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新闻] 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重修祠堂发家谱

[复制链接]
中华周氏 发表于 2014-12-5 09: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重修祠堂发家谱

  周姓是百家姓中的大姓。近日,高淳区桠溪镇石牌村新修的家族宗祠內热闹非凡,高淳周姓后裔代表与来自溧阳、郎溪的周姓后裔代表在此举行祠堂挂匾、家谱发送以及祭袓仪式。
  据了解,高淳石牌周姓已繁衍了90多代,且此支周姓后代人才辈出,老家谱中的第65代“必大公”是南宋翰林学士右丞相。而当天到场的周姓后裔是第73代“汝亨公”繁衍的,遍布高淳、溧阳、郎溪三地,涉及26个村庄4500多人。当天落成的周氏宗祠有三进五间,中间还有两个天井。周氏宗祠及家谱新修理事长周文才介绍,宗祠原址本来有个老祠堂,但在很多年前毀了,现在新建的宗祠虽然跟老祠堂一样,但规模要更气派些。
  “根据宗谱,我是第93代的德字辈。”周氏宗祠和宗谱重修理事秘书长周洪生介绍,德字辈往下排还有文、章、繁、世、荣等辈份。他说,周氏家族历史悠久,抗日战争期间,石牌村老祠堂曾作为新四军医院,举行过新四军烈士追悼会,但老祠堂在“文革”中被毁坏,老宗谱也仅存一套。“为传承家族历史文化,周氏后裔在外创业有成后纷纷捐款,决定重修家族祠堂和宗谱。”
  周洪生表示,重修祠堂和宗谱共投入500多万元,新修家谱共26套,每套26本。新修的宗谱打破了传统习俗,实行男女平等,女子也能上谱。目前,新宗谱上辈份已修到第98代荣字辈。(通讯员 胡秀灵 高晓平 记者 许琴)
周奇 发表于 2015-8-22 16: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重修祠堂发家谱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4-12-05 09:30:55)转载▼
标签: 周氏 高淳 修祠堂 家谱        分类: 家谱新闻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周姓是百家姓中的大姓。近日,高淳区桠溪镇石牌村新修的家族宗祠內热闹非凡,高淳周姓后裔代表与来自溧阳、郎溪的周姓后裔代表在此举行祠堂挂匾、家谱发送以及祭袓仪式。

       据了解,高淳石牌周姓已繁衍了90多代,且此支周姓后代人才辈出,老家谱中的第65代“必大公”是南宋翰林学士右丞相。而当天到场的周姓后裔是第73代“汝亨公”繁衍的,遍布高淳、溧阳、郎溪三地,涉及26个村庄4500多人。当天落成的周氏宗祠有三进五间,中间还有两个天井。周氏宗祠及家谱新修理事长周文才介绍,宗祠原址本来有个老祠堂,但在很多年前毀了,现在新建的宗祠虽然跟老祠堂一样,但规模要更气派些。

       “根据宗谱,我是第93代的德字辈。”周氏宗祠和宗谱重修理事秘书长周洪生介绍,德字辈往下排还有文、章、繁、世、荣等辈份。他说,周氏家族历史悠久,抗日战争期间,石牌村老祠堂曾作为新四军医院,举行过新四军烈士追悼会,但老祠堂在“文革”中被毁坏,老宗谱也仅存一套。“为传承家族历史文化,周氏后裔在外创业有成后纷纷捐款,决定重修家族祠堂和宗谱。”

       周洪生表示,重修祠堂和宗谱共投入500多万元,新修家谱共26套,每套26本。新修的宗谱打破了传统习俗,实行男女平等,女子也能上谱。目前,新宗谱上辈份已修到第98代荣字辈。(通讯员 胡秀灵 高晓平 记者 许琴)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来源: 南京日报 | 2014-12-02  | 作者:许琴

【新华日报】高淳《周氏宗谱》和周氏祠堂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周氏宗祠木刻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雕梁

传  承

  当村干部小心翼翼地打开刻着篆字的书箱时,记者看到了摆放整齐的50多卷线装《周氏宗谱》。

  这里是高淳县砖墙镇三和村,全村3000来人,95%左右都姓周。几乎每位村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的后人。周瑜曾在固城湖上操练水师,他的一个儿子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至今。证据之一是这部从南宋时就开始修撰、一直修到1930年的宗谱,另一个证据是村部对面的周氏宗祠,这座宗祠是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普查发现之一,最近正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申报成功,周氏宗祠就成为高淳县第一处“国保”文物。

