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揭荒诞不经的《周必大世系源流》

[复制链接]
周祥忠 发表于 2013-12-10 22: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荒诞不经的《周必大世系源流》

  
--南渡派 周尔维、周南飞(周尔维 时间:2013-01-10 03:52:05发表于天涯论坛

  湖南周佐文先生所撰《周必大世系源流》在网上流传已有时日,该文虽非其恶意杜撰,却达谎言惑众之效,误人不浅。作者对周必大出生地、祖籍地、直系世系的叙述,可谓牛头不对马面,对周必大家族史完全不知,居然也在网上妄谈周必大世系源流,真是可笑得很。现就有关事实予以澄清,以正视听。
  一、周蒞不是周必大
  据作者自称的《濓溪族谱》载:“虞宾公,光州刺史,赠光禄大夫。生子十二……至宋有丞相周蒞公为长沙帅者,亦其后也。诜乃蒞之祖也。”宋任丞相且周姓者唯必大公一人而已。此豈非暗指周蒞乃周必大乎?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是旁征博引,分析推理,不知枉损多少脑细胞,然而虚假的前提,安能推断出正确的结论?若周蒞就是周必大:反驳1、宋史和我南渡周氏族谱为何均无周必大又名周蒞的记载。反驳2、《濓溪族谱》中何不明言:“至宋有丞相周必大公为长沙帅者。”而要留个哑谜让后人去猜呢?反驳3、若此说成立,那欲攀附周必大之周姓子孙,均可在族谱中写作:“至宋有丞相周某公为长沙帅者。”似此,则周必大不知该有多少曾用名也。试问:周姓中还有哪家族谱会认为周蒞就是周必大呢?周必大先祖诜宋史有载。伪造一句:“诜乃蒞之祖也”就能佐证周蒞就是周必大么?掩耳盗铃也!
  二、周必大出生于江苏苏州
  《源流》中言:“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祖父周诜任庐陵通判,举家迁至吉州庐陵。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日周必大出生於湖南平江府王家。”按照这个说法,则周诜1126年仍在郑州管城,那是什么原因周必大会出生在湖南的平江县王家的呢?他们与王家究竟是何关系?作者能自圆其说吗?
  宋时的平江府即是今江苏苏州,而不是今湖南平江县。有周必大撰《益国夫人墓志铭》史料为证曰:“王氏,平江府昆山县人。曾祖申,以学行推于乡。祖亿,积善好施,赠中散大夫,父葆,通经能文,历监察御史,封员外郎,除大理寺少卿,知广德,终浙东提点刑狱,母宜人庄氏”。试问湖南平江县何时升为府又辖江苏昆山县呢?
  周必大出生于平江府是因他的外祖父王靓时任平江府知府,对于这层关系,周必大在《省斋文稿》中如是说:“先夫人王氏,祖讳復,恩州太守,少师。考讳靓,给事中,少保,安阳人。先妣高曾以来皆守边,外祖父始登元祐(1086年)甲科,政和中(1114-1115年)仕至中书舍人,给事中,历帅守,靖康元年(1126年)知平江府卒。外祖母盖宋元宪之孙女也”。是年,周利建奉命出使湖湘,偕妻王氏前往平江府探望患病的岳父,因王氏有身孕将娩,故暂居岳父处。该年七月十五日已时,周必大出生于平江府(今苏州)。
  三、周必大祖籍郑州管城
  《源流》中说:“周必大其先管城人。管城是哪里呢?现在一般的谬误解释是河南管城。其实这个管城在湖北钟详县北,接宜城县界”又言:“为什么会举家迁徙呢?因为其家在管城也就两代人,在湖北管城无族裔,无祖塋。周必大先祖周怀正至周必大计六世,因战乱迁徙而脱离了湖南宁远祖籍的联系。”作者对我南渡周氏迁徙史是毫不知情,却要舞文弄墨,搬弄是非。
  对于周必大祖籍何处,从何徙来,又徙往何方?朱熹庆元丁己(1197年)撰《大丞相封益国公谥文忠修谱序》中有明确记载。文曰:益国公讳必大,号平园老叟。江右人物也。(注:古时江苏称江东、江左,我省则称江西、江右)休暇聚武夷,语予曰:“吾始祖日宣公,世居蔡州,五代时徙郑州荥阳县敦武乡苏村,去州三十五里许。闾阎相望,族系甚繁,人号“周村”。至宋祖诜,登元符庚辰(1100年)进士第,任吉州通判,家於吉。”由此可知,我族乃五代时自蔡(隶汝南郡)徙郑。至必大公时,在郑居有两百年,且族系甚繁,豈会无族裔,无祖塋乎?至于周必大为何称祖籍郑州管城,而不称郑州荥阳呢?是因为日宣公居敦武乡苏村数传至衎公,衎公在先考定公去世后,乃迁至州城,管城居住。必大公的父亲利建,先祖诜公,曾祖衎公均在管城居住过。对此必大公伯父金紫光禄公利见手记中有明确记载:“曾祖名定,以农桑起家,年五十而卒,其坟比诸坟极东而少北,有子九人,十六伯祖其长也。先祖第十七名洙,字原鲁,后改名秉彝,字德常,又名中大,晚年又改名衎,字行之。以读书起家,未尝一问财利,曾祖既弃世,遂迁居州城。….
