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简约历史年代(转)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0 07:0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千多年以前,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部落首领有:黄帝、尧、舜、禹。 大约在公元前1988年至公元前1979年之间,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度,在河南禹县的钧台称王,建国号夏。夏朝的领土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之间,面积大约有五十万平方公里。夏朝的末代君王叫桀,扰民太甚,天下人反。 大约在公元前1579年,夏所属部落首领成汤灭夏,定都河南商丘,建国号商。商君武丁扩土四方,占领湖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区,面积扩大到一百万平方公里。商朝的末代君王是纣王。纣王扰民太甚,天下人反。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商所属部落首领姬发灭商,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周,史称西周。姬发大封诸侯。周朝初期的面积与商朝差不多,大约有一百万平方公里,拥有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区。 后来又扩充,东北边到达黑龙江地区,东边临海,东南方最远到达江苏无锡地区,南边到了安徽巢湖地区,西边到了甘肃东部,北部占有内蒙古的部分地区,面积大约有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1002年,西周康王攻入蒙古地区。 公元前985年,西周昭王攻入湖北、安徽地区。 公元前964年,西周穆王攻入青海地区。 公元前960年,西周穆王攻入新疆的昆仑山地区。 公元前845年,西周厉王攻入淮河流域。 公元前822年,西周宣王占领淮河流域。 公元前771年,西周臣申侯灭西周。 公元前770年,西周遗臣姬宜臼称王,定都河南洛阳,建国号周,史称东周。东周各代君王无能,所属各诸侯国纷纷自强,史称“春秋战国”。各地人才畅所欲言,史称“百家争鸣”。 公元前551年,鲁国贵族遗腹子孔丘诞生,创立儒家学说。 公元前249年,秦国灭东周。 公元前246年,秦嬴政继承王位,立志统一天下。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国。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天下统一,统一度量衡,史称“万世开基”。秦嬴政改称秦始皇,定都陕西咸阳。秦国占有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重庆、四川、甘肃、宁夏等地区,面积大约有三百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向北攻击匈奴,占领黄河以东至阴山的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秦军占领广西、海南岛等地区。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掉不利于统治的各种书籍,史称焚书。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活埋四百六十多名各地学者,史称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子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扰民太甚,天下人反。匈奴人冒顿单于建立匈奴政权。 公元前206年,平民刘邦灭秦,称汉王。秦遗臣赵佗称王建国号南越,占有广东、广西、海南岛及周围地区。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汉,史称西汉。此时汉朝的面积与秦朝大致相同。 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赵佗归降汉朝。 公元前194年,西汉人卫满渡鸭绿江,称王,定都平壤,建国号朝鲜。 公元前141年,西汉武帝即位。 公元前134年,西汉武帝召见儒者董仲舒,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影响后世数千年。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军攻击匈奴,占领蒙古全境及贝加尔湖地区,封狼居胥山。 公元前115年,西汉臣张骞向西开通丝绸之路,西汉产品销售到欧洲地区。 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派杨仆率军灭南越国,占领广东、广西、海南岛、越南等地区。一支西汉军占领四川、贵州等地区。 公元前109年,西汉军占领云南地区。 公元前102年,西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军占领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地区,兵临伊朗、阿富汗等地,西域众国皆归降西汉。 公元前99年,西汉武帝派杨仆、荀彘(zhi)率军占领朝鲜地区。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的五十六个国家,由西汉臣郑吉负责。史称: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青海羌族人归降西汉。西汉全盛时,面积大约有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占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宁夏、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越南、贵州、青海、内蒙古、蒙古、海南岛、新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俄国中部及东南部分等地区。 公元前36年,西汉臣陈汤在西域灭匈奴郅支单于,留下传世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后世一位学者评论:中国之教始于孔丘,中国之政始于秦始皇,中国之境始于汉武帝。他总结的真对呀。 公元8年,西汉国戚王莽灭西汉,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新。王莽扰民太甚,天下人反。 公元23年,西汉皇亲刘玄灭新,称帝,定都陕西西安。 公元25年,西汉皇亲刘盆子灭刘玄,称帝,定都陕西西安。西汉皇亲刘秀称帝,定都河南洛阳,建国号汉,史称东汉。 公元27年,东汉帝刘秀灭刘盆子。 公元73年,东汉使者班超出使西域,西域五十余国归降东汉。 公元91年,东汉臣耿夔(kui)率军占领阿尔泰山地区,将匈奴政权彻底瓦解,威胁中原地区三百年的匈奴之患被解除。 公元184年,东汉皇帝扰民太甚,天下人反。 公元220年,东汉臣曹丕灭东汉,称帝,定都河南洛阳,建国号魏,史称曹魏,占有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 公元221年,东汉臣刘备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汉,史称蜀汉,占有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公元229年,曹魏臣孙权称帝,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吴,史称东吴,占有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 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 公元265年,曹魏臣司马炎灭曹魏,称帝,定都河南洛阳,建国号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天下统一。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08年,西晋臣刘渊在山西称帝,定都山西临汾,建国号汉。 公元315年,汉臣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6年,汉灭西晋。公元318年,西晋皇亲司马睿称帝,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晋,史称东晋。天下进入南北朝时期。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yao)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定都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公元329年,后赵灭前赵。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47年,东晋灭成汉,占领四川地区。 公元350年,后赵臣石闵灭后赵,称帝,建国号大魏,史称冉魏。石闵改名冉闵。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52年,前燕灭冉魏,占有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区。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 公元376年,前秦灭代。 公元382年,前秦帝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发兵欲统一南方,在安徽淝水被东晋军队击溃。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chang)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394年,后秦灭前秦,占有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区。后燕灭西燕。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公元417年,东晋灭后秦。 公元420年,东晋臣刘裕灭东晋,称帝,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宋,史称刘宋。 公元423年,北魏皇亲拓拔焘即位,称北魏太武帝。 公元431年,北魏灭大夏。 公元436年,北魏灭后燕,占领辽河流域。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发兵攻刘宋,欲统一南方,不胜,天下依旧分裂。 公元479年,刘宋臣萧道成灭刘宋,称帝,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齐,史称南齐。 公元502年,南齐臣萧衍灭南齐,称帝,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梁,史称南梁。 公元534年,北魏臣元善见称帝,定都河北临漳,建国号魏,史称东魏。 公元535年,北魏臣元宝炬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魏,史称西魏。 公元550年,东魏臣高洋灭东魏,称帝,定都河北临漳,建国号齐,史称北齐。 公元557年,西魏臣宇文觉灭西魏,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周,史称北周。南梁臣陈霸先灭南梁,称帝,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陈。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 公元581年,北周国戚杨坚灭北周,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隋(sui)。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天下统一,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琉球群岛归降隋朝。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死,其子杨广继位,称隋炀(yang)帝。隋朝全盛时,东、南至海,西到新疆,北到内蒙古,面积大约六百万平方公里。隋炀帝扰民太甚,天下人反。公元618年,隋臣李渊灭隋,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唐。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子李世民即帝位,称唐太宗。唐朝全盛时,领土东至日本海,西北到达里海,北部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岛,面积大约有一千六百万平方公里。 公元630年,西北各国归降唐朝,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32年,西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嫁西藏王松赞干布,史称:西藏归唐。彝(yi)族人在云南建南昭国。 公元668年,唐军占领朝鲜地区。 公元690年,唐皇后武则天灭唐,称帝,建国号周,史称武周。 