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寻根] 陕鄂-郧西-立兵寻老谱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14-4-7 1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鄂-郧西-立兵(502887522) 9:44:40

宗亲:你好,请帮寻老谱

手上现有我系此支完整家谱影印图片,为破四旧时,奶奶字辈老一代拼死从灶洞中抢出来的。

请宗亲帮忙提供寻根信息,我系在迁移的的过程中,到占字辈后面没有了,再后20辈可能为据肉口传为先祖周兴劳(音)请人在乌江渡续的,乌江渡是不是贵州乌江渡,无从得知,族谱中也有先祖葬于乌江渡的记载。谱上也有这20字辈,就是没记载说是续的。

从网上很多信息中,都无从找出与我系相同的地方。请宗亲帮忙提供一些信息,谢谢宗亲!想寻老谱

族谱大致记载:

陕西省白河县、湖北省郧西县夹河关 周姓 (汉江两岸)

字辈:珮道士熊景世纯启文兴荣占 迁移带来的用完
乌江渡继谱:立志光秦楚、高明福自生、开昌能大定、代本有永清

现夹河镇周家台此谱为光绪十七年著于棕溪馆(现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有棕溪镇),名为周氏迁白河。吾族系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市)新化县(现属娄底市)朱石巷(可能现新化县西河镇朱溪村附近)人氏自明末珮一公始迁陕西省兴安府(安康市)白河县两岔滩地方落户。(现如今白河查不出两岔滩)

有简批的:第一世祖珮一公,以前无从考究,明末时由老屋出迁自珮一公始葬小江老坟园。四子:道昌、道兴、道龙、道显。
五世祖景显公生康熙二十二年,乾隆三十四年葬郧西县夹河镇桥沟村阳坡红豆树沟有立碑(现无红豆树沟这个地方,人们都不清楚。有桥沟)(与李氏乾隆二十年的暮合墓)。三子:礼易贤。其中易公
清康熙始迁夹河沟(当地夹河镇为汉水与金钱河去流汇集处,现无夹河沟一说),二子:纯道纯智。五世祖景文公葬乌江渡南岸有碑可考。六世纯道公葬夹河关桥沟阳坡老坟园左边。
启海公生于乾隆五十二年死于道光二十三年,葬夹河关桥沟阳坡与王氏合墓。
文促公生嘉庆二十三年,文玉公生于嘉庆十二年咸丰元年葬于桥沟阳坡。文柱公生嘉庆二十四年,文栋公生于道光元年,两人同治十年葬于景阳乡小
兰河李岗槽同莹。
兴才生咸丰元年,兴顺生于咸丰八年……
中华周氏 发表于 2014-6-26 08: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氏宗谱 汉水流域 湖北郧西县夹河关、陕西省白河县

我系家谱,为太爷爷一辈1891年根据口传,考墓碑所写家谱,不是始祖所传家谱,受当时条件所限,估计可能存在着某些未知失误。其中士与世音相近,有点不合乎情理。

现湖北省郧西县周家台周家宗谱,光绪十七年1891年兴公先祖周兴鳌著于棕溪馆(现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有棕溪镇,下文详考),名为《周氏迁白河》,现由郧西县夹河镇周家台周立运珍藏。宗谱中字辈歌决的那几页是刻版印刷的,纸质也厚实些。其它记录文字均为手写,是在印刷的通用表格中手写。

我系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市)新化县(现属娄底市)朱石巷(现查不出此地名)人氏自明末珮一公始迁陕西省兴安府(安康市)白河县两岔滩地方落户,两岔滩已经查不出,估计为兰滩,从白河县冷水镇武江渡第一站后,顺冷水沟和其它沟内迁,在仓上、大双、小双等地落户,往出迁到湖北郧西县夹河关(周家台、新屋)落户。武江渡与白河县边界上的旬阳县兰滩乡新庄村很近,可以认为是同一地方。落户地共同特点是沿汉江两岸定居。

字辈:珮道士熊景世纯启文兴荣占  立志光秦楚、高明福自生、开昌能大定、代本有永清。

珮道士熊景世纯启文兴荣占这是先祖周兴鳌组织写的宗谱,其中士与世音相近,世字辈有用X先公的用法。某些字辈有多字的现象,如纯西龙多。

有肉口传先祖周兴鳌后来在乌江渡组织继谱20字辈,但宗谱上没记载继谱之举,这20字辈是:立志光秦楚、高明福自生、开昌能大定、代本有永清。后有族人将秦楚改为祖国二字,但没获得普及认可。