  如果没有本地人指点,外人很难在一片新建楼房和高大的绿树丛中找到已经不是那么高大的周氏宗祠。“我小时候,祠堂是村子里最高大的建筑,村民每年都要在祠堂祭祀祖先。”义务看管周氏宗祠20来年的退休干部周典刚老人说。这位八旬老人说得没错,进入略显破旧的周氏宗祠后,我们发现,这座祠堂足有三层楼高,这在明代和清代,当然是农村中难得一见的高层建筑。

  “尽管高淳县的历史文化遗存很多,但我们一直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高淳中部和东部丘陵地带。当周典刚老人打电话给县文保所时,我还在想,位于固城湖边的砖墙镇,历史上多次发生水灾,还能有什么文物遗存呢?可是到了祠堂一看,我惊呆了!”长期从事县内文物调查和研究的高淳县文保所副研究员濮阳康京回忆前年初次察看这座祠堂的感受时说,祠堂基本保存完好,宽度与现在农村三间房相仿,祠堂内的十来根柱子是楠木的,很名贵。更名贵的是祠堂的横梁,叫文梓木,不仅不易腐烂,还有弹性。“当爬到高处仔细观察横梁上的雕刻时,我如痴如醉,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美、精湛的木雕!后来我陪省内著名古建筑专家戚德耀和叶菊华来看过,他们两位说,一根横梁横挑三间屋顶,这样的结构省内古建筑中找不到第二家,说明建祠堂的古人能够非常巧妙地利用建筑力学原理。”

  周典刚老人感到自豪的不是由他向文保所提供了宗祠和宗谱的信息,而是一代代村民冒着危险自发地保存这些文化遗存的精神。他说,“破四旧”时,红卫兵要砸烂这座宗祠,年长的村民坚决不同意,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怎么能毁掉!双方出现了紧张的对峙。幸好当年担任砖墙公社革委会主任的蒋国屏知道这座祠堂的价值,但他又不能与红卫兵硬干,只好想出一个办法:把祠堂给公社供销社当仓库。祠堂成为集体财产后,红卫兵就不能毁坏了,这样才幸运地保存下来。

  前些年,有文物贩子向村民打听能不能购买祠堂里的木雕,出价很高,但村民坚决拒绝了。后来,有一户村民家门口的石狮子被盗了,村民怕祠堂里的木雕、石雕遭遇同样命运,从此开始自发地看护祠堂。

  《周氏宗谱》得以保存下来,同样不容易。目前保存在村部的宗谱很完整,一卷不少,这是今年3月由已故村民周贻玉的后人捐赠的。当年,为了躲过“破四旧”,这位朴实的农民把这部祖宗留下来的宗谱,藏到木制翻水车储水箱里,只有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祭祖的日子,才敢偷偷拿出来晒一下。

  “正因为有了这部完整的宗谱,我们现在才可以清楚了解周氏宗祠的来龙去脉。”濮阳康京说,宗谱上记载得很清楚,周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有三进;清太平天国军路过砖墙时一把火烧了祠堂,现存的周氏宗祠是清咸丰年间族人鸠资重建的,原有两进,即门房和享堂,门房在1939年被侵华日军烧毁,主建筑享堂幸存。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两块十分精美的石雕和一座古井。单就宗谱上记载的民俗和修谱准则,价值就很高,对研究中国宗谱文化和地方民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左年生  朱新法

【南京晨报】周瑜或与高淳石牌周氏是一家

  晨报讯南京高淳县桠溪镇舍岗村村民周文清家保留的32本石牌周氏宗谱,记录显示有2000多年历史,已传承了95代。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跟这里的周氏是一家。

  村民保留32本石牌周氏宗谱

  舍岗村是一个有70多户村民的村庄,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周。村里人说,周姓人是从3公里外的石牌村过来的,有族谱记录,族谱就保存在村民周文清家,一共32本。

  昨天,83岁的周文清从自己楼顶搬下来一个箱子,将32本宗谱小心地拿出来。他说,这32本石牌周氏族谱是祖先传下来的,文革时差点被毁。幸好当时他担任村支书,私下让族人将宗谱藏了起来,这才保留到今天。

  家谱传承了95代

  族谱中的第一本中,标明第一代先人为周公立,也就是石牌周氏始祖。第二代为周文达,第三代为周治……到周文清这一代,已经是第94代,属文字辈,宗谱上修到95代,为章字辈。计算下来,石牌周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目前村里年龄在80岁以下的人,还不在谱中。