公元705年,武周皇亲李显灭武周,称帝,建国号唐。 公元738年,南诏国归降唐朝。 公元762年,唐臣大钦茂在东北地区称王,定都吉林敦化,建国号渤海,占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 公元880年,唐秀才黄巢驱唐,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齐。 公元884年,唐军灭齐。 公元907年,唐臣朱温灭唐,称帝,定都河南开封,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后梁封钱棰为吴越王,定都浙江杭州,史称吴越国,占有江苏、浙江等地区。唐遗臣王健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蜀,史称前蜀,占有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地区。后梁封马殷为王,定都湖南长沙,建国号楚,占有湖南地区。天下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称帝,定都内蒙古巴林左旗,建国号契丹,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918年,唐遗臣刘蛰在广东广州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南汉,占有广东、广西地区。 公元919年,唐遗臣杨隆演称帝,建国号大吴,占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 公元923年,唐遗臣沙陀部人李存勖(xu)称帝,定都河南洛阳,建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唐灭后梁。 公元924年,后唐封高季兴为王,定都江陵,建国号荆南,占有湖北地区。 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 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国。 公元933年,后梁臣王延钧称帝,定都福建福州,建国号闽,占有福建地区。 公元934年,后唐臣孟知祥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蜀,史称后蜀,占有四川地区。 公元936年,后唐国戚沙陀族人石敬瑭称帝,定都河南开封,建国号晋,史称后晋。 公元937年,大吴臣徐知诰灭大吴,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齐。后晋灭后唐。 公元938年,齐帝徐知诰改名李升,改齐为唐,史称南唐。 公元945年,南唐灭闽。 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契丹国改称辽国。后晋臣刘知远称帝,定都河南开封,建国号汉,史称后汉,占有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区。 公元951年,后汉臣郭威灭后汉,称帝,定都河南开封,建国号周,史称后周。后汉臣刘闵 (min)称帝,定都山西太原,建国号汉,史称北汉。 公元955年,南唐灭楚。 公元960年,后周臣赵匡胤灭后周,称帝,定都河南开封,建国号宋,史称北宋。 公元965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3年,北宋灭荆南国。 公元971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8年,吴越国归降北宋,北宋统一南方,占有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岛等地区,领土面积大约有四百万平方公里。北宋朝廷过度集权,天下英雄无用武之地。 白族人定都云南大理,建国号大理,占有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南部、缅甸、泰国、老挝等地区。 公元979年,北宋灭北汉。北宋攻辽,欲统一北方,失败。 公元1038年,北宋臣党项族人李元昊(hao)称帝,定都宁夏银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占有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地区。 公元1115年,辽臣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黑龙江阿城南,建国号金。 公元1125年,金灭辽。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俘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皇亲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建国号宋,史称南宋。南宋占有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南宋面积大约有二百万平方公里。南宋占领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 公元1130年,金臣刘豫称帝,定都河北大名,建国号大齐,史称伪齐,占有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区。 公元1131年,辽皇族耶律大石在乌兹别克斯坦称帝,建国号辽,史称西辽。 公元1133年,西辽帝耶律大石定都吉尔吉斯坦的托克马克。 公元1137年,金灭伪齐。 公元1138年,南宋归降金。 公元1206年,金臣蒙古人铁木真即大汗位,称成吉思汗,定都蒙古后杭爱省,建国号蒙古,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1207年,蒙古皇亲术赤率军占领西伯利亚地区。 公元1218年,蒙古军灭西辽。 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率军占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军一部占领伊朗。 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军占领阿富汗,蒙古军一部占领土库曼斯坦。 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率军攻入印度河流域。 公元1223年,蒙古臣哲别率军占领乌克兰地区。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亡于甘肃清水县。蒙古军队灭西夏。公元1234年,南宋与蒙古国联合灭金。 公元1235年,蒙古军队攻入俄罗斯地区。 公元1238年,蒙古皇亲拔都率军占领俄罗斯的莫斯科。 公元1240年。蒙古皇亲拔都率军占领乌克兰的基辅市。 公元1241年,蒙古皇亲拔都率军攻入波兰、匈牙利。蒙古军队的一部占领奥地利的维也纳。蒙古军队的一部占领亚得里亚海东岸。 公元1247年,西藏地区归降蒙古国。 公元1253年,蒙古皇亲忽必烈率军灭大理国,占领云南及周边极为辽阔的地区。 公元1256年,蒙古皇亲旭烈兀率军占领伊朗地区。 公元1257年,蒙古军队占领越南河内。 公元1258年,蒙古皇亲旭烈兀率军灭伊拉克地区的黑衣大食国。 公元1260年,蒙古皇亲忽必烈即蒙古国大汗位。蒙古皇亲旭烈兀(wu)率军占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及周边地区。 公元1269年,朝鲜归降蒙古国。 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称帝,定都北京,改蒙古为元。 公元1274年,元军攻入日本福冈地区。 公元1279年,元军灭南宋,结束了从五代十国到南宋共三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天下统一。 公元1281年,元军攻入日本平户岛地区。 公元1283年,元军攻入缅甸。 公元1284年,元军攻入越南。 公元1285年,缅甸归降元朝。 公元1292年,元帝忽必烈派元军攻入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地区。元朝庭面积最大时,大约有三千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公元1351年,元朝廷扰民太甚,天下人反。 公元1368年,平民朱元璋驱元,称帝,定都江苏南京,建国号明。元顺帝率余部返回蒙古地区。 公元1369年,朝鲜归降明朝廷。 公元1372年,西藏、琉球群岛归降明朝廷。 公元1388年,明朝廷统一全国。领土面积最广时,北边到达乌第河,东至日本海,西到哈密,包括西藏,南到南海诸岛。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 公元1405年,明太监郑和率船队七次出航西洋,到达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东地区、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后来宣称:走遍各地。 公元1421年,明帝朱棣(di)定都北京。 公元1436年,越南归降明朝廷。 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占领澳门。 公元1616年,明臣女真人努尔哈赤在辽宁新宾老城即汗位,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占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 公元1636年,金汗努尔哈赤子皇太极称帝,将金改为清。蒙古各部归顺清政府。 公元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 公元1644年,明驿卒李自成驱明,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顺。清军灭顺,定都北京。平民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定都成都,建国号大西。 公元1646年,清灭大西。 公元1651年,俄国人占领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城。 公元1654年,琉球群岛归降清政府。 公元1661年,清灭明。 公元1662年,明遗臣郑成功驱荷兰人,占领台湾。 公元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全盛时,面积大约有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 公元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北部边界。 公元1697年,清军平定蒙古大汗葛尔丹的独立活动。 公元1716年,新疆准葛尔的策妄阿拉布坦占领西藏地区。 公元1720年,清军占领西藏地区。 公元1724年,清政府平定西北地区罗卜藏丹津的独立活动。 公元1726年,清政府在云贵五省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公元1727年,清政府平定西藏的独立活动。 公元1728年,清政府与俄国签定条约,确定中俄中段边界。 公元1758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独立活动。 公元1762年,清军占领新疆地区。 公元1769年,缅甸归降清政府。 公元1790年,越南归降清政府。 公元1792年,尼泊尔归降清政府。 公元1793年,清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定《钦定西藏章程》,约定:今后西藏地区的重大事项由中原中央政府决定。 公元1828年,清军平定新疆维吾尔人张格尔的独立活动。 公元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定《南京条约》。根据此条约,香港地区归英国管辖。 公元1846年,俄国占领清政府的巴尔喀什湖东南的喀拉塔勒河、伊犁河等七河地区。 公元1851年,清秀才洪秀全称帝,建国号太平天国。 公元1854年,俄国占领清政府的阿拉木图地区,包括伊犁河下游地区。 公元1858年,清政府与俄国签定《瑷珲条约》。 公元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世界第一宫廷花园圆明园。清政府与俄国签定《中俄北京条约》公元1864年,清军灭太平天国。清政府与俄国签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根据此约定,俄国占据清政府西境的3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边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公元1867年,塔吉克人阿古柏在新疆称汗,建国号哲德沙尔。 公元1875年,日本国占领清政府的琉球群岛。 公元1877年,清灭哲德沙尔,占领新疆地区。 公元1882年,清政府与俄国签定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俄国据此占有清政府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公元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定条约,法国根据此条约占领越南地区。 公元1886年7月24日,清政府与英国签定《中英会议缅甸条约》,将云南南部的果敢、班洪等四县割让给英国管辖,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金三角地区。 