  管城去苏村三十五里,我祖诜公利见等众人,清明冬至为祖先扫墓时,皆骑马前往。对此,手记中记叙曰:“郎中坟在诸坟最西,坟前有一寺,名无敕额,凡岁时,拜扫祭奠毕,会乡居诸亲飲于寺中,日暮醉归,连骑先后,今追思之,怅然下泪。”....此段文字佐证了衎公自苏村迁居管城之事实。至此,周必大祖籍郑州管城之缘由则昭然若揭。

  《金紫光禄公手记》全文1700余字,记载了我族自蔡徙郑后,在当地繁衍生息及仕宦人物的有关情况。这份珍贵的史料让杜撰周必大家族史者戛然止步。
  四、周必大学业
  周必大于绍兴三年与堂兄必正在永和从梁克道为师受学。绍兴六年,外祖母卫国夫人宋氏,过庐陵,母挈必大兄弟随侍,寓于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外祖母家。其间,母亲严格教子,并择流落信州的汴人陈持先生为必大师。对此,周必大记叙曰:“....... 在信州时,某齿少长,先夫人躬督诵书,常至夜分未辨色。且以杖警于榻,使卧而覆之,又教以咏对赋诗。己而择师汴人陈持先生从之学,弟子以数百,先夫人一衣之华,一味之甘,辄命某奉焉,先生叹曰:有母如此,吾忍负之,故教某甚切。卫国病,先夫人省视药饵,废寝忘食,躬难能之孝,负加于昔。忧而疾即薨,戊午正月十八日殁,寿年三十七岁,独葬上饶茶山。”外祖母,母亲二人先后病逝,虚年13岁的周必大和弟必强顿时失去了依靠。得此不幸消息,将出任广东漕运使的伯父利见,从京城临安绕道上饶,带必大兄弟于广东官所。绍兴九年,伯父奉诏守辰阳,必大随侍。绍兴十年,伯父利见罢官寓居赣州,择泰和人陆民子为师,命必达、必端、必正、必大、必强、尚长道、李及之等从之学。有周必大撰《题送陆先生赴省试卷》为证。文曰:绍兴庚申伯父寓贛州,招七庠,旧同舍,泰和陆先生居舘下,命子侄辈从其学,辛酉年赴春闱(赴省参加春季考试)此送行诗卷也。” ……绍兴十七年,伯父利见再次任辰州守,必大随往。绍兴十九年,祖母张夫人殁,必大随伯父回永和。绍兴二十年秋季,必大经州试合格参加省试,次年擢进士第。
  周必大出生于江苏苏州,在湖南无亲朋、无族裔,那他的早期学业怎么会是在湖南完成的呢?胡扯!至于利见公两次守辰阳,必大随侍,是否在衡阳石鼓书院就读过,目前没有资料证明。
  五、周利建遇难于扬州
  作者称周利建因病死於任所,纯属无稽之谈。事实是:1127年五月初一日,宋高宗在南京称帝,改年号“建炎”。1128年高宗以“巡幸”江南为名,出逃扬州。得知车驾在扬州,在吉州通判任上期满的周诜于1129年春节后,遂前往觐见述职。因时局动荡,周利建陪同父亲前往。此时,金军在兀术率领下大举南侵,欲一举消灭刚建立的南宋王朝,宋军兵微将寡,不能抵挡。高宗乘船入海,扬州沦陷。二月初四,周诜、周利建父子俩在扬州同时罹难。二人灵柩运回后,无地安葬,权厝(浅埋)于永和本觉寺。后永和文氏售地才得以安葬于庐陵县膏泽乡金凤山(地属今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多年后,文氏殁,母老子弱。周必大为报答文氏售地之恩,捐资将其安葬,为其撰墓志曰:“文生安园,字德臣,庐陵永和镇人。父仕庆母刘氏。少知书,长挟青囊术游四方,轻财重义,邻里称之。年五十五。以乾道丁亥年正月十九病殁。长子已死,刘氏癃老。而幼子印字僧生才九年。昔我祖,考之葬金凤,生实售其地,且宣力矣。为买棺卜穴,经营归窆,以慰生母子之心。其地在水东之阳田。岁戊子,月壬戌日甲申也。”
  六、周必大世系(直系)
  一世必;字子谅;二世墀;三世朗;四世一凤;五世时;六世弘共;七世福庆;八世政;九世日宣;十世允恭;十一世守忠;十二世定;十三世洙(衎);十四世诜;十五世利建;十六世必大;十七世纶;十八世颢、籲、颋;十九世寿苟、寿保、寿允;二十世焕之、熙之、炜之、焴之。
  我南渡周氏族谱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十三世洙(衎)公至二十世之字辈诸公的生、娶、卒、葬及仕宦情况,史料真实,豈是那些杜撰周必大家族史者能伪造得了的。我们披露的族史资料表明我族既不是徙自湖南宁远县,也从未至湖北管城。因而《源流》中载周蒞世系:从远、智强、怀正,晖、鬳(衎)诜、利建,蒞(必大)纶。是作者祖上伪造的一个假世系,有鉴于此,《濓溪族谱》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类似《周必大世系源流》这样的荒谬之作居然能在网络大行其道,而我们澄清事实真相的文章,却被人或删除,或屏蔽,如果他们没有族谱造假,何必如此害怕我们的呐喊呢?难道【中华周氏网】是族谱造假者的天下么?我们期待公平与正义。
  QQ:1723495021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2-11 06: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周文化 于 2013-12-11 06:36 编辑