联系方式:周(立)兵QQ兼邮箱:502887522

本系周氏宗谱详细全部资料下载:http://pan.baidu.com/s/1kTn0v6f卷首语:吾族系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市)新化县(现属娄底市)朱石巷(现查不出此地名)人氏自明末珮一公始迁陕西省兴安府(安康市)白河县两岔滩地方落户。现查不出两岔滩地名,估计为旬阳县兰滩乡的兰滩。

白河县还有更多的地名含周字,详细见:http://map.baidu.com/?newmap=1&s=con%26wd%3D%E5%91%A8%E5%AE%B6+%E7%99%BD%E6%B2%B3%E5%8E%BF%26c%3D1933&from=alamap&tpl=mapdots

补充考证结果:古时白河比现在地域要大,包括湖北的郧西部分地区,包括陕西旬阳县。

汉江边武江渡应是我地此宗周氏迁入的第一站,也就是兰滩的新庄。至于老谱何处,现难以考究。宗谱中的文字记录为“朱石巷”,文字也可能是“朱氏巷”、“猪屎巷”,此明清代地名,年代久远已经很难考究。

也有网友提供信息:朱石巷可能为现今 湖南邵阳洞口县竹市镇 如果叫 竹市乡 音基本相近。

现经在网上查询,有这么一段话,记录于此,仅做参考,不一定是同一处:经查民国编《蒲圩乡土志》第18章种族云:元未明初,南昌县瓦于街朱石巷,现为南昌市进贤县白圩乡石巷树,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南昌县隶属洪都府管辖,清初南昌县隶属江西布政司南昌府管辖。网上也有 江西南昌府丰城十字街朱石巷、 信阳市商城县北街朱氏巷的地名。“楼上古寨”记:“据《周氏家谱》记载: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该资讯出示年份为明代,始出详细地址为丰城县桥东珠市巷。这里标出了乡镇的地名,丰城县的桥东乡,作为乡镇地名,明代以前己在使用。

相关研究链接:http://www.worldwu.com/Article/art/suibi/201303/15263.html
http://www.qh.xinhuanet.com/misc/2007-10/09/content_11352609.htm

http://home.51.com/lsf754586031/diary/item/10023157.html



1、寻根访到老谱为最好。宗谱修订于1891年,受当时条件所限,其中失误难免,所以基本相近的谱系可能为一系同宗。

2、乌江渡为我系宗谱中重要地名,宗谱中有先祖葬于乌江渡南岸有碑可考的记载。应为我系迁到此地带第一站,然后分散定居。

ak7952178:回复:乌江渡在白河县冷水镇的水平村,村里姓周的多,顺冷水逆水进去是仓上镇,姓周的也多,我在这两个镇工作过,仅能为您提供这些。   占字辈、立字辈在仓上镇马庄村有一部分。周志辈就在夹河镇对岸的麻虎镇康银村。

zodiaczxr:乌江渡会不会是冷水附近那个武江渡,在汉江边上,对面是郧西县。

武江渡32.884831, 109.828520地图上标记的是大致方位32°53'05.4"N 109°49'42.7"E

谢谢网友提供信息。


网友 周勇中  858514527Q 提供:湖广宝庆府新化高平迁陕西白河新庄,迁白河县1裡新庄。第一支文龙后裔第二支昌凰后裔。我系文龙公是明中晚期,离我有十六代,迁外者为文龙之孙,大约1500年之后,其后裔有叫再文/双宝者。从外迁者到我这代有十四代了。——经查,陕西省旬阳县兰滩乡新庄村就在白河县边界上,古代隶属白河县,我系武江渡就在新庄下游紧临处,如上面的地图所示,这个新庄上图G点处,应与我系武江渡为同一处。

邵阳周勇中:我房昌凰公是从贵州平越府乌江边再迁白河里新庄(现查:有可能现在的地名是  陕西安康旬阳县兰滩乡新庄村 在白河县挨边,古时,旬阳属于白河,旬阳是后来的地名。)志安—大义迁贵州平越府猪场,生子六其中昌凰再迁白河里新庄。我房在明末清初几乎整体迁云贵/包括我祖上也在康熙年间迁了贵州平越府范家庄/经两代再归故里。乌江渡只能算个中转站,所以你谱载迁自湖南是正确的。还有一支更早些是明中叶迁出的是文龙公;其后代中有叫再文/双宝的。

推测:我氏是否,由江西迁贵州,经贵州乌江渡,再迁移经过湖南,定居一部分,另一部分再迁到汉江白河冷水上汉江边,也就是兰滩乡新庄,在此初步安定,为纪念将此地汉江渡口,也叫乌江渡,后世改名武江渡,以免和贵州乌江渡重名?


