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谱牒知识] 第二章 家谱的名称与类型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06-3-25 0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家谱的名称与类型

      家谱,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等。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①、堂号②、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也有一些家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在名称上,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滁塘支派的家谱。还有一些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武进县古名)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如清代初年句容华渚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清光绪年间,钱日煦修成家谱10 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 “诵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国年间,袁镛修成家谱《数典不忘》一卷、这是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像这类取名方式,在家谱中并不常见,一般还是采用地名、郡望、姓氏、几修加上家谱字样来命名。

注 ①郡望:也称地望,主要用于标题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与望 出地,普遍流行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
②堂号:即祠堂名号,用以区别各家族或同家族中不同支派的标 记。主要有两种类型,有姓氏特征与无姓氏特征。有姓氏特 征的以郡望为主,兼及本姓氏或家族先人的道德情操、功名科第、嘉言懿行;无姓氏特征的则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


      从上古以来,历代所修家谱是难以计数的,这其中绝大部分因年代久远,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们的类型及特征,我们只能依靠时人与后人的记载来了解,留传至今的和新修的家谱大约有三万多种。这些亡佚和现存的家谱,由于编者不同,编修目的不同,再加上载体、文字、取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仔细考察一下,古今家谱大致有如下类型:

      首先,拥有记载家族血缘世系与历史的家谱的并不仅限于汉民族。虽说汉民族拥有的家谱数量占有绝对多数,但汉民族以外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相似或类似的文献存在。与汉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的回族、壮族、畲族等民族,都有家谱存在;蒙古族、彝族也有使用本民族文字写成的家谱,清代由于满人袭爵、人仕都需要有证明自己血统、身份的文件,因而,在少数民族中,满族人的家谱占了很大部分。其他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如怒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普米族、阿昌族、鄂伦春族等,也都有自己的结绳或口述的家谱。这表明,家谱的类型不仅有文字记载的,也有口述和结绳的。

      在使用文字记载的家谱中,因载体和生成方式不同,又可区分为实物的和书本式的。早期的如商周甲骨、青铜家谱,汉代的石刻家谱,后代的塔谱,少数民族的结绳家谱等,都是实物的。在实物家谱中,似乎还应加上简册的,这是因为简册是春秋战国以至汉初的主要图书形态,可惜年代久远,至今还没有简册家谱的实物出土。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家谱,基本上都是书本式的,不同的是有的为手写,有的为雕版印刷,当然现在又有排印的了。书写的载体有纸张与绸帛之分,装帧形式也有卷轴装、册页装、经折装、线装、平装、精装等区别。

      在现存的家谱中,还存在着先修后修的区别。家族的世系,一代接一代地延续,记录家族世系的家谱就必须经常或定期续修,以记录延续的过程,这样,就产生了初修、续修、三修,以至十五修、二十修的不同。后代续修的家谱基本包括了前代纂修的内容,可是由于时代变了,社会风气和修谱人的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导致记录家族历史的侧重点也就不尽相同,格式和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如古代重本轻末,经商之人在家族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可近代以来,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因商致富者在家族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反映在家谱中是传文篇幅增加,位置显要,尤其是捐了一笔钱给祠堂或资助修谱后,更是如此。

      在家谱发展史上,也存在着纂修者不同的区别。唐代以前大多是官修,因而,修成的多是合谱、群谱,以姓氏谱、氏族志的形式出现,将所有姓氏分出等级,依次记录世系。由于需要记载的氏族大多,导致记录的内容较为简略,一般以世系为主。宋代以后,家谱由各家族自己纂修,仅记载本家族的历史和现状,因而,就有余力来丰富家谱的内容,家谱的构成也日渐复杂。宋代以后的家谱,由于记述范围不一样,又可分为仅记载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的支谱、房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的宗谱、世谱;以及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所修的大成谱、宗世谱、统谱、总谱;也有一些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的合谱存在。其中专门记录皇帝世系的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家世的称世本,记录普通家族的称家谱或宗谱、族谱。此外,还有专门以记载宗族祠堂各种内容为主的祠谱和记载本家族历代祖先坟墓位置、坐向、守坟、规约、墓祭仪式等内容的坟谱等特殊家谱。