欣赏唐代柳宗元《故御史周君碣》
贵州·周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等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其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①,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物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带着他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出得长安门,来到长安城郊蓝田地界,见一路旁荒丘,遂于荒丘上坐下歇息。时有当地土民介绍:这是前朝姓周的监察御史,因犯上被打个半死,被发配流放②至此呕血而亡,本地百姓感概他憨直,遂铲土而埋,其坟墓时至今日没有其后人修整,故成荒丘了。柳宗元被贬官前任监察御史里行,相当于监察御史的副官、参谋,听说荒丘内是前朝监察御史,相似他的上司,被处以杖刑流放,死于发配途中,不觉神伤,感概万千,遂为其修坟立碑,撰写墓志铭。柳宗元并不知道荒丘内主人叫什么名字,只听到当地土民说姓周,是前朝监察御史,故所写墓志铭叫《故御史周君碣》。
    柳宗元在碑碣开篇说:“有唐贞臣汝南周氏,讳某字某。以谏死,葬于某。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立碣于其墓左。”根据这一文字分析,“讳某字某”,也就是连名字都不知道。既然连名字都不知道,还能知道是“汝南周氏”吗?众所周知,由于两晋南北朝以来,汝南周氏名人辈出,故“汝南周氏”成了周姓人的指代,因而就有了“天下周氏出汝南”的统称。柳宗元也不列外,听说是姓周的,就大笔一挥“有唐贞臣汝南周氏”,其实他连“讳某字某”都不知道。
    “在天宝年,有以谄谀至相位,贤臣放退。公为御史,抗言以白其事,得死于墀下,史拒书之。公死,而佞者始畏公议。于戏!古之不得其死者众矣。”碑碣这段记载,道出了在唐朝天宝年间,谄谀之人官至相位,忠直贤臣却被贬谪。周君官为御史,因直言说皇帝的不是,被皇帝当庭杖刑流放至死,就连史书也拒绝载入。尽管周君之死,奸臣畏惧公众议论,唉!古往今来忠臣不得好死的太多了。柳宗元伤感之余,明着是为周君立碑,实则在为他自己树碑,即便他被奸臣害死,也为自己留下“到此一游”的记载。“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立碣于其墓左。”柳宗元直呼自己名字,其意图很显然。要不然,柳宗元又不是周君的儿子,凭什么要为一个不相干的人修坟立碑。
    “若公之死,志匡王国,气震奸佞,动获其所,斯盖得其死者欤!公之德之才,洽于传闻,卒以不试,而独申其节,犹能奋百代之上以为世轨者也。若令生于定、哀之间,则孔子不曰‘未见刚者’;出于秦楚之后,则汉祖不曰‘安得猛士’。而存不及兴王之用,没不遭圣人之叹,诚立志者之所悼也。故为之铭。”
    要是周君的死,其志气能匡扶国家的话,浩然正气自当震慑奸臣,行动得到认可,才不枉一死。周君有何德能,只是传闻而已,没必要去研究,但他的节操当能流传百代以后,故而为他树碑。从这段文字记载,柳宗元根本不知道周君的情况,只是道听途说罢了,但其情可嘉,其节可志。由于柳宗元自身的不得志,被贬官至此,感概自身,痛恨奸臣,借前朝事由,暗喻当朝。
    江西吉安一带,有谱书收录了柳宗元的《故御史周君碣》,谱载认为柳宗元所写的御史周君系唐代唐玄宗朝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周子谅其人正史《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单独传记,唯在一些唐代大臣传记中记载片言只语。先罗列正史中有关周子谅的片言记载:《旧唐书·张九龄传》:“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③《新唐书·张九龄传》:“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仙客,其语援谶书。帝怒,杖子谅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④《旧唐书·牛仙客传》:“开元二十四年秋,代信安王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初,仙客在河西节度时,省用所积钜万,希逸以其事奏闻,上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驰传往覆视之。