周天松提供的信息:15012310736,15287294400

我系始祖珮字辈,明末人,周天松提供的始祖与我系始祖字辈相同,年代相同。但始祖公以后的字辈不同。

http://www.chinazhou.com/thread-22560-1-1.html
周氏族谱源流序珮龙世敬文而正周大永洪家道清天啟良才光祖德朝开作述绍宗荣
周氏族谱源流序  盖闻: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源之远者。流自长。本之大者,枝必茂,此自然之理也。   缅维我周氏,乃神明之裔。生民之初,禀天地之精英,山川之灵气,育扵姬水,遂以姬为氏。至帝喾元妃,薑嫄(音yuan,在字典中有解释为周氏祖先-----天松注)出野。见巨人迹,履之有感而后稷生焉,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羊乳之,弃之平林,会伐平林,弃之寒冰,鸟复翼之。收而养之,名曰弃,长而神异,善树五穀。历仕唐虞佐,平水土为后稷之官,封扵有邰(古国名,今陕西省武功县)世为诸侯,四传而公刘生焉。修后稷之业,迁都扵幽(音兵,古国名今陕西境内)国民从之。周氏之兴。实基扵此,风雅载颂。公刘传庆节。庆节传皇僕,皇僕传差弗,差弗传殷喻,殷喻传公非,公非传高围,高围传亚围,亚围传公叔祖,公叔祖传至古公亶父共九世,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仁,国人爱戴。后逼居戎狄熏鬻之间,队去邠迁岐。幽(音兵。同上)度漆沮,踰梁山,止扵岐山之下,国民举国从之,妃太薑,生三子,长太伯,次虞仲,少季历,季历娶太妊,有圣德,生子昌,有赤爵丹书之瑞,古公欲立季历而传昌,太伯,虞仲知之,文身断髪,亡之荆蛮而让之,古公卒。王季立,王季传昌,即西伯文王,生子百人,笃行仁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昌,传发即武王,当纣无道,暴虐生民,举民伐之,代殷而有天下,国号曰周,大封同姓四十国,弟兄之国十四人,周公旦封于鲁尝洛邑,平王迁都之,传三十六主,历八百七十四年,其西东二周,春秋战国之间,姬家之裔,得姓者甚众,至秦灭东周,周祚遂废,我族乃东周公之裔,以国号为姓,乃改姓为周,是以姬周同姓也。三传而生周述,楚汉之际,偕同四皓,隐居甪里,号甪里先生,高祖屡名,避而不仕,后太子召见,乃同四皓定储而归,又由传而至周党,东汉时,隐居太原,不受爵禄,光武赐帛褒之,又传而生周瑜,字公瑾,英勇过人,三国时佐吴侯孙氏,平定江南,创成国主之帝业,我周之裔,世为江西望族,两晋六朝,隋唐之间,名流文士,代不乏人,至北宋仁宗时,而敦颐挺生,敦颐公字茂叔,别号濂溪先生,初为南安司理,后仕南昌继知南康军致仕,性好莲,筑室讲学扵莲花峰下,著有易说,通书,太极图。明天地之始终,继孔孟之薪传,昌明绝学,继承儒宗,生二子,一居江左,又由传而生必太公,南宋高宗朝,状元及第,宗朝拜相,年三十馀至仕。隐居平原,号平原叟,元明之际,世居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元福乡十一都长峰岭。明世宗时,有周冕官御史,因建言得罪,贬为通海典吏,穆宗之际,官还御史,朝廷议政,我祖触忤权臣,神宗继位,后以大狱株连,当时明朝法律森严,权臣当国,弟兄四人即金,银,宝,珮惧祸弃家而逃,因先与湖广李维桥公,原有世谊,桥公初任四川泸州知州,遂移家于泸州之三块石,后升浙江温州正堂,我祖弟兄四人,乃溯江而上,之泸州时,而维桥公亦因牢狱革职,我祖弟兄,遂流落川南至永宁分别,宝回原籍,金往黔,银留川,我祖珮公闻镇雄(云南昭通境内)土司重儒好仕,遂偕同维桥公之子元和公,以儒林自许,游学至镇雄,深得土司器识,聘为西宾,其时即明朝万曆二十一年(西元一五九三年)乃娶祖母张氏于镇雄正街居住,生二子,长见龙,次仕龙。弟兄英敏迈众,见龙祖乃土司幕宾,先取祖母张氏,生世俊,世儒。续娶吴氏祖母,生世佐。仕龙娶王氏祖母,生世伸,这因大清入关,明鼎既坠,无意还籍,又因清兵伐滇,桂王(吴三桂)远窜,民间扬言,清兵将扫平土司,人心惶惧,我祖卓见土司事权不一,告老还家,弟兄商议,移居避祸,见龙祖携幼子世佐,移居上东五甲(现云南昭通威信县长安乡)之大员子,仕龙祖移居于上东四甲(现云南昭通威信县林凤乡)之柴家井,均分别,各自成家,斯时清朝顺治十七年(西元一六六零年)。三世祖世佐生子敬君(亲),仍居三寨(长安乡境内),世伸祖移居四寨(威信县庙钩乡),生子敬,事敬,信敬,诚敬谨………-
    《早周历史》《史记周本记》《史记营蔡世家》
字辈表 老字辈:
珮龙世敬文而正   周大永洪家道清
天启良才光祖德   朝开作述绍宗荣
新增字辈:
孝弟忠信仁义礼   智勇兴华显圣明
承先育后敦尚学   长发其祥万福春

