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地名考证] 关于“江西泰和圳上”“鹅掌大丘”“鹅颈大丘”的考证

  [复制链接]
周宗亲 发表于 2011-10-13 14: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江西泰和圳上”的考证
红网论坛 › 红网论坛 › 湘潭 › 方上之周 jackyzhuo
  对于历史的考证,既要有文字可考的信史作为证据,也可以从语言文字学、人口社会学、地理环境学说、以及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论证。
  对于方上周氏迁徙历史的分析,必须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来研究,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具有相同背景环境的姓氏迁徙记载找到很多旁证。
  从已有的记载来看,方上及多数中湘周氏从江西泰和圳上迁徙而来的事实是可以确认无误的。现在要验证的问题是,“泰和圳上”必须要有对应的地点,即族谱上所记载的“泰和圳上”是现在的哪里?
  1、从可以查证的古代行政区划资料来看,历史上先后有江苏的“太和”县、江西“太和”县,其中在元末,江西的太和县隶属于吉安府,属今天的吉安市(地级市)。今天多数族谱记载的来源地都来自这个吉安府。毛泽东、邓小平等等众多伟人其家族均来自此地。
  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到了明朝,因为避讳朱元璋太祖的名讳,改太为泰,就是泰和之来。为什么很多族谱上记载的是泰和,主要是因为,有些家族修谱是从明代以后开始的,这就存在一个奉哪个朝代为正朔的问题,所以,对比不同家族的家谱记载,可以反映出不同家族对当时朝廷的认可度。
  2、回到“圳上”这个地名。元、明、清三朝标注籍贯是有一定规律的,直到现在,南方很多地区的民间在祭祀先人时,“烧包”上面记载的族人地址,某州府某县某乡某都某里,其中,“都”是明、清时期特有的一级行政单位;保、甲则是民国以后的重要基层行政单位。
  周氏族谱只记载到吉安府泰和县,至于这个“圳上”,究竟是乡?是都?是里?是保?是甲?目前尚无法确认。不过,以湘潭县方上桥乡为例,明清时,该地区称为湘潭县十一都四甲。由此似可推断,圳上,极有可能不是一个行政单位名称,而是当时迁徙的人们根据祖居地的一个有着明显地理特征的标的物口传,其后人根据读音口传后记载下来的。同时,本人从其他姓氏的族谱中发现了一个线索,其中有些家族记载为徙自泰和县“墈上”。
  3、找到了“圳上”、“墈上”这一线索,似是找到了解开众多家族的来源之谜的金钥匙。
  其一,“圳”,古代也写作“甽”,田边小河沟;“墈”,高大的堤坝、陡坡。
  其二,两个字都是会意字,从“土”,均与农耕水利有关。
  其三,从湘方言、赣方言发音习惯来看,“墈”读kan音,去声,墈上,土坡上,堤坝上之意,位置指向更明显,地理标识的作用也更清晰。而“圳”,湘赣方言都读jun音,小沟上,意思不通。
我的分析结论是,“圳”应为“墈”字之误,当然也有可能两字的形态兼而有之。就是周家迁徙之地来自于泰和县族人聚居的某非常有名气、有标志的农田水利工程上。
  3、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对照再来翻一翻古代的江西水利工程史了,不翻不知道,一翻发现了惊天的故事。
  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境内的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万多亩粮田。水利工程附近,有一个以周家人聚居而闻名的“爵誉”古村!
  等一下,这个水利工程是“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所建,“周矩”——怎么这么熟悉呢?翻县志,翻周氏通谱,果不其然,三国周郎之后!
  这边是中湘周氏一直在找寻的历史?!
周皓(秩) 发表于 2011-11-22 13: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鹅颈大丘这一地名,江西省泰和县民政局给我的回复

本帖最后由 周皓(秩) 于 2011-11-22 13:09 编辑

http://61.180.5.140/lxview.asp?id=4080泰和县政府网
周山人 发表于 2011-11-23 10: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
周皓(秩) 发表于 2011-12-7 12: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确实难查
 楼主| 周宗亲 发表于 2011-12-7 13: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粤-深圳-周霄鹏(4681384) 11:29:46
泰和的圳上是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圳上周家,村庄大概200多户,离我们家不远,不到15公里,有水泥路到村庄。 别人说的
周皓(秩) 发表于 2011-12-17 13: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定吗?那鹅颈大邱也是在万合吗
世界周氏 发表于 2012-3-18 1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理编号: jxth20109917221376
所属类别: 民生热线
来信时间: 2010-9-9 17:24:40
来信主题: 查访江西泰和县的一个古地名,谢谢
来信内容: 尊敬的领导,