  周文青说,周氏宗谱还有谱规,每隔70年修一次大谱,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晒宗谱。早在民国25年修过一次谱,那个时候他还小。本来,石牌周氏后代都住在这里,后来周氏笫84代孙周有陆从石牌村迁到舍岗,算是石牌周氏的一个分支,在舍岗繁衍了15代。像这样的分支共有16个,每个分支都有一套相同的石牌周氏宗谱。可是,现在能完整保存的,就剩下他这一套了。

  认定三国周瑜是先人

  “三国里的周瑜大家都知道的,那可是咱石牌周氏人。”60岁的周洪生说,以前,石牌周村每年都要请戏班到村里唱戏,台下的人花钱点戏。在点戏时,唯独三国周瑜下卢花荡这一场没人点,唱戏的也不在这里演,就是因为周瑜是石牌周氏,算是他们的先辈。即使现在,这里的周氏村民如果在外面听到有人议论周瑜的不是,也会恼火,有肚量小的,甚至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南京晨报 李灿伦)
周奇 发表于 2015-8-22 16: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来源: 南京日报 | 2014-12-02  | 作者:许琴

【新华日报】高淳《周氏宗谱》和周氏祠堂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周氏宗祠木刻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雕梁

传  承

  当村干部小心翼翼地打开刻着篆字的书箱时,记者看到了摆放整齐的50多卷线装《周氏宗谱》。

  这里是高淳县砖墙镇三和村,全村3000来人,95%左右都姓周。几乎每位村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的后人。周瑜曾在固城湖上操练水师,他的一个儿子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至今。证据之一是这部从南宋时就开始修撰、一直修到1930年的宗谱,另一个证据是村部对面的周氏宗祠,这座宗祠是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普查发现之一,最近正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申报成功,周氏宗祠就成为高淳县第一处“国保”文物。

  如果没有本地人指点,外人很难在一片新建楼房和高大的绿树丛中找到已经不是那么高大的周氏宗祠。“我小时候,祠堂是村子里最高大的建筑,村民每年都要在祠堂祭祀祖先。”义务看管周氏宗祠20来年的退休干部周典刚老人说。这位八旬老人说得没错,进入略显破旧的周氏宗祠后,我们发现,这座祠堂足有三层楼高,这在明代和清代,当然是农村中难得一见的高层建筑。

  “尽管高淳县的历史文化遗存很多,但我们一直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高淳中部和东部丘陵地带。当周典刚老人打电话给县文保所时,我还在想,位于固城湖边的砖墙镇,历史上多次发生水灾,还能有什么文物遗存呢?可是到了祠堂一看,我惊呆了!”长期从事县内文物调查和研究的高淳县文保所副研究员濮阳康京回忆前年初次察看这座祠堂的感受时说,祠堂基本保存完好,宽度与现在农村三间房相仿,祠堂内的十来根柱子是楠木的,很名贵。更名贵的是祠堂的横梁,叫文梓木,不仅不易腐烂,还有弹性。“当爬到高处仔细观察横梁上的雕刻时,我如痴如醉,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美、精湛的木雕!后来我陪省内著名古建筑专家戚德耀和叶菊华来看过,他们两位说,一根横梁横挑三间屋顶,这样的结构省内古建筑中找不到第二家,说明建祠堂的古人能够非常巧妙地利用建筑力学原理。”

  周典刚老人感到自豪的不是由他向文保所提供了宗祠和宗谱的信息,而是一代代村民冒着危险自发地保存这些文化遗存的精神。他说,“破四旧”时,红卫兵要砸烂这座宗祠,年长的村民坚决不同意,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怎么能毁掉!双方出现了紧张的对峙。幸好当年担任砖墙公社革委会主任的蒋国屏知道这座祠堂的价值,但他又不能与红卫兵硬干,只好想出一个办法:把祠堂给公社供销社当仓库。祠堂成为集体财产后,红卫兵就不能毁坏了,这样才幸运地保存下来。

  前些年,有文物贩子向村民打听能不能购买祠堂里的木雕,出价很高,但村民坚决拒绝了。后来,有一户村民家门口的石狮子被盗了,村民怕祠堂里的木雕、石雕遭遇同样命运,从此开始自发地看护祠堂。