公元188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定《藏印条约》,英国根据此条约占领锡金地区。 公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国签定《马关条约》,日本国根据此条约占领清政府的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清政府承认朝鲜地区独立。 公元1900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国、意大利国、奥地利国组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公元1904年,英军占领拉萨。 公元1907年,英军根据《中英续订印藏条约》,全部退出西藏。 公元1911年,成吉思汗三十世孙哲布尊丹巴在蒙古地区称帝,定都乌兰巴托,建国号大蒙古帝国。 公元1912年,清臣袁世凯灭清,称总统,定都北京,建国号中华民国,史称中国。西藏地区独立。 公元1916年元旦,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灭中华民国,称帝,定都北京,建国号中华帝国。天下人反。 公元1916年3月22日,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宣布退位,改中华帝国为中华民国。 公元1919年11月,大蒙古帝国归降中华民国。 公元1921年,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独立,建国号土瓦人民共和国。蒙古地区独立,建国号蒙古君主立宪国。 公元1924年,蒙古君主立宪国改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面积大约有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公元1931年,清退位皇帝溥仪在东北称帝,定都长春,建国号满洲,占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史称伪满,面积有一百万平方公里。平民毛泽东称主席,定都瑞金,建国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占有江西地区。 公元1937年,日本天皇裕仁派军队攻入中华民国,占领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上海、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区,面积大约有三百万平方公里。中华民国公务员蒋介石率中华民国余部退居四川,称主席,定都重庆,保持中华民国国号,史称重庆政府。 公元1940年3月,中华民国前公务员汪精卫称主席,定都南京,建国民政府,史称伪国民政府,占有日本军队占领的中华民国地区。 公元1944年8月,苏联占领土瓦人民共和国。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尔泰三个地区独立,建国号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史称三区政府。 公元1945年8月,日本国降。伪国民政府、满洲国归降中华民国,所属全部领土归中华民国。朝鲜独立。 公元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正式公告,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公元1947年,中华民国军队平定台湾地区的独立活动。中华民国海军占领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 公元1949年10月,毛泽东驱中华民国,称主席,定都北京,建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称中国大陆。中华民国退休公务员蒋介石率中华民国余部退居台湾岛,称总统,定都台北,保持中华民国的国号,史称中国台湾。印度与巴基斯坦占领中国大陆西部的克什米尔地区,面积有十九万平方公里。 公元1950年,三区政府归降中国大陆政府。 公元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归降中国大陆政府。中国大陆军队攻入缅甸,确定中缅边界。 公元1953年2月25日,中国台湾政府宣布取消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公元1954年,中国大陆政府试图用和平方式降服蒙古人民共和国,未成功。 公元1959年,中国大陆军队平定西藏达赖喇嘛的独立活动。 公元1960年,西藏达赖喇嘛在印度的达兰萨拉称国家首脑,建国号大雪,无领土。 公元1962年10月,中国大陆军队攻入印度。印度占领中国大陆喜马拉雅山山脉南坡的藏南地区,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 公元1990年,越南占领南沙群岛的三十二个岛屿。 公元1997年7月,中国大陆政府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 公元1999年12月,中国大陆政府根据1988年1月生效的《中葡联合声明》,对澳门地区行使主权。 现在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公认为代表正统的中国,定都北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及三百七十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向东、向南已经到了太平洋的西岸,向西已经包括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向北已经涵盖了广大的沙漠地区,拥有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他们被统称为中华民族。 中国台湾政府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二千二百万人口。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一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千万人口。 大韩民国有一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千万人口。 越南有三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八千万人口。 老挝有二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百万人口。 缅甸有六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千万人口。 尼泊尔有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千三百万人口。 蒙古有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三百万人口。 吉尔吉斯斯坦有十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百万人口。 乌兹别克斯坦有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千四百万人口。 塔吉克斯坦有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六百万人口。 土库曼斯坦有四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百万人口。 哈萨克斯坦有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千七百万人口。他们分别独立建国。 琉球群岛有上百个岛屿,数十万人口,被日本国占领。 克什米尔有十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百万人口,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占领。 锡金有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四十万人口;藏南地区有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六百万人口;他们被印度占领。 还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俄国占领。 清朝于1792年进西藏消灭了那里的蒙古势力,使其版图达到了近1300万平方公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那是我们国家版图的最终确定。到底实际情况如何,这些新加入的土地真的从那一刻起就是我们的领土了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应先搞清楚什么才是古代中华民族和古代中国,现在居统治地位的说法是“地域中国论”和“血统中国论”,但这两种理论的逻辑漏洞实在太大,完全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生搬硬套的,所以只有“文化中国论”才是合理的。 所谓“文化中国论”就是以文化为唯一标准,中华文化就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为辅的文化总体,中华民族是完全接受中华文化和承认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民族,中华民族居主导地位的地区就是中国的版图。任何土地和少数民族国家我们都应以此为判断标准。 我们先来看清朝是不是中国的王朝,这个问题远比判断蒙元的中国问题复杂的多,因为清朝的中国化行为和非中国化行为都非常多。他的中国化方面已被我们的主流媒体多方报道,这里不再说了;而他还有很多非中国的方面,如圈地运动和抑孔孟等等,现在各历史论坛有很多贴子在讨论这个问题。 总之,满人一方面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汉人,以防止他们像蒙古人一样被汉人赶走;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变成汉人,像鲜卑人一样被汉人和平演变。下面着重讨论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政策、制度,这集中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非中国化行为。 在清朝,边疆地区是指非汉族聚居区,就是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台湾,因云南在明朝就已经有汉人大批移民了,清朝只是在续延明朝的政策,所以本文不再论述。 先说东北。满族人起源于东北,在入关前控制了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在内的所有东北土地,很多人说东北地区作为陪嫁在清兵入关后正式加入的中国,真的是这样?清兵在入关后20年内消灭了反清势力后,于康熙7年正式实行不让汉族人进东北开发的禁令,最初阶段禁令执行的并不严格,可到了乾隆5年就下令全面禁止汉人出关。满人目的何在?核心目的就是保住满族人的发源地使其不被汉化,一旦在中原的统治瓦解,就像蒙古人一样回老家。不过,清代特别是乾隆后期人口压力特别大,大批无地汉人以各种方法进入东北,到嘉庆年间辽宁的汉人实际上就已恢复到明朝的水平了。满人就退而求其次,全力禁止汉人进入黑、吉地区,直到1853年才开始部分解禁,到1884年开始全面解禁,并在东北地区建三省,承认了东北的汉化。因此可以说,直到19世纪中叶,东北地区(主要是黑、吉地区)才算正式成为中国的版图,而且这是汉人自己努力的结果,不是满人送的礼。至于清朝解禁的原因,首先是因无力禁止汉人北迁,被迫承认眼前事实;然后是因太平作乱,希望以此增加税收;最后是迫于俄国入侵的压力,只好移民实边。 清朝的禁令危害非常大,首先是它严重影响了黑吉地区的开发,然后是直接导致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丧失,特别是后者。在1853年俄国勘探队进入黑龙江北部时,竟发现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居然只有不到两万居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还不知北京在哪里的部落居民;而且没有驻军,最近的军营是在爱辉的不到一千人的、装备极差的部队。结果俄国人只用两年的时间就从本土迁来两万居民,造成了俄国人多于中国人的局面。然后俄国人就在英法的帮助下迫使清朝承认现状,这时才想到移民实边已经晚了。 早在清兵入关前,内蒙就是清朝的附属了,然后在康熙时清兵进入外蒙,在乾隆时消灭新疆北部的准格尔蒙古,控制了所有的蒙古人。和东北一样,清朝没有在蒙古人的土地上设省,而是实行蒙旗制度,所谓蒙旗就是仍让蒙古王公统治蒙古,但是他们被分成很多小部落,阻止其统一,以加强控制。最关键的是清朝实行蒙汉分治,采取禁止汉人进入蒙古高原等一系列措施,使蒙古人和汉人被割离开。清朝的目的就是阻止蒙古人的汉化,让蒙古人只知道有大清,而不知有中国,实现联蒙制汉。 蒙古高原气候干旱,不宜耕种,但是因为乾隆后期的人口压力实在太大,人口竟达到3亿,所以还是有大量汉族农民进入蒙古高原,并有很多汉族商人同蒙古人进行畜产品商贸。不过这种进程较东北地区慢,而且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也比东北的满族人多,所以蒙古的汉化更晚完成。直到1900年,清朝才在内蒙古建省,取消蒙汉分治的禁令。