  我叫周皓,重庆市永川区人,现求助于贵县,不甚感激。
  我的祖上是江西泰和县人,那是近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先祖姓周,名潮,字祥光,江西泰和之圳上 鹅颈大邱人,1077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农历三月初二午时生,原住武岗紫阳石洞桥,幼时聪明好学,年青有为,敢说敢干。23岁奉命回江西收理祖辈产业,勤于农事,苦攻经史,博学多才,由江西籍于宋崇宁二年1104年登进士,时年28岁。官至户部尚书,人称尚书公。后辞官归隐,迁居至今湖南省隆回县高坪镇。
  关于“江西泰和县之圳上 鹅颈大邱”这一地名,现今是泰和哪个地方,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查到,千百年来,周氏尚书公后裔,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谓之忠孝节义,寻根问祖,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恳请贵县民政部门帮忙查一下,鄙人代表尚书公后裔叩谢。
  此致
  重庆:周皓  
  2010年9月9日于浙江

受理单位:县民政局
回复时间:2011-3-16 15:27:21
回复意见:经查阅我局现有相关资料,没有查到鹅颈大邱的地名。
世界周氏 发表于 2012-3-18 13: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2011-12-29 22:20:40)
  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掌大丘”。
  一些姓氏如刘、谢、王、萧、张、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等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鹅掌大丘、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还有一些小地名如:青石板、鹅颈大丘、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掌大丘、圳上枣子坪、大桥头金竹林、母家村、族著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历史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幸氏宗谱》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
  〈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我祖第四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名道清,道淳,道明,道泰四房分派。
  我祖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取名传诗,传礼,传书,传易。
  我祖第三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刘氏生二子家麟,家凤二房分派。
  长祖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张氏族谱》载曰:
  【127】凰公:知县,迁吉安府泰和县,与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复宗。【128】复宗公:拔贡,与赵氏合葬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鼎轩。……
  幸灵公、仲二公支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是根据地般的祖居地。湖南省隆回县必泰公、必源公支系,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迁出。现今这两支系可是大队人马。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是很多宗亲想了解或走访的圣地。不但幸氏有此,很多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迁出填湖广的各姓氏后裔也有此。不少伟人的祖先都与太和县有渊源,包括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现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的具体位置,我自然也是一头雾水,当地人也许会清楚点。下面是陈、刘、胡等姓氏网上族谱中提到的一些说法,供参考,可能对查找有帮助搜集相关圳上内容如下:
  宣广公系出江西泰和县圳上,即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禾市镇梅陂圳上是族谱有记吗?查泰和地图
叫圳上的地名有几个!
  元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圳上
  宋朝的江西泰和清坪乡金龟塘圳上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圳上
  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应是您说的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另:吉安有圳上的地方还有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镇圳上村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竹江乡圳上村
  范阳郡。本族原籍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早禾渡梅子坡。
  南瑛公、伯万祖在江西泰和保衡乡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现在地图上泰和以西30公里处,在赣江支流牛吼河右岸有一名叫早禾市的地方,不知此地。
  始祖翊圣,世居江西泰和县圳上早禾市梅子村,贬官
  益阳碧田刘氏:始祖显南公,字易传,号新田,明洪武二年(1369)挈子家规、家表自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圳上迁楚之益阳四里王母村。
  益阳三甲湾刘氏:始迁祖自一、自二、自三兄弟三人,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同来湖南益阳。
  益阳邹家桥刘氏:始祖敏公,字於事,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吉水县鹅颈大坵圳上迁居湖南益阳治北邹家桥。
  益阳河塘刘氏:始祖光世公,十九传至文佐公,行六,元至正间由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县三里金鸡山(今属桃江县)安化浮青刘氏:始祖驹公,唐朝人,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潼江湾;
  新化城南刘氏:始迁祖现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
  新化刘氏:始祖景隆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始祖百祥公,宋乾德间奉命自江西泰和圳上早禾市鸦鹊林南迁,
  始祖百祥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宋开宝3年(970)诏圳上居民以实邵州,于是百祥公留兄百顺公守圳上旧业而自徙邵州

原藉江西泰和圳上潼江人氏
  上寨村廖家〈廖氏族谱〉第一次迁徙,明朝洪武祖二十二年,为响应朝廷号召,我们的祖先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集中,跟随圣祖洪武皇帝远征到贵州。因对西南一带蛮民不归顺明王朝统治的进行追杀、驱赶,历史上叫“赶苗拓业”,比较著名的就是苗民田宣慰作判,随着军队来到雷旗屯(今邓家堡)这个地方居住,当时在此居住的是五旗,其中廖姓占了一旗。