仙客所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皆如希逸之状。上大悦,以仙客为尚书。中书令张九龄执奏以为不可,乃加实封二百户。其年十一月,九龄等罢知政事,遂以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时有监察御史周子谅窃言于御史大夫李适之曰:‘牛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大夫国之懿亲,岂得坐观其事?’适之遽奏子谅之言,上大怒,廷诘之,子谅辞穷,于朝堂决配流瀼州,行至蓝田而死。”⑤《旧唐书·李林甫传》:“监察御史周子谅言仙客非宰相器,玄宗怒而杀之。林甫言子谅本九龄引用,乃贬九龄为荆州长史。”⑥
    “时有监察御史周子谅窃言于御史大夫李适之曰:‘牛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大夫国之懿亲,岂得坐观其事?’适之遽奏子谅之言,上大怒,廷诘之,子谅辞穷,于朝堂决配流瀼州,行至蓝田而死。”从《旧唐书·牛仙客传》中这段记载看,周子谅是一个城府不深、逢人乱发牢骚的官员,没有政治的涵养性,以致被皇帝当庭杖责发配灢州行至长安城郊死于蓝田道中。周子谅暗地里对御史大夫李适之数说皇帝用人的不是,被李适之告发,皇帝大怒,当庭杖打个半死,发配灢州,出得长安城就死在蓝田。而李林甫借机奏张九龄一本,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当监察御史的,故而也牵连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
    正史《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为周子谅树传,足见周子谅的后人不显或没有后人,要不然周子谅的坟墓会在蓝田成为荒丘,直到后朝的柳宗元来为他修坟立碑,这也证明周子谅没有得到平反昭雪。说周子谅没有后人,并非乱说,试想得罪牛仙客、李林甫这样的奸臣,他们会让周子谅有后于世吗?按照当时的法律株连九族,周子谅的家人固然要被一起发配流放,而奸臣牛仙客也会中途派人暗杀。如果周子谅有后人的话,早就将其坟墓迁葬原籍了,还会将其尸骨留在异域他乡吗?还会留待后来一个不相干的柳宗元为其修坟立碑吗?说到株连九族,连一代堂堂宰相张九龄因曾举荐周子谅而被贬为荆州长史,周子谅的家人能幸免吗?当然只是就事论事、按照常理而推,万事万物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而言。尽管株连九族,尽管奸臣牛仙客会派人追杀,也会有漏网之鱼。
     今奉周子谅为始祖支系谱书有江西吉安永和《白沙南渡周氏族谱》、安福《城南爵誉周氏族谱》等。关于城南爵誉周氏,《泸潇人家》⑦是这样叙述的:“爵誉周氏的1世祖周子谅,其先世居于上蔡县周村。唐元宗(应为唐玄宗)时,周子谅宦游长安,寄籍京师,历任监察御史。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弹劾牛仙客案遭祸至死,葬咸宁县北。唐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为之立碑墓前。至第四世周墀,为唐文宗时义成节度使,后升为当直学士。唐宣宗二年(848)与马植同为平章事。周墀生三子:昕、晓、时。唐末五代之际,天下大乱。楚王马殷在湖南轻徭薄赋,招贤纳士。周昕、周晓、周时便避难投奔,于湖南潭州(今湘潭)。若干年后,周昕之子周威,又南迁于金陵,至此,长安周氏遂分为南北两派。爵誉周氏是为南派,其况后有述。北派是指周晓、周时之后裔。周晓,字明星,官宣议郎,配苏氏,他的曾孙、8世孙周从远,从潭州徙道州营洛里。为道州周姓始祖。其子周智强生3子:辅元、辅佐、辅成。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官多善政,仕终桂阳令。累赠谏议大夫。周辅成生周敦颐,即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时,字郎星,在楚王马殷朝中任迪功郎。配丁氏。生5子“宏供、宏化、宏义、宏敏、宏道。老大宏供,字日宣,迁郑州35里处的荥阳县敦武乡苏村,仿祖居之名,号其里为周村。周日宣10传后,有名叫周诜的,为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周诜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任吉州通判,其家遂从中原南迁江西,并留居于此,世为庐陵人,其孙便是周必大。”该书在《安福城南爵誉周氏派系》中阐述道:“据谱载,爵誉周氏,尊唐朝御史周子谅(原名周必)为1世祖。2世周桂。3世周勋。4世周墀。5世周昕,号景星,迁湖南潭州。6世周威,从潭州徙金陵(今南京)。7世周矩,官南唐监察御史,因避马殷之乱,投靠其婿吉州刺史杨竦,号大中,因徙吉州属地泰和县万岁乡信实里。为爵誉周氏开基始祖。”