关于棕溪馆何处:经网络搜索,现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有棕溪镇,其附近有小棕溪沟。旬阳县另有大棕溪小棕溪在一起,与棕溪镇相距稍远,大小棕溪。都在汉江边,无从确定棕溪馆究竟在何处,反正离这几处脱不了干系。

3、目前在世的,荣字辈分,可能没有了,或者还有极个别奶奶在世,爷爷级的已经没了。以占立志光辈份的人为多。

4、据考:周姓族人中,江西吉安,重庆永川,湖南新化,邵阳,湖北麻城这几个地方的周姓都是同宗的,均为江西一脉。新化周氏始祖是江西吉安泰和人,宋时期迁移新化的。因迁移流动,分派出各支系。

(目前有有对宗族颇有研究的宗亲周霞曾表明与她们老谱有相同的地方,目前正在联系中。她曾为研究周氏家谱,曾多处寻访,查阅过国家图书馆。若有新消息,在本文处更新。QQ1136935233是和我一家的。我家老谱上有相同的记载,我们正在寻找你们。是从湖南澧州迁迁陕西兴安(当时是“紫阳”)镇。周霞 电话 13193815560 15539991300)

家谱文字记载:均为手写,这里只列出一小部分信息。

第一世祖珮一公,以前无从考究,明末时由老屋出迁自珮一公始葬小江老坟园。四子:道昌、道兴、道龙、道显。(小江可能是武江渡处的小河?)

五世祖景显公生康熙二十二年,乾隆三十四年葬郧西县夹河镇桥沟村阳坡红豆树沟有立碑(与李氏乾隆二十年的暮合墓)。三子:礼易贤。其中易公清康熙始迁夹河沟,二子:纯道纯智。五世祖景文公葬乌江渡南岸有碑可考。六世纯道公葬夹河关桥沟阳坡老坟园左边。

启海公生于乾隆五十二年死于道光二十三年,葬夹河关桥沟阳坡与王氏合墓。

文促公生嘉庆二十三年,文玉公生于嘉庆十二年咸丰元年葬于桥沟阳坡。文柱公生嘉庆二十四年,文栋公生于道光元年,两人同治十年葬于景阳乡小兰河李岗槽同莹。

兴才生咸丰元年,兴顺生于咸丰八年







这三页是雕板印刷,纸质厚实一些。




附文:

猪屎巷 珠市巷 朱氏巷 续探 作者:吴大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110    更新时间:2013-3-23       荐  ★★★★★