至此,内蒙才算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外蒙的汉化要更加缓慢,清政府在无力阻止内蒙汉化的时候全力阻止外蒙汉化,而且清朝在灭亡前一直没在外蒙设省,所以在南方各省宣布独立,清朝灭亡后,外蒙王公就在俄国人的支持下独立,直到现在。所以清朝的蒙汉分治是外蒙独立的主要原因。 清朝在18世纪中叶占领天山南北,当时新疆的情况很复杂,它从地域上可分为三部分:北部的蒙古故地,那里居住着蒙古人、汉族人、维族人、哈萨克人,伊斯兰教的势力不是很强大;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地区,那里是维族人和伊斯兰化的汉人的地盘;西部的喀什地区,那里有大量的突厥种穆斯林,是清朝控制最弱的地区。清朝没有在新疆实行在蒙古和东北的禁汉政策,不过因为这里路途遥远,气候干燥,穆斯林集中,所以一般汉族农民很少向此移民。 清朝在新疆的统治机构是伊犁将军,而不设省,只对天山以北的蒙古故地控制较严,对天山以南的穆斯林聚居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实施自治政策。清朝仍在这里实行排汉政策,他们虽不严格禁止汉人进入,但却禁止汉字、汉语在穆斯林地区的使用,防止这里成为汉族反满的策源地。但是满族人在新疆的统治也不稳,到19世纪,穆斯林的骚乱时有发生,到60年代演变成一场大范围暴乱,使新疆实际上脱离了清朝,到1876年左宗棠才将其收复。清朝迫于压力,于1884年建省,鼓励汉人移民。此时的新疆才算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土。 这里还要谈到新疆西北边界的问题,我们的教科书上一直说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说这是北京条约的延续。但是实际上这块土地主要是属于哈萨克大帐的,他们在清兵进入新疆后名义上臣服于清朝,而且清朝不承认他们是本国的子民。而且因为清朝的国土概念淡薄,在这块土地上其实根本没有清兵的驻军,所以俄国人其实一枪都没打,只是去勘探了一下就轻易的把这44万平方公里划进了自己的版图。对于这块土地的丢失,清朝的禁汉政策也要负一定责任。 清兵与18世纪末进入西藏,驱逐了蒙古人和尼泊尔人的势力,在那设驻藏大臣控制西藏。但是驻藏大臣基本没有管理西藏内政的权利,只是一个联系清、藏的纽带而已。西藏的喇嘛之所以肯留在清朝内,主要是迫于英国人的压力,希望清朝能帮他们抵抗异教徒(英国人)的进攻。不过就是这点要求,清朝也甚少能满足他们。西藏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很少有汉人移民至此,只是在青海和川西有少量移民,这使西藏几乎接触不到汉文化。因为汉人几乎不可能自发进入西藏,所以清朝也就没有在此实行排汉政策。长期以来清朝在西藏的统治都只是名义上的,直到1908年清朝迫于英国的压力而在西藏实行新政,并派汉人的川军入藏,才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至此西藏才算是有了成为中国领土的可能。1911年清朝灭亡,西藏也想象外蒙一样独立,不过川军的存在使其有一定顾虑,英国人的支持也不够,使他错过了机会,最后在北洋军阀的呼吁下,西藏才打消独立的念头。但是西藏仍在事实上自治,直到1955年解放军入藏,西藏才正式加入中国。 清军于1682年消灭了台湾岛上的郑氏,然后在岛上设一府三县,使台湾有史以来首次划归大陆政权。不过,在清兵刚夺回台湾时,康熙因为台湾易攻难守,一度打算将岛上居民依移居大陆并放弃台湾,后在施琅力争之下才作罢。但康熙又怕台湾岛成为汉人的据点,对清朝统治不利,所以他又下令禁止大陆居民移居台湾。在此后的两百年内,这个政策虽有反复,但基本上一直在执行。该禁令使台湾居民增长很慢,而且聚居区始终在高雄市周围,没有明显扩大,岛上其他地区很难见到汉人,只有原住民,而清朝的法令是扩展不到原住民居住区的。如果以实际控制面积的比例作为岛屿所有权的标准,那此时的台湾岛就不能算是清朝的领地。1867年,日本借口台湾北部的原住民杀了琉球渔民而入侵台湾,结果清朝官员竟然说原住民不是清朝的子民,所以不应负责任,这话把日本人都吓了一跳,说既然他们不是清朝的居民那台湾北部也就不是清朝的国土了,所以他们占领台湾北部是合法的。面对此景,清朝政府竟打算放弃台湾,理由和他们的祖先康熙一样。幸亏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台湾是闽浙屏障,放弃台湾则唇亡齿寒,因此台湾不但不能放弃,还应加强防御。清政府听从了他的建议,先赶跑了日本人,然后解除海禁并大规模向台湾移民,并在台湾建省。这样台湾居民在30年内增长了十几倍,居住区域扩展到整个台湾西海岸,并适当向东海岸转移。这时台湾才算正式划归中国版图。日本人要不是当年入侵时羽翼未丰,而是准备周密后迅速向台湾移民,造成日本居民多于汉人的情况,那台湾就很有可能像俄国割去的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黑龙江土地一样永久失去了。 由此可见,清朝在17、18世纪的军事行动虽然在客观上为中国版图扩大提供了条件,但是清政府实际是尽全力阻止这些新打来的边疆地区成为汉人的地盘,对汉族聚居区实现合围之势,以压制汉人。在此时,维持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唯一纽带是满族人的政府和军队,一旦清朝政权被汉人政权取代了,这些地区多数会离中国而去。后来在汉人自己的努力下和迫于列强入侵的压力,清政府才被迫逐渐让汉人和汉文化进入这些边疆地区。所以我们国家的版图不是在18世纪,而是在19世纪末形成的,此时汉文化已成为联系各地区的纽带,这使得这些中国版图不会轻易失去了,但这时的外蒙和西藏仍在中国版图之外,随时会离去。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70、80年的时间里,中国又处于强敌环伺、内部分裂的局面中,难以有效控制边疆地区,外蒙在此时离去,西藏也在独立的边缘,所以直到新中国建立,中国的版图才算真正稳定下来。 黑吉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台湾最早是在140年前才成为我们的国土,到50年前才最终确定,所以边疆地区的汉化时间很短,直到今天我们的边疆局势仍有动荡。而在沙俄介入下失去的北方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属于过中国,所以我们今天是几乎不可能将其收回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贡献 +50 红包 +30 魅力 +20 收起 理由
周祥忠 + 10 + 50 + 3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0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之:
    第三章
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前一○六六年(?)——前七七一年第一节
古公建立封建制度的周国
          周国君姬姓,相传是帝喾后裔弃的子孙。有邰氏(邰音台tái陕西武功县)女姜嫄生弃。
          弃在“禅让”时代做农官。周人传说,弃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因此尊他为农神,号称后稷。弃子孙世世重农,公刘迁居豳(陕西旬邑县),改善农业,颇有蓄积,部落兴旺起来。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凡十代,都住在豳地。《诗经·豳风·七月篇》就是追述周先公居豳时的农事诗。
        诗中叙述公子和田畯(音俊jùn督耕人)早晚监督着农夫农妇整年不息地为公家作工。农夫种地、打猎、修宫室、凿冰块,农妇养蚕、纺织、制衣裳狐裘。公家给农夫农妇衣服(“九月授衣”)饭菜柴火(“采荼(音途tū苦菜)薪樗(音初chū臭椿),食我农夫”)。只有打猎时所得小兽,允许农夫私有,其余生产物全部归公。这样的生活,很象是奴隶的生活。
      《七月篇》和其他叙述农事的诗篇作比较,确有显著的区别。
         《七月篇》的农夫,公家给衣食,其他诗篇的农夫则有自己的经济;《七月篇》的生产规模看来并不大,其他诗篇则是公田上有成千成万的农夫;《七月篇》的农妇同农夫一样为公家作工,其他诗篇则只有农夫耕公田。把《七月篇》说成西周中叶或春秋中叶以后的诗篇,是缺乏根据的。
       《七月篇》应如汉经师所说,是西周初年人追述周先公时农事,那时候周社会正经历着很不发展的奴隶制阶段。
         因为周先公从经验中知道鼓舞农夫们的生产兴趣是增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他们对待农夫的态度,不象一般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残暴。农夫出耕的时候,周君带着妻子到田地上举行馌(音叶yè)礼,表示给农夫亲自送饭。
          农事完毕的时候,农夫到公堂上饮酒吃羊肉,欢呼“万寿无疆”,让农夫一年勤苦得到慰劳。这个经验的发展,就有可能把奴隶抛弃而宁愿利用农奴。当然,奴隶的阶级斗争是周先公取得经验的主要原因。古公亶父被戎狄侵略,无力抵抗,率家属和亲近奴隶迁居岐山下周原(陕西岐山县)。
         豳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说古公是个仁人,扶老携幼都来归附,人口比居豳时更多。古公不可能供给这些归附人衣服食物,也不可能迫令这些自由民充当奴隶。
         在戎狄威胁下,古公为缓和内部矛盾,采用商原有的助耕制,借以抵抗戎狄,这也是很自然的。这样,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的生产关系在周国里成为主要的生产关系了。
          古公在周原上筑城郭室屋,以邑为单位居住归附人,改革戎狄旧俗,设立官司,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周国。这个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的,因而产生了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王季文王武王三世继续发展,终于强大到足以翦灭大国商。它的重大意义,周人是有足够认识的。文王称王,追尊古公为太王,因为周朝王业从太王开始。
          《鲁颂·閟(音必bì)宫篇》也说,“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继)大王之绪(事业)。”太王不可能有翦商的意图,所谓实始翦商,正是指太王创立了新制度的小国,文武继续这个事业,因此完成了翦商的王业。
        太王生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即仲雍)、季历。季历生子昌。古公爱昌,希望昌能够早日得到继承,太伯、虞仲就因此逃往长江下游(春秋时吴国,即虞仲后裔),让季历继承周国。季历时周渐强盛,商王承认季历做西方的霸主,号称西伯。
          商王文丁感到周国的威胁,杀死季历。昌做周君五十年,一手造成灭殷的事业,晚年自号为文王。
           《孟子·梁惠王》等篇说周文王行仁政,先从经界(划分田地)开始。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得私田百亩。大小官都有分地,子孙继承,作为公禄。商贾往来,关市不收税,水泽里捕鱼不禁止,一人犯罪,妻子不连坐。孟子所说,是否真实,无可稽考,但从《诗经》叙述文王及西周初年事的诗篇里看来,当时确已实行着封建制度。
          例如《大雅·灵台篇》说文王要筑高台,庶民象儿子替父亲做事那样踊跃,很快就筑成(“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这很不象是奴隶替奴隶主服役的景象。
       封建制度在进步时期,却可以有这种景象。《召南·行露》(“虽速我讼,亦不汝从”)、《摽(音biào)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野有死麕(音军jūn)》(“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等篇,说民间婚姻事,并无奴隶主指配婚姻的形迹。
         《豳风·东山篇》叙述周公东征三年,兵士们归来的情形。诗中第二章描写兵士们想念他们荒凉冷落的小农村,说“不可畏也,伊可怀也”。第三章描写兵士想念妻子,知道妻子也在想念他。第四章描写兵士归家新婚的欢乐。对这个荒村留恋不舍的人,应该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农奴或农民,要说成奴隶是很难的。文王施行仁政,就是说文王推行封建制度。
          这在当时,周国的政治对邻国自然发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召诰》说“殷民带着妻儿想逃出国境,被纣禁止”,足见商及其他小国的庶民和失意贵族不少逃入周国。周势力继续在扩大,文王不仅保持西伯名号,到后来还“受天命”称王,准备灭商朝。这些,都是封建制度进步性的事实表现。
          文王时封建制度虽已形成,但只是一些原始的制度。南宋洪迈《容斋四笔》记瑶人事说“瑶人男丁从酋长领得耕地,不纳租税,只服劳役。有罪受酋长裁判”。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苗人事说“苗人酋长称为主户,主户计口给苗民田地,称为田子或田丁。领得的田,不许典卖。此外俘虏或买得人口,男女相配,给田耕种,称为家奴。”周国的封建制度,也许比洪、范二氏所记要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得太多,显著的发展是在武王克商以后。
          周本是西方小国,几十年工夫,居然灭商,成立一个大朝代,这自然是由于商朝奴隶主阶级极端腐化,势必崩溃,同时也是由于周国已经形成新制度的社会,而新制度社会必然要战胜旧制度社会。

