也不知道其他同胞想没想过这件事,反正我是闹不明白。我甚至千万次地问:当我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华人时,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和黑眼睛,还有什么标志性的东西吗?好像没有。何况我的眼珠还不是黑的。那么,凭什么我是Chinese?二 中华界定Chinese的,是文化与文明。这一点,我们的祖先说得十分明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这样的观点:夷狄行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行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只要认同华夏文明,就是“中国人”。反之,哪怕你原本是华夏族,也只能看作“野蛮人”。文化和文明,远比种族重要。但,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华文明?谁能一言以蔽之?中华本身就是谜。没有比这个文明延续时间更长的了。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相继作古,就连后来人希腊、罗马、波斯、拜占庭、玛雅也都纷纷退场。只有中华文明,从二里头遗址算起,三千七百年不中断。即便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也是“中华帝国”,认同的也是“中华文化”。不像印度,多元多变多种族,从来不曾形成过统一而持久的“印度文明”。最后就连他们的发祥地印度河流域,也变成了伊斯兰的势力范围。卓然特立的,是中华文明。奇怪,为什么只有我们民族,才不但能够建立,还长期维持着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为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匈奴、突厥、鲜卑、女真,一次次铁蹄踏遍,一次次水漫金山,却每次都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五胡乱华到头来变成五湖四海?为什么这样一种强大的文明,在西方的凌厉攻势下却只有招架之功?在未来岁月里,它还能再次雄起,震撼世界,影响全球吗?我不知道。但,这里面必有奥秘,必有玄机。问人先问己。我曾反躬自问: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女娲造的,何以证明身上流着炎黄的血?周公孔子怎样影响着我的言行,汉唐雄风又如何塑造了我的魂魄?我的祖先到底跟我说了些什么,便从此烙上了中国印,有了不可改变的中国心?他们说的话,我能原原本本复述出来,清清楚楚告诉别人吗?好像不能。我甚至不知道祖先烙下的中国印到底长什么样,又烙在哪里。因此,我困惑,犹豫,焦虑,自卑地觉得来历不明。应该寻找答案。为自己,也为有兴趣的人。三 中华史答案,也许就在历史中。这事看起来并不难。众所周知,我们曾经是最重视历史,也最有历史感的民族。然而当真自省,却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不但知之甚少,而且相当隔膜。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他们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问谁谁都知道,又都说不清楚。历史跟我们,连隔壁家的大叔大妈都不如。原因也很简单。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以史为鉴,是为了让统治者和帮忙的“知兴替,明得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于是,与统治无关的史料,自然是视而不见;与王道无关的思想,也自然只字不提。不提倒也不是故意屏蔽,而是根本就不可能有那样的研究。那么请问,你还能指望他对自己的文明有所解读和反思吗?没有反思,就只有教条。各类“中国式教科书”,包括《三字经》之类的“通俗读物”,《三国演义》之类的“伪历史书”,都只有说教,没有说理,只有灌输,没有探寻。区别仅仅在于,文字表达好一点的,寓教于乐;差一些的,味同嚼蜡。但共同特点,是全都或多或少添加了“三聚氰胺”,这就是所谓“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是不容置疑的。即便要解惑,也不是王道有问题,而是自己不明白,这才要有人来解。显然,这样的惑,是迷惑,不是困惑,更不是疑惑。没有怀疑,岂能好奇?对自己不再好奇的,对别人也多半没有兴趣。因此,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国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也难得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于是我们想不到,华盛顿去世,是在乾隆让出皇位的第二年;英王签署自由大宪章时,金中都(北京)被蒙古军队攻破;穆罕默德进入麦加那年,唐玄奘正走在西行路上;而罗马人修建罗马大道时,我们在修万里长城。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则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事实上,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重写中华史,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四 易中天中华史2012年3月,《易中天中华史》方案启动,策划和预备期长达一年。在此期间,我对外宣布“休假式治疗”,实际专一写作本书。它的出版,则是一个“五年计划”。我们的设想,是从2013年5月起,每季两卷与读者见面,至2018年出齐三十六卷。那时,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正是“十八岁的哥哥”。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分为六部,每部六卷。第一部《中华根》,先秦;第六部《大变局》,近现代。也就是说,从女娲一直写到邓小平。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建立文化系统,找到人生坐标,实现身份认同。我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能够弄清楚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华?什么是中华文明?为什么只有Chinese的文明,能够直接从原始社会诞生,还三千七百年不中断?三千七百年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民族,能否在今天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卓越贡献?这就不能只写知道的,更要写“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它的结构,应该像维吾尔族的坎儿井,地底下渠水相通,地面上若干井口。井口的选择有三个原则:断裂带、关注点、价值观。断裂带,就是历史的转折关头,比如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灭六国、辛亥革命。关注点,就是读者熟悉或关心的部分,比如春秋争霸、商鞅变法、楚汉战争、独尊儒术。但无论哪种,都要能够体现价值观。不面面俱到,更不求全责备。写作的方法,是“走格子”。这是从迪弗的《石猴子》那里学来的,原本是一种收集证据的刑侦手段,却正好用来破译中华文明的“达芬奇密码”。使用的证据,是文献、文物、文字。文献尽可能采用正史和学术界公认的可靠典籍,更以文物和文字为据。因为文物不会撒谎,甲骨文和金文更是铜证如山。至于全书的主题,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这样的主题,我相信诸位是有兴趣的。因为诸位跟我一样,并不想稀里糊涂做车上的行李。我们更愿意自己骑着马甚至步行去探险,哪怕山高路远,哪怕雨打风吹,哪怕前途莫测,哪怕险象环生。那就出发!然后,在历史的深处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将于5月16日在北京首发,敬请关注!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15:44 , Processed in 0.0341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