   
    珠玑巷、瓦霄坝、大槐树,这几个字眼是经常在各姓氏族谱中能见到的大的移民集散地,该三个移民地址的详细地点己经清楚。又如猪屎巷、麻城、筷子巷、宁化石壁,这几个地名在移民地址记载中,按当年的移民数字来看,该是排在中等一点的位置。其中,从江西南徙的宁化石壁,地址己弄清了。从江西北徙的麻城,在大地名上,也该是有了着落。南昌的筷子巷,虽然在详细的地点问题上,目前仍不能确切的说就是今天南昌市内的筷子巷现址,但从南昌市地名历史中去追寻,当前的筷子巷名称,是历朝中唯一的一个。以上几个集散地名称中的猪屎巷,各地记述在名称上有不同,诸如猪屎巷、珠市巷。我在2006年05月16日,以标题“朱氏巷”发过一篇小议文上到吴氏在线网站,被朱氏、王氏、胡氏、蓝氏、胡氏、百度答问等,还有姓氏宗亲组织在编辑本族族谱解说中使用。
    姓氏流徙史中记载的‘猪屎巷’名词,各支系的地址记述区域甚广,比如长沙猪屎巷、南昌猪屎巷、重庆猪屎巷、南京猪屎巷、肇庆猪屎巷、汕头猪屎巷、莆田猪屎巷、滇川黔等或还有更多以府县出现的猪屎巷。以江西猪屎巷为追索的,有南昌府猪屎巷、丰城猪屎巷、清江、临江、新渝、吉安等以县为记名的。
    今天上网偶尔翻阅百度,见有“楼上古寨”记:“据《周氏家谱》记载: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该资讯出示年份为明代,始出详细地址为丰城县桥东珠市巷。这里标出了乡镇的地名,丰城县的桥东乡,作为乡镇地名,明代以前己在使用。还有以江西临江府大桥头猪屎巷为地名的,这里的大桥头是乡镇还是城郊,不得肯定。
    综上所述,猪屎巷、珠市巷、朱氏巷,该三个名称,应该是对同一个指向的称谓。问题有三:一、地名。二、行政称谓。三、市井民称。笔者着重在第三。以为猪屎巷、珠市巷,应该是从‘朱氏巷’谐音中别生出来的,谨以探讨。
===

    附:2006年05月16日文记

                   朱氏巷
               

  近二日偷闲,得坐于茶铺,老宅深巷里远离人车喧嚣,闲情浓厚。
  茶座里多是耄寿老者,谈古说昔,海阔天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谈及朱氏(元璋)徙民填北,竟引出了朱氏巷轶事。
  元代政治邪恶,汉人要娶媳妇,新娘头一夜还得先陪元鞑一个晚上,这桩恶规使人们害怕娶媳妇,鞑虏的这一政策本来就抑制了国人的生息繁衍,加上元未农民起义反抗元军,大批青壮死于战争。等到朱元璋得天下时,中原己是千里无人烟。朱秃子为了布政管理,便在全国大范围移民垦荒戍边。
  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少姓朱的就来了劲,说五百年前与朱元璋是一家,便纷纷出来协助朱氏管理地方事务,往往县治行为还得先通过二衙门,这个二衙门就是姓朱的人在地方私设的权力机构。这类机构普遍设在县城、集镇。人们称二衙门所在地为‘朱氏巷’。
  我们的先祖在被强制迁徙时,大部要经过朱氏二衙编排流徙。我认为现在所说的黔、蜀移民多数来自‘猪屎巷’,就是原来的二衙门‘朱氏巷’。这类情况有点象现在的派出所移交案犯,犯人和公派人员也是直说来自某派出所,而不是说来自某地方名称。也由于当时被流放边远的先祖们普遍没有文化,加上当时又避讳说‘朱’字,朱氏巷便演化成了‘猪屎巷’。
  又明朝将元代乡制改为坊,二衙门或又叫做‘朱氏坊’。
  江西俗称鱼米之乡,人们生息条件较好。历代兵灾多是流寇,除有少数瘟疫在小面积流行会危及人的繁衍外,基本没出现过大范围的人类死伤事件。不似豫、晋、燕、赵打起仗来整村整城的屠杀生灵,也不似滇、桂、黔、蜀整庄整乡瘟疫灭人。所以赣地中北部历来人烟稠密。虽然朱秃子在江西采用几丁留一的政策,强徙人走五十余年,也不过影响了二代人。朱氏愤恨江西人,只是因为陈友谅军中大部分是江西人,是陈友谅军差点要了他的性命。朱对江西额外的税赋,一直延至清嘉庆后才稍有少减。
  清顺治时,不断有奏报说朱三朱四在各地聚众生反抗清,这使顺治皇帝听到朱字就不舒服,这皇帝不舒服的事,下面的人还会有好日子过?这事到了地方上,朱子朱孙就倒了霉,当年朱子贵,现今劫难逃,朱姓人被迫远离城市集镇,一时改名隐姓。从那时起的近二百年时间里,县城里也确实看不见有朱氏的踪迹。所以,要寻到当年的朱氏巷,恐怕是桩难事了。

附文二

戏说南京珠玑巷


王月邦

    开宗明义,说一说河湟人的寻根情结,说白了,就是追溯一下六百年前江南胡同里那些贼配军怎么到河湟谷地落户的问题。绝无钩沉探幽的企图,好奇心驱使耳。

    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伫丝巷——都司巷?