点评

第二节 周怎样灭商盘庚迁殷,原想纠正贵族的堕落腐化,可是武丁以后,他们腐化更甚,到纣时达到最高程度。他们一般的生活,是淫乱好色,是打猎游玩。他们荒废耕地,让麋鹿禽鸟生长。他们想出各种残酷的刑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1 02:12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1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05 中国历史之: 第三章 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前一○六六年(?)——前七七一年第一节

第二节
         周怎样灭商盘庚迁殷,原想纠正贵族的堕落腐化,可是武丁以后,他们腐化更甚,到纣时达到最高程度。他们一般的生活,是淫乱好色,是打猎游玩。他们荒废耕地,让麋鹿禽鸟生长。他们想出各种残酷的刑罚,榨取财物。他们招诱别人的奴隶,供自己使用。特别是日夜酗酒,照周公《酒诰篇》说来,商整个统治阶级沉溺在酒里,腥秽上冲,连天都发怒了。
        商统治者提倡畏敬鬼神,但他们甚至偷祭神的牺牲来享受。《微子篇》说“小民方兴,相为敌仇”,奴隶和下层百姓起来反抗贵族,方兴未艾,商王国显然非崩溃不可。周文王的政治,与商朝正相反,他禁止饮酒打猎;他施行裕民(使民富裕,《康诰篇》“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的政治。所谓裕民,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家有些蓄积,发生劳动的兴趣。
           《尚书·无逸篇》载周公训戒成王说,文王勤俭,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劳作,借以知道农夫的辛苦(“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文王亲自种田,与“不知稼穑之艰难”的商王,恰好成显著的对照。他又针对着殷纣招诱奴隶,为其他小国所怨恨的形势,定出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左传》昭公七年)的法律,就是说,谁的奴隶归谁所有,不许藏匿。据春秋时楚国申无宇说,这是周文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很明显,这条法律的制订,并不意味着周文王维护旧存的奴隶制度,只不过是用来争取与国,孤立商王纣的一个手段。而且必须承认,在封建社会里,仍有很多奴隶存在的事实。
          文王战败西戎混夷,又灭附近几个敌国。拓境西到密(甘肃灵台县),东北到黎(山西黎城县),东到邘(音于yú河南沁阳县附近),对纣都朝歌(河南淇县),取进逼的形势。
          他又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三个流域,教化那里的蛮夷,称为江汉汝坟之国,也称为南国,也称为周南召南。南国是周基本力量的一部分。文王晚年,已经取得了当时所谓天下的三分之二,灭商的条件成熟了。
          公元前一○六六年(据《史记·周本纪、鲁世家》以及《竹书纪年》年代推算,武王克商当在此年),即文王死后四年,武王发载文王木主去伐纣。
         据说,周先派间谍到商,察看国情,回来说:坏人执政当权,昏乱极了。武王认为时机未到。又来报告:好人全被斥逐。武王还认为时机未到。最后报告:百姓闭口不敢说话了。这一年,周国正遭遇饥荒,农夫们愿意出去作战,借以取得食粮。
        武王动兵出征,据《史记·周本纪》说,有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冲锋兵)三千人。行军中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许多友邦和庸、蜀、羌、髳(苗)、微、卢、彭、濮八个南方小国都率兵来会。武王在牧野(河南汲县)誓师,指责纣听信妇言,不祭祀祖宗,不信任亲族,招集四方罪人和逃奴,尤其是第四条罪状,引起从征各国的敌忾心,要和纣决战。纣兵十七万人(一说七十万人),倒戈反攻,引导周兵杀纣。周兵正月(子月)底出发,二月(丑月)底攻入朝歌灭商,兵力比纣小得多,成功却这样快,主要原因是商兵(有家室的老奴隶和自由民身分的小人)阵上起义,欢迎周对自己的拯救。周兵入纣都,大有俘获,据说,光是宝玉佩玉就多至十几万块,其他财物可以想见。西周文化得以迅速发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周虽然战胜,按惯例必须保存商祭祀。武王封纣子武庚为诸侯,分商地为三部,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71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称为三监。武王灭商后两年病死。子成王诵继位,武王同母弟周公旦摄王位,代行国政。成王和大臣召公奭(音式shì)等疑忌周公,三叔也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继承问题引起周内部的不和,武庚看有机可乘,联合东方旧属国奄(山东曲阜县)、蒲姑(山东博兴县)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周公处在内外交攻的地位,非常困难。他首先向召公恳切解释,稳定内部,随后自己带兵东征。
          武庚军队遇到周兵,不战溃散,周公杀武庚,黜三叔,攻灭奄等十七国。商贵族(士大夫)当了俘虏,被周人称为献(字形亦作鬲)民、民献、人献或献,他们反抗周的统治,所以也被称为顽民或殷顽。顽民原来是大小奴隶主,现在当了俘虏,丧失过去的威福,顽固地反抗周统治是很自然的。周公知道留顽民在商地,将继续反叛,必须迁居洛阳,才能就近管束。他先宣称迁顽民到黎水地方(河南浚县东北),地近朝歌,顽民相当满意。周公卜问鬼神,得卦不吉利,于是改卜别地,说洛阳最好。商人信鬼,这样,把顽民迁到洛阳。
         周公召集商旧属国,来替顽民筑城造屋,新城很快造成,号称成周。同时也召集周属国,在成周西三十余里筑城,称为王城。派八师兵力(一师二千五百人)驻成周,监视顽民。《尚书·多士篇》周公诰诫顽民说,你们受天罚,本当杀死,我保留你们的生命,应该感恩做我顺民。
         现在分配住屋田地给你们,安心谋生,如果再反抗,那是你们自己不要生命。又劝诱顽民说,你们只要安居乐业,你们的子孙会兴盛起来的。顽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只好逐渐软化降服。
        周公死后,第二子君陈替周公管理成周,不敢疏忽,足见周初顽民问题的严重,因为要把奴隶主变化为从事劳动生产的庶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武王克商与周公东征两次大战争的取得胜利,都是配合着殷奴隶兵阵上起义。奴隶助战有功,自然要改善原来的地位。
          康叔封卫以后,按周国土地法分给耕地,所谓“彊(强)以周索(法)”(《左传》定公四年),就是释放农业奴隶为农奴,从此卫为西周大侯国,不再发生叛变。商顽民迁离本土,势力大减,一部分居住成周作庶人,一部分被赏赐给周贵族,作奴隶或庶人,大盂鼎“人鬲(献)自驭(音御yù)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驭是奴隶,庶人是农奴一类的人,身分不同,当是按罪行的轻重,予以处置。周初专力感化居住成周的顽民,成为当时最重大的政治问题,周朝终于胜利了。

点评

第三节 周初大封建 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七国,才实行大封建。 《史记》说武王首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恐不可信。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1 02:21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2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12 第二节 周怎样灭商盘庚迁殷,原想纠正贵族的堕落腐化,可是武丁以后,他们腐化更甚,到纣时达到 ...

第三节
周初大封建
        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七国,才实行大封建。
         《史记》说武王首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恐不可信。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诸侯。孟子说,周公灭五十国。
       《逸周书·世俘解》说,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周初大封建,对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说来,多少含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显然是一个进步。强迫奴隶制度的小邦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度,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商朝有侯、伯、子等爵位,有侯、甸、男、采、卫等五服名称。
      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甸、男、卫称外服,封在外服的是正式的国家。采称内服,封在内服的是卿大夫食邑。服定贡赋的轻重,爵定位次的尊卑。晋国侯爵,列在甸服,曹国伯爵,列在甸服,郑国伯爵,列在男服。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爵和服,政治的经济的正式关系才建立起来。
         周灭商以前,周国内有周公、召公、毕公、太公、康叔等人的封邑;灭商以后,封建制度扩大到周势力所达到的地方,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封建制度的国家。
           周要统治广大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拥护王室。当时最难平定的是商贵族,周公迁他们到成周,封同母弟康叔做卫侯,统治旧商国的遗民。他教训康叔说,你对一般平民要宽厚,行施文王的裕民政治,不要枉法杀人。对掠夺财货,不孝养父母,不和睦兄弟的商人,用严刑诛戮。商人群聚饮酒,除了百工,不论是谁,全数拘获送周京,我杀戮他们。康叔封地最大,权势最重,带八师兵力镇压商人,在当时是主要的侯国。东方奄和蒲姑两个大国,曾助武庚叛周。成王把奄国封给周公长子伯禽做鲁侯(都曲阜),又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昌乐县),灭蒲姑国。齐鲁两大国代替奄和蒲姑,商不能反叛了。召公的儿子封燕(故都在易,河北易县。后迁都蓟,北京),成王弟叔虞封唐(都唐,山西太原县,后称晋国)。从远大处安设据点,抵御戎狄,掩护卫周两国,受封者都是周朝最重要的贵族,足见周初分封确有政治上的远见。当武王克商时,纣庶兄微子启抬着棺材到军前投降。
         武庚死后,周公把商旧都商丘封给微子,爵为公,国号宋。宋附近有陈(舜后裔。都宛丘,河南淮阳县)杞(夏后裔。河南杞县)焦(炎帝后裔。安徽亳县)三个国家,隐含监视宋国的意义。周初南方没有强国,汉水流域有些姬姓小国,并不被重视。
      成王封熊绎(音易yì)做楚蛮小国君,岐阳大盟会,派熊绎和鲜卑(东胡小部落)看守祭神火堆,不得正式参与盟会。后来楚强大,怨恨周朝,自称楚王,成为南方大国。凡周势力不能控制的地方,强国甚至小国多自称王,不向周天子朝贡。
         西周封建制度与宗法有密切的关系。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上天付给他土地和臣民,因此得行施所有权。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同姓众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大侯国如鲁卫晋等国附近,封许多同姓小国,小国君尊奉大国君做宗子,如滕宗鲁,虞宗晋。一国里国君是大宗,分给同姓卿大夫采邑,采邑主尊奉国君为宗子。采邑里采邑主分小块土地给同姓庶民耕种,同姓庶民尊奉采邑主为宗子。同姓庶民有自由民身分,不同于农奴身分的庶民。天子封同姓诸侯以外,又封异姓诸侯。诸侯在国内也分土地给异姓卿大夫。自天子以至于卿大夫采邑都分小块土地给非同姓庶民(农奴)耕种。同姓与非同姓两种庶民,分得小块土地,成为户主,做一家人的尊长。户主由长子继承,诸子称为余夫,或分得更小的一块土地,或谋其他生计。《礼记·坊记篇》载孔子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实际意义就是土地一级一级自上而下归一个人所有。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姻,这样,各国间同姓既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统关系,可以加增相互间的联系。
       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诸侯在国内称异姓卿大夫为舅。想见有宗的庶民与无宗的庶民互通婚姻,同样也保有甥舅关系。
       上起天子,下至庶民,在宗法与婚姻的基础上,整个社会组织贯彻着封建精神,而最真实的经济基础自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土地为枢纽,凡授予土地者有权向接受土地者征收贡赋,反之,接受土地者有义务向授予土地者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一个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贡赋,也有权向接受土地者收回土地。行施这种收回土地权,依靠武力和刑法。行施取得贡赋权的方法是(一)庶民助耕公田;(二)诸侯采邑主朝觐贡献。
         《尚书·洛诰篇》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小雅·北山篇》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话的内容就是天子有权直接或间接向庶民取得贡赋。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孔子说,周公定贡赋法有三个原则:“施恩惠要厚,用民力要平,收租税要轻。”文王以来,一向施行裕民政治,周公扩大了施行的地区。在这个广大地区上,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农业劳动者从牛马生活的奴隶变为小私有经济生活的农奴,生产力提高了。
          各级封建主从农奴那里榨取生产品比榨取奴隶要顺利些,所得的物品也要多些,这样,剥削者的利益暂时得到满足,把干戈弓矢收起来了(《周颂·时迈篇》“载戢(音集jí)干戈,载橐(音高gāo)弓矢”)。农奴们愿意从事生产,封建主愿意暂停战争,因此西周初期,即所谓成康之世,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进步,《诗经·周颂》正是叙述这个大进步的可靠诗史。天子封给诸侯土地(如伯禽得奄地为鲁国,康叔得商地为卫国)和臣民(如鲁治奄民,卫治殷民),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周公封康叔为卫侯,司空聃季(聃音丹dān)授土,司徒陶叔授民。授土是天子建立一个大社,封诸侯时凿取一块社土,放在白茅上,赐给受封诸侯,称为受土于周室。授民是将原来居住在封地上的民交给受封者,有些受封者还得到附加的民,交给时指明民的身分和数目:如给鲁国殷民六族,卫国殷民七族,晋国怀姓九宗。又如赐臣、仆(奴隶)若干家,人献或民献(殷俘)、庶民或庶人(农奴)若干夫或若干人。据金文所记,庶民的数目一般总比臣仆多,因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主要是庶民。
          庶民也有家,不过对封建主只是本人负纳贡赋服劳役的责任,所以称夫或人,臣仆一家人都归主人所有,所以称家(夫与家的名称自然也不可太拘泥)。经授土授民以后,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实上受土受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
          《大雅·瞻卬(音仰yǎng)篇》,“人(指领主)有土田,汝(指幽王)反有(夺取)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
         包括在民里面的臣,与众(庶)比较,臣在农业生产上给主人的利益是较小的。农业部门臣与众并用,其趋势自然是臣逐渐减少,众逐渐增加,也就是在封建制度社会里,残存的奴隶制度逐渐在缩小。大克鼎铭文记厉王赏克田七区,其中一区注明“以(与)厥(其)臣妾”,想见臣妾用在耕作上比较是少数。曶(音忽hū)鼎铭文也显示了这个趋势。曶鼎铭文记某年饥荒,小采邑主匡季率臣二十人抢小采邑主曶的禾十秭(音子zǐ),曶到东宫诉讼。匡季出五田、一众、三臣给曶谢罪。曶定要偿还禾。东宫令匡季偿还禾二十秭,如明年不偿还,则加倍罚四十秭。匡季宁愿再添二田、一臣给曶,曶减免匡季三十秭。这里众与臣身分区别甚分明,所谓众,就是庶民也就是农奴。臣是在田上耕作的奴隶。这四个臣与众在一起,所以也同称为夫。荒年时,主人要负责维持臣的生活,匡季被迫率臣去抢粮食,受东宫的重罚,宁愿多送出几个臣去赎罪,不愿多出禾,也不愿多出众,足见西周时耕种的人有农奴有奴隶,比较起来,主人还是要农奴。曶曾在其他一次诉讼获胜时得五夫,曶拜稽首受这五夫,还用酒、羊和丝给五夫,要他们安心住在邑里种田。田必须人种,人又会逃走,这就可以推知曶为什么给他们酒羊,也可以推知封建主为什么会抛弃奴隶宁愿利用农奴的原因。