      在笔者阅读过的家谱中,还见到这样两部有异于通常类型的家谱。一部为《诵芬咏烈编》,从名字上很难看中这是一部家谱,但从序文中可以明了名字的来源:“武林徐氏,以翰林起家,台衮相袭:,硕德清望,累世不衰。恭读乾隆间高宗纯皇帝‘赐文敬公碑’文,有云‘亦令尔子孙诵芬咏烈,知所法焉,。“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家世显赫的家族骄示其家族历史的专门文献。它的内容也很特殊,没有世系,首列历代皇帝浩敕,后列本家族中著名人物的各种传记资料和诗文。另一部为民国间所修的《徐氏族谱》,亦无世系,只列出这个家族分布于山东济宁、巨野、郓城、嘉祥、寿张、范县、阳谷等地所有现存成员的名号,间有简单说明,由此看来,这可能是一部联宗谱,但没有标明。

      在家谱中,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类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后裔,通常会从本姓或外姓子弟中领养一个男孩。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从夏侯家被领养到曹家的。按说从外姓领养的后代不能入家谱,可自己既姓了别人的姓,也要生儿育女,形成家族延续,数代之后,要修家谱;又不能恢复原有的姓,只好将本姓和过继之姓均在家谱名称上列出。如明初时修的《袁朱宗谱》,始祖朱梓,本姓袁,后过继给舅父朱德敏为子嗣,五世以后,子孙修谱时,向明太祖请求恢复本姓袁;没得到同意,最后只得以“袁朱”命名,此谱到清朝一共修过八次,均冠以《袁朱宗谱》之名。清道光年间,李召棠修成的《周李合谱》,光绪年间何乘势等修的《方何宗谱》,后世的《林李宗谱》等,也都属于这种情况,这是家谱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此外,另有一种特殊的异姓间的联宗合谱现象。比如因异姓联姻,生子兼祧二姓而合谱的《张廖氏族谱》、《鲁陈宗谱》、《罗陈文安竹庭公族谱》等,同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朱庄严氏大族谱》等,都属这种情况。除此之外,隋唐以前还有一些收录全国各地各宗族情况的万姓谱、百家谱和记录一地各家族状况的郡谱、州谱存在,宋代以后则没有了。

      家谱类型中,更有一种专门记录本家族所有庶母的极为特殊的类型。封建时代,妾在家族中是没有地位的,反映到家谱上,通常是不被收录,除非生有儿子,方才被收入,即使收入著录,内容也极为简单,仅为某氏,所生子女人数、名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上不去。与此相反,明朝万历年间,金应宿修有六卷本的专门记录本家族各支庶母132人的庶母谱--《|王当|溪家谱外戚篇》;清代乾隆年间所修的《芝英应氏宗谱》后也附有庶母谱,上谱的庶母每人均有小传,内容包括姓名、籍贯、父名、生卒年月日时、葬所、子女,以及懿行、诗文等。家谱是一种被供奉于祠堂,接受族人祭拜的极为正式的家族文献,在这种文献中,正式确立了庶母在封建家族中的地位,不能不引起后人的重视。可以这么认为,庶母谱的出现,对于中国传统礼教是个冲击,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后代似乎也没有仿照者。

      据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明初太祖洪武年间曾官修过《明主婿》一卷,专门收录明太祖及众亲王所招女婿情况,成为中国古代文献中极为特殊的专收女婿的谱牒,这种女婿谱在其他文献中尚未见到记载。唐朝还有专记皇后的皇后谱牒和专记自唐高祖至昭宗各朝诸王公主的《圣唐偕日谱》,取义为“逐帝书出,号曰偕日,与日齐行之义也”。此外,也有专记自唐高祖至宪宗时诸王孙的《皇孙郡王谱》和宪宗元和年间至文宗开成年间所封公主的《元和县主谱》。

      汉代还有一种专门记录家庭恩荣情况的家谱——《邓氏官谱》,集中记载了东汉时期大官僚邓禹家族历代宠贵的历史。宋代以后,这类恩荣的内容在每部家谱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和篇幅,因而,再也没有必要单独编制恩荣谱了。

      在一些特殊群体,如佛教、道教中受中国传统宗法文化影响较深的某些教派,封建帮派如清帮等中,也都有一种类似家谱的文献,比如道教中属全真派常道观的就有《龙门正宗碧洞堂支谱》,内有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世系表。据说佛教中禅宗祖庭少林寺也有类似记载本寺师徒传承世系的谱书。这一类文献,包括清帮等封建帮派的谱书,从世系角度来看确实类似家谱,所不同的是,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而这些谱书则是以师缘关系为特征。两者虽有本质区别,但从这些群体的特殊性来看,我们还是可以认为这是家谱的一种特殊形态。可惜的是,这类谱书通常不易见着,否则,必定会给家谱研究增加新的内容
周显艳 发表于 2009-3-24 17: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的名称与类型