    从皓首穷经的文人墨客到为衣食所累的一介草民,从穷乡僻壤到繁华街市,数百年来,都经久不衰地流传着关于南京珠玑巷的奇闻轶事,像一则远古童话,无时无刻不在打动河湟人抚今追昔的神经。祖先来自虎踞龙蟠之地,这一传说为我们模糊的历史增色不少,让我们在茶余饭后一提起它就兴奋不已,总是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但静下心来一想,又不免纳闷,祖先为何从那富贵风流之地来到这烟瘴边远的西北,是移民还是流放?是戍边还是屯垦?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南京珠玑巷,随着朝代更迭,已是沧海桑田,从时空上拉远了我们与祖先的距离。河湟人追根溯源的一点可怜的愿望,在历经多少次的悉心搜求之后,毫而结果的结果将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击得粉碎。站在高原上的南京珠玑巷的遗民们于是张大了嘴巴,看那片片浮云在头顶上飘啊飘,那是发往远方的信笺,而今没有收件人了。

    想想又何必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南京珠玑巷,有它无它奈谁何?脚踩着眼前这片坚实的土地,这样苦苦寻觅它的踪影有无现实意义?人还是猴子变的呢,徒劳无益去找过去的那片森林也难。

    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和好事者也曾经前赴后继地进行过考证。学者们本着科学的严谨态度,从地缘关系和地名文化等方面进行解读,其结果是众说纷纭,不甚了了。好事者们则不同,他们直接跑到六朝故都,走遍大街小巷,甚至将探寻的范围扩大到郊外,满天撒网,盲人摸象之举令人啼笑皆非。神秘而古老的南京珠玑巷,令多少探访者望而却步,令多少河湟人心结难解。沉重的历史像浑浊的湟水一去不返,而滞留在河湟人心中的那一份沉淀,历经岁月的风雨,凝固在贫瘠的田野弯曲的小巷低矮的老屋。俱往矣,多少回魂牵梦萦,皆成身后云烟。

    关于珠玑巷或朱氏巷等的正确叫法如何,多少年来颇有争论,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河湟谷地地域不算辽阔,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对一条巷子的不同叫法俯拾即是:珠玑巷、朱氏巷、朱子巷、竹子巷、伫丝巷、珠屐巷、主司巷……或许还有其他叫法,但究竟孰是孰非,难有定论。六百多年历史,口音都变成如今这样了,音误在所难免,何况珠玑巷里少不了走出来一些大舌头,传到我们这辈,就叫什么的都有,但归根结底就是指那条特定的巷子无疑,大可不必在字面上纠缠。至于珠玑巷在现南京市的位置,有学者认为珠玑巷实为珠屐巷,在南京夫子庙附近,这一带古称柳树湾,亦属京城重地。珠屐巷据传因叫刘尽忠的珠宝商居此,故此得名,清末并入许家巷。也有人附会云南通海县南京遗民认为是“竹子巷”,附会洮州人认为“伫丝巷”,这些遗民的先民都出自柳树湾一带,由此可见明代的大规模迁徙就发生在这里。但竹子在南方比比皆是,用作巷名,何不曰“竹林巷”?难道巷内搭个猪圈,就叫它“猪屎巷”?此无它,以讹传讹之故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南京读书。那时候到内地读书的人很少,先我之前,我们村也就一人去了西安读书。临行前的几天,乡亲们都来送别,除了说些恭维话之外,就提到了南京珠玑巷,让我无论如何去那里看看,如今不知那里什么光景。我就读的学校前身是国民党陆军测绘学校,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地处玄武区,北有鸡鸣寺,东为进香河,往东北不远就是玄武湖。出校门那条常走的巷子,叫大石桥,往西通到丹凤街,再经尖角营直往明故楼,一袋烟工夫即到。初到南京,我在大街小巷里乱窜,又找地图,却始终找不到珠玑巷的影子,哪怕是竹子巷猪屎巷也好。后来的日子里我仍念念不忘乡亲们的嘱托,直找到夫子庙新街口,甚至通济门秦淮河一带,一无所获。同寝室有两个河北佬,见我如此痴迷,颇显鄙夷之色,说:哦,你在南京读书,你祖宗当然就在南京啦,要是你在北京读书,你祖宗就在北京啦?一日课间休息,看窗外那条巷子里的热闹,忽见居民墙上挂着“都司巷某号”的门牌,心头不觉为之一震,这都司巷会不会就是珠玑巷或朱氏巷呢?除此之外,没有一个与此相近的地名。“都司”是“都指挥司”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是执掌一省兵权的最高长官。朱元璋一统中原后,为平定云贵的元朝残余势力,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进行清剿,“遣汉制夷”的士兵中就有人居住在都司巷。2005年7月,有来自贵州安顺的都司巷后裔来这里寻根时,这一巷名已于两年前废除。都司身居要职,曾经刀头上舔血的汉子,以军功居闹市处的一条小巷,鹤立群鸡,原本不知名的巷子就这样以某人的身份叫出了名号,南京城里还有“状元街”、“评事街”等皆亦然。