点评

第四节 西周的经济结构 周祖先后稷居邰。公刘居豳。太王居岐,开始称周。王季居程(陕西咸阳县)。文王居丰(陕西长安县)。武王居镐(音号hào长安县)。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称为宗周。成王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1 02:3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3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21 第三节 周初大封建 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七国,才实行大封建。

第四节
西周的经济结构
          周祖先后稷居邰。公刘居豳。太王居岐,开始称周。王季居程(陕西咸阳县)。文王居丰(陕西长安县)。武王居镐(音号hào长安县)。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称为宗周。成王造洛邑,称为东都。西周以镐京东都为中心,有王畿方约千里的土地。以镐京为中心的渭水流域,因周人的积极经营,农产丰富,成为西周经济的主要基地。
         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构成西周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大体如下:
    一统治阶级——百姓百姓是“禅让”时代流传下来的旧族,《盘庚篇》百姓与万民相对,《诗·小雅·天保篇》百姓与群黎相对,百姓是贵族的通称,在商为奴隶主阶级,在周为封建领主阶级。直到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才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似,本来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也就可以通用。百姓里面也有贵贱的区别,这就是名位不同,占有土地大小不等的各级领主。王族姬姓是百姓中最贵的一姓。
          周初姬姓男子一般都分封为大小诸侯,周王和诸侯的子孙除了嫡长有继承权,其余多分得采邑为卿大夫。领主阶级中姬姓领主占很大数量。诸旧姓姬姓以外诸旧姓,有的在王畿内受采邑作王官,如从平王东迁的七姓。有的受封作大小诸侯,如姜姓的齐国,子姓的宋国。有的是商朝已经存在的旧国,如徐夷淮夷等。这些旧姓数量极大,但政治势力不及姬姓。百工百工是掌握手工业技术,管理工奴的低级百姓。周公不杀犯了酒禁的百工,足见周特别重视商百工的技术。西周得百工,成为王官的重要部分,文化迅速发展起来。东周王室衰微,百工散到大诸侯国(如楚器铭文上的铸客,即周游各国的一种百工),侯国文化才开始发展。
      二 被统治阶级——庶民民字本义是奴隶。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众、庶,通称为庶民。由于阶级的分化,民字涵义也扩大为一般劳动者,甚至贵族也有时自称为民,《诗经》中多有其例。大体上西周庶民包括上层的自由民,中层的农奴,下层的奴隶,数量最大的是中层的农奴阶层。上层庶民商时有一种人称为小人。
         商亡国后,周公教这种人务农种黍稷,或牵牛车出去做买卖,来孝养自己的父母尊长,足见他们不是奴隶,也不是贵族殷顽,他们是自由民。小人以外,一部分迁成周的殷顽,周公允许他们住自己的房屋,种自己的田地,谋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归顺以后,也有自由民的身分。
         东周人重工商业,逐什二之利,大概就是殷顽的遗俗。周制土地由嫡子嫡孙继承,称为宗子,凡与宗子亲属疏远或亲属已尽的族人,在宗族内领得土地耕种,当然是自由民身分。小国被大国吞并,小国的贵族一部分降为皂隶,大部分变为大国的庶民,也可以取得自由民的身分。自由民在庶民中是上层。这个阶层逐渐在扩大,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产生地主、推倒领主的有力阶层。中层庶民克商以前周国有农奴,武王伐纣,周公伐武庚,商奴隶兵倒戈起义,助周灭商,取得农奴的待遇。康叔封卫,伯禽封鲁,都按周法划分耕地,商奄二国原有的农业奴隶自然转化为农奴。除晋国不用周法,按戎族习惯法(戎索)分配牧地,其他周所封诸侯如齐、陈、宋等中原地区的国家,和鲁卫同样,用周法分配耕地。周初大封建,一方面是姬姓与非姬姓贵族做了大小领主,一方面却是农业奴隶得到大释放。
             周初大封建之所以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就在于农业奴隶被释放,获得了农奴的地位。下层庶民奴隶在西周仍是数量颇大的一个阶层。俘虏为奴,罪人及其妻子为奴,奴隶子孙为奴,封建领主决不放弃对奴隶的剥削。因为农业奴隶散布在广大田野上,不如释放为农奴,比较有利;至于在手业、商业、畜牧业、家内服役等方面(奴隶也有种地的,春秋时叫做隶农),使用奴隶确是有利。《左传》昭公七年载楚国申无宇说,“周文王定‘有亡荒阅’的法律,因而得天下,……周武王宣布商纣招诱别人的奴隶,因而激起从征诸侯的决战心。”伯禽伐淮夷徐夷,作《费誓(费音币bì)》,也说“偷人家的马牛,诱人家的臣妾,你得受刑罚”。封建社会从开始到崩溃,总是有奴隶存在,不过有时多,有时少,有时显著,有时不甚显著,无论如何,封建主必然要剥削奴隶来补充剥削农奴或农民之不足,这在封建社会开始时期的西周,奴隶多而重要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资本主义社会仍保存直接的或隐蔽的奴隶制)。申无宇说人有十个等级:“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左传》昭公七年)自皂至台,是各级奴隶,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贱。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吃官饭(《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庶民中自由民与农奴的共同点是吃自己饭(“庶人食力”),因为所食不同,所以上中两层庶民不列入十等人里面。从王到大夫是各级领主,是土地的所有者(“公食贡,大夫食邑”)。庶民中自由民的生活主要依靠务农,有的做士吃官饭(“士食田”),有的经营商业。农奴大部分务农,也有一些人做小手工业和小商贾。自由民和农奴分得土地,称为私田,但并无所有权,不得私自卖买,自己死亡或年老,可以由长子继承做户主。这样,农夫一家人世代附著在小块土地上,离开土地不能生活。周土地法以一田为单位。一田一百亩,一亩横一步、直一百步。一步长六尺。周一尺合营造尺六寸四分,一步合营造尺三尺八寸四分,横直各一百步得一百亩,约合营造亩二十四亩六分。
        西汉初期,一个农夫用耒耜耕种不过十亩,西周耦耕,二人合力,平均一人可能也种十亩。战国以前不知施肥,普通田需要轮流休息,农夫有田二十五亩,每年有十亩田的收入,除去什一税,在一般情况下,一家人可以得到饱暖。田与田中间,一大片田与一大片田中间,必须划分各种疆界,疆界是通车的大路,或人行的小路,如大路通南北,则小路通东西,大路通东西,则小路通南北,大小路交错,象无数井字(春秋时楚国井衍沃,就是在平地上划疆界)。
          《小雅·信南山篇》说“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指的田间疆界。领主有划分疆界的特权,《大雅·崧高篇》说“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彻字的意义是通,就是通大小道路。通道路也就是划疆界,疆界划定,才能分给农夫去耕种。
      《大雅·公刘篇》说“彻田为粮”,就是按田征收食粮。东周鲁哀公苦国用不足,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请教。有若说,为什么不行彻法?哀公说,取什二还不够,怎能行彻呢!足见彻是什一而税。按孟子只知周行彻法,不知周初曾行过助法,足见彻法是行用甚久的一种制度。彻法是低税,这可能是高级领主向低级领主收税的税率,也可能是公田制废弃后,农夫在兵役徭役以外应缴纳所种田亩的税率。
       史料缺乏,难以得出定论。不过公刘时没有什一而税的彻法是可以肯定的,《公刘篇》作于西周,可信那时候已经有彻法了。邑是住人的城堡,领主所居的邑是大邑,田野间农夫所居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为“十室之邑”,田在邑外,一邑有田十田。
         金文及春秋时传记所载,田有一田、二田、五田、七田、十田、五十田、六十田、一百田的计数法,亩有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绝无一井九百亩的计数法。
         孟子所说井田是想划九田为一井作单位,废什一的彻,行文王的九一而助。一邑有农夫十家田十田,领主有若干邑,也就是有若干田及若干家农夫,征取力役和实物,计算很便利。春秋时期卿大夫采邑已经扩大,但名义上仍称“百邑”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一乘需役夫十人,一邑十家共出车一乘,出兵役两伍(五人为伍),百邑正合百乘的数目。人住邑中必须饮水,因此邑必有井。《易·井卦·卦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意思是说,邑可以迁移,井总是要有的。《井卦·大象》“君子以劳民劝相(助)”,意思是说,邑里有井,农夫们可以安生,同井人可以互助。井与邑关系如此密切,所以一邑也得称一井,但不是孟子所说的井。
       周天子有大量公田,称为大田、甫田、南亩,每年出产谷物,以百室或千仓或万箱计数,这是天子收入的主要部分。公田里天子有藉田千亩、诸侯百亩,名义上是天子诸侯亲自耕种,实际自然是农夫代耕。在公田上耕种的人就是领得私田的农夫。《周颂》和《小雅》所记当时生产情况,是普遍的大量的主要的生产情况。从这些诗篇看来,可以断言西周领主与农民的关系是封建的关系。
       (一)天子每年要农夫一万人(诗篇数字不可拘泥)到公田服役。《小雅·甫田篇》“倬(音卓zhuō)彼甫田,岁取十千”。天子所属农夫不只万人。万人助耕,余人不能无税,想见与助并行的还有称为彻的税法。
     (二)每家出一人到公田上耕作。《周颂·载芟(音山shān)篇》“侯(语助辞)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译意为到公田上耕作的农夫每家派来一人,其中有主(户主)伯(户主的长子)亚(户主的次子)旅(年幼子弟)强(有余力帮助别人耕)以(受雇来代耕)等人。这些人各有自己的身分,奴隶不可能有这许多区别。王畿方千里,路远的农夫不到公田助耕,就得纳彻税。
      (三)食粮农夫自备,妻子给丈夫送饭。《周颂·载芟篇》“有嗿(音坦tǎn)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译意为老婆送饭上地,孩子跟着一起,吃饭吞咽有劲,好让老婆看了欢喜。《周颂·良耜篇》“或来瞻汝,载筐及筥(音举jǔ),其伊黍”,译意为你老婆快来看你了,拿着筐子,盛着黍米饭给你吃。耕者吃自己的饭,就是有自己的经济,这当然是农奴或农民,奴隶是没有自己的经济的。
     (四)生产工具农夫自备。《周颂·臣工篇》“命我众人:庤(音至zhì)乃钱镈(音博bó),奄观铚(音质zhì)艾(音义yì)”,译意为命令我的农夫们:准备你们的耕具,还得多准备些割器。封建经济“和奴隶经济就是从农具是否私有这一点来区别的”。据《小序》说,《臣工篇》是诸侯助祭将归国时,天子教诫诸侯的训辞,足见诸侯国的农夫也自备农具。名义上诸侯国农夫仍是王臣的一部分,所以称“命我众人”。
     (五)耕公田也兼顾私田,耕时人多,耘时人少。《周颂·噫嘻篇》“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载芟篇》“千耦其耘”。耕时有五千耦,耘时仅一千耦,四千耦耘私田去了,耘公田的千耦,耘完公田仍回私田。《小雅·大田篇》“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希望时雨先下公田,后下私田,以便耘完公田,归耘私田,因为农奴照例是“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篇》)。
     (六)公田收割时给寡妇们留些谷物。《大田篇》“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这里所说寡妇,是农奴或农民家的寡妇,否则不会自动到田上拾谷物。
   (七)天子每年举行两次慰劳农夫的馌礼,给农夫们吃陈米饭。《甫田篇》“我取其陈,食我农人”,陈就是陈米。《甫田》《大田》两篇都说“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甫田篇》指始耕时,《大田篇》指收获后。周先公居豳时,始耕举行馌礼,收获后举行飨礼,成康时还保持这种惯例。(八)开辟私田,鼓励农夫。《噫嘻篇》“骏(大)发尔私,终三十里”。天子指定三十里的荒地,让农夫们开辟作私田,农夫家余夫可以得到分地。这样久了,私田面积愈益扩大,彻税所得愈益增加,公田收入逐渐变成不重要部分。
        《周颂》是西周初期的诗篇,《小雅》也是西周人所作,诗中描述农夫耕种公田时各种情形,确实说明了这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所谓耕公田,就是领受私田的农夫,在领主的田上进行着无报酬的劳作,向领主缴纳力役地租。封建制度对奴隶占有制度说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大进步。古史都说成王康王时候,禁止打仗,天下安宁,四十年不用刑罚(民不犯法,不必用刑)。
        四十年不打仗不用刑,奴隶来源枯竭,奴隶国家也就衰亡了,那里还有所谓“颂声大作”呢?这正因为新的经济制度起着进步作用,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了,因而出现周初的“太平世”。把西周说成奴隶王国,就很难解释周诗和古史所说的一切现象。
           西周生产工具是否用铁,照一般现存材料看来,应该说是没有,但也不能断言一定没有。从矿石提炼出铜比炼铁困难得多,从黄铜到青铜,又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商朝早期已经用青铜,按照冶炼技术的难易,说西周还不知炼铁,很难说得通。铁的熔点比铜只高八十度(铜熔点一一二○度,铁熔点一二○○度),但因鼓风设备的限制,最初的铁不曾熔解,只能是海绵体的熟铁,性柔软,可锻不可铸,不堪制作需要硬度较高的工具,因之用处不大,不被重视。到春秋初期,已能熔解铁矿石成为生铁。生铁性硬而脆,可铸不可锻,用以铸农具,称为恶金。这是炼铁技术的一个大进步。
        春秋初期有生铁,西周或西周以前有熟铁,并不足为奇,铁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铁器还没有发见,都不是很重要的。
         《周颂》所载钱、镈、铚等字形,可以推想为金属工具。《载芟篇》说“有略其耜”,《良耜篇》说“畟(音测cè)畟良耜”,略与畟畟都训为锋利,耜刃锋利,当然是用金属。金属指铜或铁,这里所说金属工具,是铜农器,也可能是用熟铁皮包口的农器,铜农器应是主要的,因为青铜比熟铁硬度高。
        河北兴隆出土战国时制铜锄镰等农具的铁范(出土地点在铜矿附近),足见以铁耕的战国时期,铜制农具还不能全废。西周时期重要农具用铜,也有些用铁,比商时奴隶所用农具进了一步。西周农具主要用铜,并不能得出西周不是封建社会的论断。