家谱的名称与类型

  家谱,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等。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①、堂号②、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也有一些家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在名称上,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滁塘支派的家谱。还有一些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武进县古名)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如清代初年句容华渚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清光绪年间,钱日煦修成家谱10 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 “诵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国年间,袁镛修成家谱《数典不忘》一卷、这是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像这类取名方式,在家谱中并不常见,一般还是采用地名、郡望、姓氏、几修加上家谱字样来命名。

  注 ①郡望:也称地望,主要用于标题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与望 出地,普遍流行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
②堂号:即祠堂名号,用以区别各家族或同家族中不同支派的标 记。主要有两种类型,有姓氏特征与无姓氏特征。有姓氏特 征的以郡望为主,兼及本姓氏或家族先人的道德情操、功名科第、嘉言懿行;无姓氏特征的则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

  从上古以来,历代所修家谱是难以计数的,这其中绝大部分因年代久远,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们的类型及特征,我们只能依*时人与后人的记载来了解,留传至今的和新修的家谱大约有三万多种。这些亡佚和现存的家谱,由于编者不同,编修目的不同,再加上载体、文字、取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仔细考察一下,古今家谱大致有如下类型:

  首先,拥有记载家族血缘世系与历史的家谱的并不仅限于汉民族。虽说汉民族拥有的家谱数量占有绝对多数,但汉民族以外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相似或类似的文献存在。与汉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的回族、壮族、畲族等民族,都有家谱存在;蒙古族、彝族也有使用本民族文字写成的家谱,清代由于满人袭爵、人仕都需要有证明自己血统、身份的文件,因而,在少数民族中,满族人的家谱占了很大部分。
其他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如怒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普米族、阿昌族、鄂伦春族等,也都有自己的结绳或口述的家谱。这表明,家谱的类型不仅有文字记载的,也有口述和结绳的。

  在使用文字记载的家谱中,因载体和生成方式不同,又可区分为实物的和书本式的。早期的如商周甲骨、青铜家谱,汉代的石刻家谱,后代的塔谱,少数民族的结绳家谱等,都是实物的。在实物家谱中,似乎还应加上简册的,这是因为简册是春秋战国以至汉初的主要图书形态,可惜年代久远,至今还没有简册家谱的实物出土。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家谱,基本上都是书本式的,不同的是有的为手写,有的为雕版印刷,当然现在又有排印的了。书写的载体有纸张与绸帛之分,装帧形式也有卷轴装、册页装、经折装、线装、平装、精装等区别。

  在现存的家谱中,还存在着先修后修的区别。家族的世系,一代接一代地延续,记录家族世系的家谱就必须经常或定期续修,以记录延续的过程,这样,就产生了初修、续修、三修,以至十五修、二十修的不同。后代续修的家谱基本包括了前代纂修的内容,可是由于时代变了,社会风气和修谱人的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导致记录家族历史的侧重点也就不尽相同,格式和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如古代重本轻末,经商之人在家族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可近代以来,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因商致富者在家族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反映在家谱中是传文篇幅增加,位置显要,尤其是捐了一笔钱给祠堂或资助修谱后,更是如此。

  在家谱发展史上,也存在着纂修者不同的区别。唐代以前大多是官修,因而,修成的多是合谱、群谱,以姓氏谱、氏族志的形式出现,将所有姓氏分出等级,依次记录世系。由于需要记载的氏族大多,导致记录的内容较为简略,一般以世系为主。宋代以后,家谱由各家族自己纂修,仅记载本家族的历史和现状,因而,就有余力来丰富家谱的内容,家谱的构成也日渐复杂。宋代以后的家谱,由于记述范围不一样,又可分为仅记载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的支谱、房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的宗谱、世谱;以及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所修的大成谱、宗世谱、统谱、总谱;也有一些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的合谱存在。

  其中专门记录皇帝世系的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家世的称世本,记录普通家族的称家谱或宗谱、族谱。此外,还有专门以记载宗族祠堂各种内容为主的祠谱和记载本家族历代祖先坟墓位置、坐向、守坟、规约、墓祭仪式等内容的坟谱等特殊家谱。