    根据《泸潇人家》上述两段记载,得出周子谅后代世系为:周子谅生子周桂,周桂生子周勋,周勋生子周墀,周墀生子周昕、周晓、周时,周昕生子周威,周威生子周矩,为泰和爵誉周氏;周晓曾孙从远,从远生子智强,智强生子辅元、辅佐、辅成,辅成生子敦颐;周时生子宏供、宏化、宏义、宏敏、宏道,宏供10世周诜,周诜孙周必大。从《泸潇人家》记载看,安福《城南爵誉周氏族谱》凸显几大亮点,涵盖几大名人,用现今某人的话说,就是“收编”了几大名人。城南爵誉周氏世系收编了唐朝宰相周墀、五代水利专家周矩、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南宋宰相周必大。下面就几大名人的祖源世系作一下剖析:
    唐朝宰相周墀(796-855),字德升,汝南(今河南汝南)人。进士。长史学,属辞高古。武宗(840-846)时官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尚书右仆射。工小篆,见称一时,字画颇佳。尝舆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校雠经籍刊于石。其祖源世系根据《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为:强生灵起,灵起生炅,炅生法僧、法尚、法明,法明生绍德,绍德生恽,恽生沛,沛生頲,頲生墀,墀生宽饶、咸喜、承规、承矩。承矩生泳,泳字应祥。详见拙文《唐黄州总管周法明之先祖及其子嗣考》,这里不复重赘。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记载周敦颐祖源世系很多,各有源头,其说不一,但据湖南道县濂溪堡比较权威的《濂溪周氏嫡派族谱》即《世家第谱》记载:周归仁生子贵瑛、贵珠、贵琼、贵瑰、贵璋,贵珠生子文明、文颖、文宝,文颖生子安时、安世,安时生子如鍉、如锡,如锡生子宏谦,宏谦生子崇昌,崇昌生子周寓,周寓生子惟简,惟简生子周环,周环生子彦朴,彦朴生子虞宾,虞宾生子从本、从远、从政,从远生子智强、周衡,智强生子怀识、怀铎、怀正、怀成(即辅成)、怀辂、怀德,怀成(辅成)生子周砺、敦颐、敦贲。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又号平圆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先郑州管城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宣和中卒于庐陵,谥文忠。后人将他列为“庐陵四忠”之一,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周必大的祖源世系尚无定论,记载其先祖的谱书很多,但经不住考证。周必大故居吉安永和《白沙南渡周氏族谱》最早世系记载:周子谅娶郭氏;生子墀,武宗拜相,娶于氏;生子朗,迪工郎,娶于氏;生子一凤,娶赵氏;生子时,娶伍氏;生子周共,娶孙氏;生子福庆;生子政;生子日宣;生子久恭;生子守忠;生子周定,娶章氏,男第十六早逝,不记名,第十七名洙,改名秉彜,再改名衎,字行之,第十八不记名,生子小六郎,名议,第十九不记名,生子小五郎,名详。周衎徙居吉州,娶郭氏,生子周诜、周讽;周诜娶潘氏、李氏、张氏,生子利见、利建、利用、利谦、利有、李永;利见娶尚氏,生子必达、必端、必正(字子中)、必先(字子开);利建娶王氏,生子必大、必强。
    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泰和南岗周氏始祖,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进士,官至西台监察御史,中国古代水利名家。他考察水源和地理环境,采取筑陂引水的方式,在氵邕水上游的槎滩村畔,以木桩、竹筱压为大陂,长一百余丈,横过江水,开洪旁注,创筑槎滩陂;并在其下七里许筑减水小陂碉石陂,储蓄水道,使无泛滥;开渠三十六条,灌溉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农田六百顷(合9000亩)。泰和《爵誉周氏族谱》、《漆田周氏族谱》记载:三国大都督周瑜后裔庐陵乌东周沂渊生子周威,周威生子周矩,周矩生子周翰,为学士派;周羡,为仆射派。