古氏:
  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

胡氏:
  迁湘始祖汉清公,字允元,原籍江西泰和县荣坪乡,元武宗时迁湖南醴陵。
  始祖画先公,字贵一,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始迁祖志楚公,字以敬,原籍江西庐陵县儒林乡丹桂里,明洪武初
  湖南胡氏仲尧公四传至杞、相、栝、楫、枞、根、朴七房。楫公五传为彦广公,朴公五传为念意公,均于宋元丰8年(1085)分别由江西泰和枣和市圳上永丰三都果树城隍鹅掌大丘迁湘。

熊氏:
  六世:熊国瑞:举人,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知县,后致仕落业江西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国瑞祖娶刘氏,生六子。名兴文、兴武、兴诗、兴书、兴礼、兴义。
  七世:三房熊兴诗:买业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四房熊安世,居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
  九世:二房熊居义,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十世:四房熊立志,居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黄氏:吾祖原系江西吉洲府泰和县圳上黄家,
  吾支族原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四甲人氏。明洪武二年(1369)驾前当差,有违钦命。

王氏:
  入川祖:王晋元,由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系江西庐陵王氏。
  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大滥坝王氏宗支。重庆市潼南县塘坝镇王家楼房宗支入川祖:属江西庐陵王该公的后代,途经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乡水市村王氏宗支。入川祖:先祖王子游,兄弟三人,元代中期,由江西泰和县旱禾乡迁到湖南安化县梅城,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乡义和坝王氏宗支。明未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中街五步梯迁往四川长寿县尖担坝落业。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解放东路王氏宗支。入川祖:王国用,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五甲塘迁往贵州黔南阳水邵(邰)家堡落业,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镇北固乡凤顶山大土湾王氏宗支。该支原籍系湖广鹅掌大丘(□□省□□县),
  为避金兵进犯,隆裕太后率妃嫔陆行至吉州,从吉州乘舟至泰和、万安,改陆行至...
  王仁书支:国.良.文.定.朝.宗.永.继.仁.道.义.兴.正.德.杰.果.高.贤.奎.超.铭.尚.远.谋......(迁出地:江西吉安太和县王望村)。
  王克平支:熙.开.灵.吉.尔.龙.登.维.先.德.廷.伦.元.仕.志.永.世.克.昌.明...... (祖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大古坟)
  王永安支:兴 应 文 世 言 思 大 洪 恩 照 永 振 家 ……(迁出地为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十八都)。
  仕绪支:祖永文开正朝廷进仕君;汉高龙凤榜天夏国耀升;观元清康泰昌庶州 海知;科景化艺启仁举乾坤定;平民富裕熙邦运荣盛祈;万众谐业强中华展兴鼎……(迁出地: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小地名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

陈氏:
  陈友谅:明末江西泰和人,系义门果石庄始祖陈思洪之二十二世孙,上自陈胡公为107世孙,陈友谅与四弟陈友谒于明末万历十年一同响应朝庭奉旨移民,由泰和县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迁徒贵州黑洋大箐牧垦定居,住贵筑谷池里五甲。
  
湘乡长田邓氏
  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受郡南阳,佐光武中兴,封高密侯。至大瓅,字开疆,号乐只,元至正3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湘乡江口邓氏
  始祖仲华公,世居河南新野,历三十四代至梅官、梅显兄弟,因世乱徙江西泰和县,至四十四代大瑜公,元末由泰和迁湘阴。
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生三子,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武冈邓氏
  始祖得遇公六世孙天俊生二子:原智、原涛,涛公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原智公之子宗太生世吉、世安,兄弟于明正统间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