  在笔者阅读过的家谱中,还见到这样两部有异于通常类型的家谱。

  一部为《诵芬咏烈编》,从名字上很难看中这是一部家谱,但从序文中可以明了名字的来源:“武林徐氏,以翰林起家,台衮相袭:,硕德清望,累世不衰。恭读乾隆间高宗纯皇帝‘赐文敬公碑’文,有云‘亦令尔子孙诵芬咏烈,知所法焉,。“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家世显赫的
家族骄示其家族历史的专门文献。它的内容也很特殊,没有世系,首列历代皇帝浩敕,后列本家族中著名人物的各种传记资料和诗文。另一部为民国间所修的《徐氏族谱》,亦无世系,只列出这个家族分布于山东济宁、巨野、郓城、嘉祥、寿张、范县、阳谷等地所有现存成员的名号,间有简单说明,由此看来,这可能是一部联宗谱,但没有标明。

  在家谱中,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类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后裔,通常会从本姓或外姓子弟中领养一个男孩。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从夏侯家被领养到曹家的。按说从外姓领养的后代不能入家谱,可自己既姓了别人的姓,也要生儿育女,形成家族延续,数代之后,要修家谱;又不能恢复原有的姓,只好将本姓和过继之姓均在家谱名称上列出。如明初时修的《袁朱宗谱》,始祖朱梓,本姓袁,后过继给舅父朱德敏为子嗣,五世以后,子孙修谱时,向明太祖请求恢复本姓袁;没得到同意,最后只得以“袁朱”命名,此谱到清朝一共修过八次,均冠以《袁朱宗谱》之名。清道光年间,李召棠修成的《周李合谱》,光绪年间何乘势等修的《方何宗谱》,后世的《林李宗谱》等,也都属于这种情况,这是家谱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此外,另有一种特殊的异姓间的联宗合谱现象。比如因异姓联姻,生子兼祧二姓而合谱的《张廖氏族谱》、《鲁陈宗谱》、《罗陈文安竹庭公族谱》等,同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朱庄严氏大族谱》等,都属这种情况。除此之外,隋唐以前还有一些收录全国各地各宗族情况的万姓谱、百家谱和记录一地各家族状况的郡谱、州谱存在,宋代以后则没有了。

  家谱类型中,更有一种专门记录本家族所有庶母的极为特殊的类型。封建时代,妾在家族中是没有地位的,反映到家谱上,通常是不被收录,除非生有儿子,方才被收入,即使收入著录,内容也极为简单,仅为某氏,所生子女人数、名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上不去。与此相反,明朝万历年间,金应宿修有六卷本的专门记录本家族各支庶母132人的庶母谱--《|王当|溪家谱外戚篇》;清代乾隆年间所修的《芝英应氏宗谱》后也附有庶母谱,上谱的庶母每人均有小传,内容包括姓名、籍贯、父名、生卒年月日时、葬所、子女,以及懿行、诗文等。家谱是一种被供奉于祠堂,接受族人祭拜的极为正式的家族文献,在这种文献中,正式确立了庶母在封建家族中的地位,不能不引起后人的重视。可以这么认为,庶母谱的出现,对于中国传统礼教是个冲击,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后代似乎也没有仿照者。

  据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明初太祖洪武年间曾官修过《明主婿》一卷,专门收录明太祖及众亲王所招女婿情况,成为中国古代文献中极为特殊的专收女婿的谱牒,这种女婿谱在其他文献中尚未见到记载。唐朝还有专记皇后的皇后谱牒和专记自唐高祖至昭宗各朝诸王公主的《圣唐偕日谱》,取义为“逐帝书出,号曰偕日,与日齐行之义也”。此外,也有专记自唐高祖至宪宗时诸王孙的《皇孙郡王谱》和宪宗元和年间至文宗开成年间所封公主的《元和县主谱》。

  汉代还有一种专门记录家庭恩荣情况的家谱——《邓氏官谱》,集中记载了东汉时期大官僚邓禹家族历代宠贵的历史。宋代以后,这类恩荣的内容在每部家谱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和篇幅,因而,再也没有必要单独编制恩荣谱了。

  在一些特殊群体,如佛教、道教中受中国传统宗法文化影响较深的某些教派,封建帮派如清帮等中,也都有一种类似家谱的文献,比如道教中属全真派常道观的就有《龙门正宗碧洞堂支谱》,内有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世系表。据说佛教中禅宗祖庭少林寺也有类似记载本寺师徒传承世系的谱书。这一类文献,包括清帮等封建帮派的谱书,从世系角度来看确实类似家谱,所不同的是,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而这些谱书则是以师缘关系为特征。两者虽有本质区别,但从这些群体的特殊性来看,我们还是可以认为这是家谱的一种特殊形态。可惜的是,这类谱书通常不易见着,否则,必定会给家谱研究增加新的内容。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0 11:00 , Processed in 0.0239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