    从上述引证看,安福城南爵誉周氏派系周子谅至周昕段世系以及吉安永和白沙南渡周氏派系周子谅至日宣为追溯谱世系,用当今某人的话说就是“伪造”、“造假”世系,“一网打尽”几大名人祖源。不说唐丞相周墀、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祖源世系,即便世系比较接近的安福城南爵誉周氏祖源世系和吉安永和白沙南渡周氏祖源世系也不相吻合,相去甚远。再看两派系,就一目了然了。安福城南爵誉周氏派系:尊唐朝御史周子谅(原名周必)为1世祖;2世周桂;3世周勋;4世周墀;5世周昕,号景星,迁湖南潭州;6世周威,从潭州徙金陵(今南京);7世周矩。吉安永和白沙南渡周氏派系:周子谅娶郭氏;生子墀,武宗拜相,娶于氏;生子朗,迪工郎,娶于氏;生子一凤,娶赵氏;生子时,娶伍氏;生子周共,娶孙氏;生子福庆;生子政;生子日宣。
唐林宝《元和姓纂·周》:“监察御史周子谅,京兆人;生颂,大理司直;生君巢,循州刺史。”⑧
    京兆,地名,古都西安(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
    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今西安市属5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
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在汉长安城之南另建新城,隋称之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唐代以后,长安虽然不再是国都,但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于是被多个王朝定为陪都。
    五代的后唐,把长安改称为京兆府,作为国家的西京。此后的北宋和金朝,也以西京京兆府作为陪都。
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潼关以西设立陕西行省,以京兆府作为陕西行省的治所,并将他的第三子忙哥剌封为安西王,在京兆府城东北面,建造豪华宏伟的安西王府。后来,元政府又先后把京兆府改名为安西路和奉元路。
    最具权威的唐朝姓氏书《元和姓纂》记载监察御史周子谅为京兆人,他的儿子叫周颂,官大理司直;周颂的儿子叫周君巢,任循州刺史。周子谅是京兆人,也就是长安人,应当属于长安周氏。众所周知,长安周氏本姓姬,为周赧王之后,在唐玄宗李隆基时,因避其名讳“基”,故姬姓朝臣皆改姓周。这在《元和姓纂》得到印证,姓纂记载道:“长安周氏,赧王之后,先天年间,避玄宗嫌名,改为周氏。”与柳宗元的“汝南贞臣”和《泸潇人家》的“世居上蔡县”相去十万八千里。
    今有谱载,周子谅就是庐陵乌东周隐,但监察御史周子谅葬在长安城郊蓝田,而周隐据《庐邑乌东庆远堂五修周氏族谱》和《泥田周氏族谱》记载葬在庐陵乌东,相差太远,不可能是一个人。又有谱载,白沙南渡祖源世系中周日宣与泥田四房周宣是同一个人,其考证理由是周日宣、周宣名字相近,“日宣”应为“曰宣”,且年代比较吻合,但泥田谱中没有记载,这难免有点牵强。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永州之贬,一贬就是9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柳宗元为周子谅修坟立碑,撰写碑碣,体现了柳宗元对当朝的不满,对奸臣的憎恨,借古讽今,发泄心中的不平。


                                                                 2013年10月1日中午于筑


     ①里行。官名。唐置, 宋因之。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初,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 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周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 开元七年……又置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监察里行使,以未为正官,无员数。” 宋·欧阳修 《再论台官不可限资考札子》:“令举官自京官已上,不问差遣次第,惟材是举。使资浅者为里行,资深者入三院。”参阅宋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里行》。