点评

第五节 西周经济的变化 初期封建制度在太王王季时候,开始萌芽,文王时候逐渐形成,武王周公时候,推行到广大地区,成王康王时候发展到高度,昭王穆王以后开始变化。所谓变化,就是力役地租性质的公田制因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1 02:38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3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6-21 02:33 第四节 西周的经济结构 周祖先后稷居邰。公刘居豳。太王居岐,开始称周。王季居程(陕西咸阳县 ...

第五节
西周经济的变化
        初期封建制度在太王王季时候,开始萌芽,文王时候逐渐形成,武王周公时候,推行到广大地区,成王康王时候发展到高度,昭王穆王以后开始变化。所谓变化,就是力役地租性质的公田制因工商业的开展,农夫户口的增殖,私田数量的扩大,公田管理的烦难,领主每年收入,私田什一税超过公田的千仓万箱的时候,公田制就会被物品地租性质的税亩制所代替。
       宗周在当时是先进国,变化最早。东方大国如齐,春秋初年还保存公田,不过已经“维莠(音有yǒu)骄骄”、“维莠桀桀”(《诗·齐风·甫田篇》),名存实亡了。鲁国于前五九四年(宣公十五年)初税亩,足见以前鲁还有公田。小国如鄅(音禹yǔ山东临沂县北),于前五二四年(鲁昭公十八年),鄅君还到公田上督耕,废公田制当在以后。
          周天子是天下宗主,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兽皮、珍玩及地方特产,汇集在周京。周天子有百工,制造各种器物。
         例如西周铜器玉器流传甚多,大小王官常因纪念小事制造铜器,玉器是贵族行礼必需品,铜工玉工不仅为王室造器,更多的铜玉器还是为贵族和王官制造。铜工玉工如此,他工未必不如此。百工造器,必取报酬,百工之长借此剥削工奴,获利致富。王官中又有官贾,利用奴隶经营商业。上层庶民中也有私人经营工商。西周工商业一直在发展,穆王时定赎刑,正是以工商业者为对象的一种新的剥削方法。
         穆王是个大游历家,相传曾到过昆仑山西王母国。一个天子不会冒险远游,当是西方早有通商的道路。
          《尚书·吕刑篇》说,周刑法本有五种:墨刑(用刀刻面涂墨)一千条,劓刑(劓音艺yì割鼻)一千条,剕刑(剕音肺fèi割脚)五百条,宫刑(男子割生殖器,女子禁闭宫中当奴隶)三百条,大辟刑(斩头)二百条,总共三千条。那时候狱官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穆王要化私为公,定出赎刑条例。墨刑黄铜六百两(一两约合今四钱多),劓刑一千二百两,剕刑三千两,宫刑三千六百两,斩刑六千两。能出铜赎罪,当然是富人,可以设想富人就是工商业者。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厉王是个大暴君,他酷爱财货,重用荣夷公,想法专利。国人毁谤厉王,厉王令卫国神巫监视国人,随意杀戮,禁阻说话。厉王自以为能弭(音米mǐ止)谤,压迫更加严厉。
          后来国人不能再忍,前八四一年(共和元年)举行起义,厉王渡黄河逃走。太子靖藏匿在召公家里,起义者围召公家。召公把自己的儿子假冒王子送出去,被起义者杀死。
        宗周出现了以周召二公为首的贵族共和政治。这是历史上国人第一次大起义,西周社会因这次起义的推动,前进了一步。百工和商人为反抗过度勒索而起义,只要厉王逃走,不回来报复,也就满意了。贵族共和在当时正是适合情势的一种政治制度。周公是宗周第一家贵族,召公是第二家贵族,并且曾谏阻厉王专利,周召二公得到起义者的拥护是很自然的。前八二七年,厉王死,宣王靖继承王位,足见起义者并无推倒文武以来王统的意图。《竹书纪年》采战国游士的寓言,讹称共和是“共伯和干(夺)王位”。
         按西周初年,卫康叔封世子中旄父(旄音毛máo)为庸伯(庸康字形相似,旧史误作康伯),康叔死后,庸伯继位。自后卫国世子有受封称伯的惯例。卫厘侯(厘音希xī)封世子余为共伯(河南辉县)。厘侯十三年,厉王出奔。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死,子武公和嗣位。共伯余一说早死(《鄘风·柏舟篇·小序郑笺》),一说被武公和攻杀(《史记·卫世家》),早死说似较可信。
           厉王出奔时,不论共伯为余或为和,一个侯国的世子,一跃而登周天子大位,在嫡长继承制极端严格的周朝(春秋时期,世卿权重,还不敢于诸侯之位,何况西周,侯国世子岂能干王位),可断言必无其事。武公和曾为周幽王卿士,得周卫二国人爱戴,甚有贤名。战国游士捕风捉影,随意附会,如《庄子》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之类,信口说来,不负责任,《竹书纪年》却误信寓言为真事,后人又误信《纪年》的误记为真史,一误再误,大概都是为了好奇的缘故。在共和行政的十四年里,周统治力削弱了,对起义的百工商贾自然要有些让步,对田野间农夫的管理,也不能不有些松弛。本来公田制度,只能在西周初年规模较小的国家里行施一时,后来人口逐渐增殖,私田也逐渐扩大,私田以外,还有农夫余子自力开垦称为附庸土田的土地。私田一田规定一百亩,附庸土田当管理松弛时,面积就会大小不定。共和时期,私田和附庸土田数量增加,宣王即位以后,“不藉千亩”(《国语·周语》)。藉田千亩名义上是天子亲耕,供祖宗祭祀用的米饭。天子不能亲耕,说是借用民力来助耕。这无非是实行力役地租的一种装饰品,使农夫们以为天子尚且耕祭祀田,自己当然应该耕公田。
          共和以后,公田制度已经难以维持,天子亲耕藉田也失去装饰的作用,所以不借民力耕千亩,实际上就是不能再维持公田制度。宣王废弃助法,原有称为彻法的税法成为普遍行施的税法。改力役地租为物品地租,是有进步意义的。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征伐来侵的戎狄蛮夷,号称中兴,就是这个进步性的新制度在政治上的表现。公田制的废除,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统治者和农业劳动者都是有利的。工商业者自共和以来,益趋兴盛。幽王时,许多贵族破产流落,庶人富有,却可以做官受爵,过着贵族式的生活。当时君子(贵族)也想做买卖,谋取三倍的利息。王叔郑桓公知道周快灭亡,同商人订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郑国。西周末年,商人地位提高,分享政权,旧贵族不平,《诗经·小雅、大雅》里写下不少的怨恨诗。
周和昌 发表于 2013-6-21 22: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宗亲!收藏了。