从以上各族谱中,找出以下村庄:
  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塘、鹅颈、圳上、圳上梅子坡、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千秋乡十八都、大古坟、古家庄、王望村、五甲塘、鲜家村、上坝村、圳上潼江湾、荣坪乡、圳上黄家,早禾乡、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认真分析、考究一番,鹅颈大丘应该就是泰和县境内的一大块当时集中移民的营地,包括许多村落,查看泰和县地图:查到“鹅颈头、芫丘和桥头、熊家村,在赣江刀子角渡口遥相呼应,大丘应该就在以这块为中心的地方。粗略地探索它的范围,在泰和地图上简略地画一个圈。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1.jpg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2.jpg
世界周氏 发表于 2012-3-18 13: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吉安泰和古地名探讨:鹅颈大丘(转载)
  鹅头大丘,也有作 鹅颈大丘 、鹅公大丘。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但它出现在很多地方的由江西迁出的家族族谱上面。
  其他姓氏网对这个地名同样十分关注,如黄氏宗亲网()族史研究版块地名考证专栏就专题讨论"鹅颈大丘(丘)",能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是其中的"第二种说法":即"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中龙、灌溪、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不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还有人和泰和县的网友专门讨论这个地名,兰陵萧氏论坛上一网友:"我今晨和泰和王山村的萧珠贤宗亲咨询;在泰和境内的中龙镇有个叫鹅颈的村子,有部分萧氏族人;[和王山同修]。有一小江叫鹅公圳汇入仙槎河,上面宗亲提到的大丘也是在泰和灌汲(应为灌溪--本人注,见上)附近,有没有萧氏族人就不清楚。"如果鹅头大丘在泰和县十八都,那么,我们只要知道十八都的范围即可。我没有泰和明、清时期的地图(泰和县志上应该有)。但是,我们可以迂回一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与泰和相邻的吉安(吉州庐陵)人。据其《文氏族谱》载,文天祥之孙,"宏,字季谦,行三系升公之三子,配本府城南白马庙下胡氏,卒,合葬泰和十八都石砚坪文家山。生一子,讳美钟。"而"石砚坪"就在今天泰和县小龙镇,在小龙镇正南方。
  现将泰和县行政区划沿革(部分)转载如下。
  泰和自宋淳熙年间起设坊、乡、里、巷,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乡,乡分为里;泰和城内则为坊,坊下为巷。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沿袭未改。
  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再分图(图又称里)。全县共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此后历明清两朝,除有少量图的增减外,沿袭未变[11]。注11:《泰和县志》清光绪四年刊本,卷二舆地志;《泰和县志》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舆地志;《泰和县志》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舆地志。仙槎乡辖九至十八都,其范围为今天的灌溪镇、中龙乡、小龙镇。结合《文氏族谱》中"泰和十八都石砚坪",即使没有旧地图,最大可能的说,泰和十八都在小龙镇一带、仙槎河上游流域。十八都的范围划定后,按照这个坐标,"十八都鹅头大丘"应该就好找了。我查过新地图和电子地图,可是,没有鹅头大丘这个地名,应该在某个时期改名了。
世界周氏 发表于 2012-3-18 13: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毛氏龙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毛凌志先生资料显示:现永丰县龙冈冈乡龙冈村的小山村“鹅颈”自然村。就是家谱中所说鹅(鹅颈)弓大丘,现在的“鹅颈”小村只有陈、李两姓10多户人家。据1985年版《永丰县地名志》记载:“鹅颈,在龙冈圩西偏北3公里山坡上。16户、71人。立村在鹅形小丘坳部,故名。”(说明:历史上吉水、永丰系一个县,后来分开)。
  从诸多的资料和家谱中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 龙冈指挥所 就在不远处,这里地势险要。鹅颈大丘是宋室南渡时的一个避难之地,这些到这里住过的人大多是从北方进入的大家世族,同时也一个中转停留之处,也可以说抗金的一个集中之地,此处也是大多家族留下命脉之地,也是抗金的光荣之地,所以许多先祖都记住了这个地方,而自豪地告诉了自己的后人,同时也记入了谱之中。
世界周氏 发表于 2012-3-18 13: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与湖南的许多家谱,在确认江西入鄂、湘始祖时,均将江西省吉州府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列为从江西迁鄂、湘二地的祖望之地。
  据考,吉州府系现江西省吉安市。而太和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樟塘乡,曾称万合乡。至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中龙、灌溪、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就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世界周氏 发表于 2012-3-18 1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1985年版《永丰县地名志》记载:“鹅颈,在龙冈圩西偏北3公里山坡上。16户、71人。立村在鹅形小丘坳部,故名。”
周勇名 发表于 2021-5-12 17: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背景,结合这一背景,对于诸多姓氏都来自鹅井大丘,就可以理解了!这个背景就是明朝的屯兵制度。
朱元璋的军队是实行自给自养的屯兵制,一旦攻下城池,军队和一些家属就会在水土丰盛之地屯田生产,一边生产一边备战。所以鹅井大丘不是一个固定成形的村庄,而是一个区域,有许多的杂姓人,他们或军人或军属或亲戚朋友.如涧山周氏族谱记载:“祖籍江南,汲水豫章,后落业于零陵县名山里。。。。”,所以说大家寻根或许有的是江西原著民,有些是其他地方的二次移民而已。
综合上所述,鹅井大丘只是明军的一个屯兵的中转站而已,所以各族各姓到达两湖地区后,朱元璋战胜了最后的一个强大对手陈友谅后,各姓的迁移就相对的固定了下来,称之为落业了。再后来出于少数民族的叛乱,明朝政抽调各卫所人员守卫九边重镇,又出现了部分姓氏的再次迁徙。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20:19 , Processed in 0.0315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