    传说明太祖洪武九年(《明史演义》记为洪武三年),珠玑巷在元宵节玩花灯,有猴子扮大脚倒骑马的角色,此举有嘲讽马后之嫌。马皇后世称马大脚,至今南京江边石灰岩上仍留有一双她深深的脚印,足有一尺多长,据说是朱元璋北伐时,她每天在江边守望,久而久之,竟将石头踩出两个大坑。对古代的妇女而言,长有一双令人生厌的大脚无疑是严重的生理缺陷,崇尚三寸金莲的六朝遗风席卷大江南北,丈夫贵为天子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世俗偏见。身为皇后,母仪天下,珠玑巷里那点小动静不知怎么让她知道了。老婆的枕边风,胜过别人的大炮筒,于是龙颜大怒,将珠玑巷这些刁民统统发往西北边陲。又有一说,明政府发现珠玑巷里有人意图谋反,因查不出肇事者,便将全部居民集合到一大树下。什么树?可能是香樟,也可能是臭椿,但绝不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政府的移民政策得不到居民的响应,愿意往西北的只稀稀落落站出来少数人,大部分赖在原地未动,自以为得计。工作成效汇报到皇上那里,朱洪武说:“权时处置,顿挫奸顽”。圣旨下,那站出来的少数人才是良民,留住京城,其余“奸宄之徒”一律充军,黥其面,徙西北。

    以上所云是否真实,我不敢苟同。政府多少有点诚信意识,朝令夕改,难免有欺诈之嫌。那站出来的少数人确实是服从组织分配的好同志,但被充军发配的多数人中难免也有好人,只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罢了,却被无辜株连,作了“权时处置”的牺牲品,毫无转圜的余地,何其冤枉也哉!

    根据有关史料、出土的碑文及族谱记载,有人旁征博引认为明初的大规模移民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左右,对此意见我表示趋同。洪武六年冬,朱元璋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书成,颁行天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明初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几经反复修订,为排除异己准备了法律依据。翻读《明史》,略得大概。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口左丞相胡惟庸谋反,诛杀胡党及功臣一万五千余人,并以此为借口,最终废除中书省,接着废除三省制度及丞相官职,将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民主集中剥夺干净,从此大权独揽。这一事件株连人数之众,在明代历史上空前绝后。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恒与地方官吏勾结,吞盗官粮。案发后,六部侍郎以下官员被处死刑的达数百人,牵连受刑的人达数万人。这两次事件迅如风雷,波及面广,覆巢之下无完卵,珠玑巷亦未能幸免。死且万余人,充军者更众,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弄得南京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珠玑巷里发生的居民大迁移可能就与这两次政治事件有关。“各地捕获强盗,多因仇人指攀,拷掠成狱,不待详报,死伤者甚多”,看看,这与“文革”的过激做法何其相似乃尔!是锦衣卫侦悉的案情,还是哪个王八羔子存心告发,连累了许多人陷于缧绁。由此可见,明朝刑法的适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株连无辜的事情时有发生,大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势,一时人人自危。柳树湾一带势如破竹的迁徙行动一经启动,珠玑巷或朱氏巷或都司巷的那些犯罪嫌疑人也难作漏网之鱼。“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天子脚下安敢造次?瓜田李下之嫌还需要给你指证出来吗?统统开路!