点评

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家族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群之一。2011年2月18日至6月14日,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叶家山西周墓群进行了第一期发掘,发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4 02:14
周学生 发表于 2013-6-23 08: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亲辛苦,我等学习。

点评

泥河湾盆地,早先称桑干河盆地,它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是镶嵌在山西高原的一条断陷裂谷,分布面积大约9000平方公里。科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晚期曾经被湖水占据,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4 02:2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4 02:1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和昌 发表于 2013-6-21 22:43 谢谢宗亲!收藏了。

      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家族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群之一。2011年2月18日至6月14日,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叶家山西周墓群进行了第一期发掘,发掘面积3700平方米,揭露墓葬63座、车马坑1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在本次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工作者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按照文物保护理念,对墓葬所在地区大气、水文、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分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案,有效地解决了考古出土文物的保护问题。     一、建立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实验室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考古出土文物的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由于发掘工作的进行,地下文物原有的稳定、平衡的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环境骤变过程直接产生包括肉眼能观察到的有机质文物的腐化、灰化等现象以及无机质文物存在酥解、破损等延续性的破坏,如果没有有效的现场保护工作将会使一些极为重要的遗物遗迹仅仅存在于绘图、照片之中。建立文物出土现场保护实验室的目的在于能将出土文物保护所需求的技术材料、工具和专业人员迅速派向现场,使出土文物在考古发掘现场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二、考古发掘现场环境因素调查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保存与保护产生不同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后果。对于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来讲,周边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文物保护工作增加了相当的难度,甚至直接影响到保护工作的成败[2]。因此调查分析叶家山墓地水文、地质、日照、温湿度变化等环境因素,对叶家山墓地文物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1.光照及温湿度变化叶家山墓地处于南北走向的椭圆形岗地上,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岗地高出周围农田约8米。漂河自墓地的东北部环绕墓地北部及西部注入涢水(府河)。南距已发掘的西花园及庙台子遗址约1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3°27′28"、北纬31°45′22",海拔高程88米。叶家山墓地五月份的天气是温湿度变化较大的时节,从上午8点到晚上18点30分的温湿度变化的记录来看,考古现场周边环境的日气温波动范围在9℃左右,相对湿度的变化超过了40%,温度最小值出现在上午09:00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4 02:2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学生 发表于 2013-6-23 08:03 宗亲辛苦,我等学习。

         泥河湾盆地,早先称桑干河盆地,它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是镶嵌在山西高原的一条断陷裂谷,分布面积大约9000平方公里。科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晚期曾经被湖水占据,盆地里堆积至少1274米厚的河湖相沉积,底界深达海平面之下大约200米。在盆地东北端的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其地层被桑干河流水切割得沟壑纵横,地貌蔚为壮观。在泥河湾村一带,更新统露头厚一二百米,由黄、红、灰、绿等色的砂砾、粉砂和粘土层相互重叠组成。地层中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和浅水软体动物化石,当地居民很早就意识到这里曾经是一个“海”(当地人称湖为海)。1923年,巴尔博首先考察泥河湾盆地,将出露的河湖相地层定名为“泥河湾层”。1925年,桑志华与巴尔博在泥河湾和下沙沟一带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后,他便单独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泥河湾动物群,经德日进等研究,1930年报道了化石哺乳动物6目37种。     从此,泥河湾便作为科学术语走向世界,名扬全球。目前,在泥河湾盆地发现100多个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和大约100处古人类活动遗存,其中属于下更新统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报道有40处,其时代最老的已经追索到了松山(Matsuyama)负磁极向期距今177万—195万年前的Olduvai正磁极向亚时段。2011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石器时代研究所Nicholas Toth在泥河湾猿人观察站留言评介:“泥河湾盆地是真正的‘东方之奥杜威峡谷’”。旧石器时代考古前奏曲德日进在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化石的同时,也渴望找到最后的三趾马经常喝泥河湾湖水时在中国存在人类的直接证据,并指出“桑干河的‘基底’更新世”“归属于这个关键时期,即我们不知道是否人类已经生活过,但我们知道人类可能存在”。1926年他在下沙沟“泥河湾层”中采集到的一件多面体石块     法国著名史前学家步日耶1935年在《人类学》(L’Anthropologie)杂志上发表文章,认定这是一件具有初步手斧特征的石块。然而,德日进也同时发表文章,以不好排除非人工作用的因素而持否定态度,他希望由今后的泥河湾盆地建树考古里程碑的先驱卫奇1926年德日进在下沙沟发现的“石器”考古天地化石2012年第2期36泥河湾盆地,早先称桑干河盆地,它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是镶嵌在山西高原的一条断陷裂谷,分布面积大约9000平方公里。科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晚期曾经被湖水占据,盆地里堆积至少1274米厚的河湖相沉积,底界深达海平面之下大约200米。在盆地东北端的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其地层被桑干河流水切割得沟壑纵横,地貌蔚为壮观。在泥河湾村一带,更新统露头厚一二百米,由黄、红、灰、绿等色的砂砾、粉砂和粘土层相互重叠组成。地层中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和浅水软体动物化石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4 05:01: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这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浙江余姚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这是新闻发布会会场。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这是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的曾侯方鼎(资料照片)。曾侯墓地位于湖北随州市东北部约20公里的淅河镇内,2011年的发掘共揭露出墓葬65座和1座马坑。墓葬实际发掘63座,共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325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鬲、甗、觚、觯、斝、爵、卣、觥、弓形器等。大量西周有铭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发掘的一个亮点。    当日,“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这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浙江余姚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新华社发    这是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的墓坑(资料照片)。曾侯墓地位于湖北随州市东北部约20公里的淅河镇内,2011年的发掘共揭露出墓葬65座和1座马坑。墓葬实际发掘63座,共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325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鬲、甗、觚、觯、斝、爵、卣、觥、弓形器等。大量西周有铭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发掘的一个亮点。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7-21 06:12: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 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录:1840年至1988年9月逝世的周姓名人188人,其中8人以上的省份依次为:浙江31人、江苏(包括上海)26人、湖南24人、湖北18人、安徽15人、四川12人、广东(包括海南)8人,其他省份则在6人以下。 周姓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父系来源)已测出五支:O3a2c1a-M117+型,03a1c-IMS JST002611+型,O2a1-M95+型,O1a1-P203.1+型,D-YAP型。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1991年第3期载,周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这就是说,现代周姓人口不少于1300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周姓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据1993年11月19日《经济晚报》、1995年2月 13日《光明日报》载文统计,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现代汉族的19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现代汉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百科首页>周姓 既视感:我之前好像来过这 源流与分布 周姓,源出于姬姓。周人的始祖农神姬后稷本来居住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诞生和开创农业建立家业的历史。后来到了古公姬亶父时代,因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古公率族人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建立了国家,因地处周原,故称周国,古公称周太王。周姓的主要来源为周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周赧王姬延的后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后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弃<后稷>余族夏启破坏“禅让制”屠杀其他部族人时,已随其他族东迁山东沿海,融入东夷,其后裔后羿于夏太康、仲康时曾夺取夏中央政权,夏一百多年后才由少康复国成功,弃<后稷>族和姬周族一个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山东沿海,一个在一千多年后的西北内陆(莫非古人已学会了穿越),应该没有多大关系。姬周人自称后稷后裔,是出自抬高自身份、维护统治的需要,按照姬周人自己的学说,弃<后稷>既然是帝喾的长子嫡孙,又有农神之贤,哪天子之位被帝喾传给挚和尧两传都没有给弃呢,而以尧之贤,也没有传给弃,而传给了舜,按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已是第一大生产部门,弃既然作出大贡献,尧也应该传位给他,可见,弃是农神后稷之说也经不起推敲和考证,其余见姬姓资料)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统计,周姓现时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
周文友 发表于 2013-8-13 08: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得好,费心了。
周文友 发表于 2013-8-13 08: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费心了,值得收藏。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19 19:19 , Processed in 0.0333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