     ②发配即流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先在死刑减等的罪犯或其他重犯脸上刺字,再押解到边远的地方去服劳役。《明史·刑罚志》充军者,明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军。有终生,永久。终身,规定罪犯要服役到死,永久,还要罪及子孙后代。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流放之刑的起源虽然很早,然而远古以来多是零星出现,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流刑开始进入五刑体制,占据其中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隋唐之际,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自此,流放之刑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刑罚史上,并一直影响到清末。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繁荣的农业文明国家,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人们普遍强调家族主义,子多福多。儿孙满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成为多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罚,一定被认为是一件极为不幸的事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但为了使流放刑起到降死一等重刑的作用,历代统治者煞费苦心的变换流放的方式,创造了花样翻新的流放形式。与此同时,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对于流放地点的选择也费尽心机,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形成了历代不同的流放标准,造就了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处。
    ③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同③
    ⑤同③
    ⑥同③
    ⑦政协安福县委员会、《安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2005年3月出版。
    ⑧见中华书局1994年版《元和姓纂》。
   
附:故御史周君碣①
唐·柳宗元

    有唐贞臣汝南周氏,讳某字某。以谏死,葬于某。贞元十二年,柳宗元立碣于其墓左。在天宝年,有以谄谀至相位,贤臣放退。公为御史,抗言以白其事,得死于墀下,史拒书之。公死,而佞者始畏公议。于戏!古之不得其死者众矣。
    若公之死,志匡王国,气震奸佞,动获其所,斯盖得其死者与!公之德之才,洽于传闻,卒以不试,而独申其节,犹能奋百代之上以为世轨者也。若令生于定、哀之间,则孔子不曰‘未见刚者”;出于秦楚之后,则汉祖不曰“安得猛士”。而存不及兴王之用,没不遭圣人之叹,诚立志者之所悼也。故为之铭。铭曰:
    忠为美,道是履。谏而死,佞者止。史之志,石以纪,为臣轨兮。


    见《全唐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金亮 发表于 2013-12-11 23: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都十分珍贵。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2-29 07:3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寻根之论文感触颇深……今我有一问:“我祖:“文旺”公明初从泰喝和东明乡六都徙湘。现想向你了解祖上在赣的渊源,特请求帮助!”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18 14:37 , Processed in 0.0283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