    这样南京珠玑巷的先民们就被赶出了京城重地,浩浩荡荡长途跋涉,扶老拖稚哭爹叫娘,其苦不可言状。此去四千里,到达目的地也需三个月之久,车马驿道上常常抛下亲人的尸首,雄关漫道阻断了家乡的消息。

    充军刑是明初常用的伎俩,是一种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的刑罚,最初由于边境卫所需要补充士兵,于是将犯人发遣充军,后来逐渐成为惯例,充军适用的对象也从军人犯罪扩大到普通百姓。《明史·刑法志》载: “明制充军之律严,犯者亦最苦”。刑期分为“终身”和“永远”两种,“终身”指本人毕生充军,“永远”指本人死后子孙世代接替,继续从军直到断子绝孙,刑罚才能执行完毕。珠玑巷里走出来的这些贼配军,运气实在太糟,祸及子孙受苦受难。洪武十五年前后这段时间坐镇西宁卫的是指挥使陈土司,属地方武装,官兵为长兴侯耿炳文所统,约4600人左右,这其中可能就包括一部分“配军”。洪武十九年开始在西宁卫筑城,遍置烽燧。如今残留在西宁的那段破城墙,说不定就是你祖先早期的杰作。

    当然,无论是罚当其罪也好,是冤假错案也好,此后迁回原籍的恐怕也寥寥无几,以致至宣宗朝,皇帝叹曰:“详复天下重狱,而犯者远在千里外,需次当决,岂能无冤?”就是说本想平反昭雪,无奈山高路远,鞭长莫及,既定的事实,维持原状,将错就错好了。对于这样的结论,你不服又能咋的?这一下南京珠玑巷的遗民们彻底傻眼了,重回故里的那点可怜的希冀顿成泡影,于是就死心踏地地开始侍弄贫瘠的田地筑建弯曲的巷子修缮破败的土屋,以图久计。

    如今扎根在河湟谷地的古移民的后裔多称来自南京珠玑巷,试想持此一说的有多少芸芸众生?光姓氏恐怕就不下几十种。遥想当年珠玑巷多大一个胡同,能有这样庞大的姓氏集团杂居其中?况远徙西北,于路倒毙,罹难兵燹,存者惶惶,加之自然条件恶劣,直到给子孙置点薄田盖座土屋,恐怕就已精疲力竭,纵然你是造人的机器也不会有这样发达的人口。要想解开这个谜,原因只有一个:党同而伐异。珠玑巷的移民一到河湟各地,大地方来的人,难免摆点臭架子,而今天高皇帝远,原本那点桀骜不驯的脾性就毫无顾忌地暴露出来,加之仗着人多势众,渐渐就有些在山沟沟里称王称霸的意思,弱小的其他移民团体纷纷归附,后来发展到较大范围的长期融合,六百年里星转斗移,就人云亦云众口一词了。当然,这种推测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说说而已,大可不必认真。

    绣花鞋、袜遛跟、针扎子、花手巾……堪称“江淮遗风”的活化石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何况被岁月齿轮碾碎了的记忆?

    生生不息的南京珠玑巷遗民们就这样与河湟谷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世世代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关于故乡渊源的传说,像一只断线的风筝,在人们的生活中越飘越远。而六百年来那种根深蒂固的寻根情结,却无时不萦绕在河湟人的心头。记住南京珠玑巷吧,那个遥远的令人黯然神伤的如今从都市地图上消失了的地方……  



中华周氏 发表于 2014-6-26 08: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陕鄂-郧西-立兵(502887522) 2014-6-25 21:32:16
http://www.chinazhou.cn/thread-17742-1-1.html   请有权限的更新或跟帖子,更新内容在http://hi.baidu.com/yxzbing/item/ddf9b5f373a12f15ff35824b 谢谢宗亲!
周兵陕鄂 发表于 2014-6-26 17: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宗亲,我才注册成功,获得通过。
周兵陕鄂 发表于 2014-6-26 18: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显示不出来,请点击 http://hi.baidu.com/yxzbing/item/ddf9b5f373a12f15ff35824b 打开后再刷新图片也就显示出来了。不过新地址是最新版,我一直更新的。

点评

湖北郧县、陕西兴安、旬阳等与我家湖南澧州谤记载的相同。周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24 06:48
周霞啊 发表于 2015-2-24 06: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兵陕鄂 发表于 2014-6-26 18:0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湖北郧县、陕西兴安、旬阳等与我家湖南澧州谤记载的相同。周霞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5 23:34 , Processed in 0.0327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