  《周氏宗谱》得以保存下来,同样不容易。目前保存在村部的宗谱很完整,一卷不少,这是今年3月由已故村民周贻玉的后人捐赠的。当年,为了躲过“破四旧”,这位朴实的农民把这部祖宗留下来的宗谱,藏到木制翻水车储水箱里,只有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祭祖的日子,才敢偷偷拿出来晒一下。

  “正因为有了这部完整的宗谱,我们现在才可以清楚了解周氏宗祠的来龙去脉。”濮阳康京说,宗谱上记载得很清楚,周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有三进;清太平天国军路过砖墙时一把火烧了祠堂,现存的周氏宗祠是清咸丰年间族人鸠资重建的,原有两进,即门房和享堂,门房在1939年被侵华日军烧毁,主建筑享堂幸存。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两块十分精美的石雕和一座古井。单就宗谱上记载的民俗和修谱准则,价值就很高,对研究中国宗谱文化和地方民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左年生  朱新法

【南京晨报】周瑜或与高淳石牌周氏是一家

  晨报讯南京高淳县桠溪镇舍岗村村民周文清家保留的32本石牌周氏宗谱,记录显示有2000多年历史,已传承了95代。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跟这里的周氏是一家。

  村民保留32本石牌周氏宗谱

  舍岗村是一个有70多户村民的村庄,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周。村里人说,周姓人是从3公里外的石牌村过来的,有族谱记录,族谱就保存在村民周文清家,一共32本。

  昨天,83岁的周文清从自己楼顶搬下来一个箱子,将32本宗谱小心地拿出来。他说,这32本石牌周氏族谱是祖先传下来的,文革时差点被毁。幸好当时他担任村支书,私下让族人将宗谱藏了起来,这才保留到今天。

  家谱传承了95代

  族谱中的第一本中,标明第一代先人为周公立,也就是石牌周氏始祖。第二代为周文达,第三代为周治……到周文清这一代,已经是第94代,属文字辈,宗谱上修到95代,为章字辈。计算下来,石牌周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目前村里年龄在80岁以下的人,还不在谱中。

  周文青说,周氏宗谱还有谱规,每隔70年修一次大谱,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晒宗谱。早在民国25年修过一次谱,那个时候他还小。本来,石牌周氏后代都住在这里,后来周氏笫84代孙周有陆从石牌村迁到舍岗,算是石牌周氏的一个分支,在舍岗繁衍了15代。像这样的分支共有16个,每个分支都有一套相同的石牌周氏宗谱。可是,现在能完整保存的,就剩下他这一套了。

  认定三国周瑜是先人

  “三国里的周瑜大家都知道的,那可是咱石牌周氏人。”60岁的周洪生说,以前,石牌周村每年都要请戏班到村里唱戏,台下的人花钱点戏。在点戏时,唯独三国周瑜下卢花荡这一场没人点,唱戏的也不在这里演,就是因为周瑜是石牌周氏,算是他们的先辈。即使现在,这里的周氏村民如果在外面听到有人议论周瑜的不是,也会恼火,有肚量小的,甚至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南京晨报 李灿伦)
周奇 发表于 2015-8-22 16: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晨报】周瑜或与高淳石牌周氏是一家

  晨报讯南京高淳县桠溪镇舍岗村村民周文清家保留的32本石牌周氏宗谱,记录显示有2000多年历史,已传承了95代。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跟这里的周氏是一家。

  村民保留32本石牌周氏宗谱

  舍岗村是一个有70多户村民的村庄,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周。村里人说,周姓人是从3公里外的石牌村过来的,有族谱记录,族谱就保存在村民周文清家,一共32本。

  昨天,83岁的周文清从自己楼顶搬下来一个箱子,将32本宗谱小心地拿出来。他说,这32本石牌周氏族谱是祖先传下来的,文革时差点被毁。幸好当时他担任村支书,私下让族人将宗谱藏了起来,这才保留到今天。

  家谱传承了95代

  族谱中的第一本中,标明第一代先人为周公立,也就是石牌周氏始祖。第二代为周文达,第三代为周治……到周文清这一代,已经是第94代,属文字辈,宗谱上修到95代,为章字辈。计算下来,石牌周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目前村里年龄在80岁以下的人,还不在谱中。

  周文青说,周氏宗谱还有谱规,每隔70年修一次大谱,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晒宗谱。早在民国25年修过一次谱,那个时候他还小。本来,石牌周氏后代都住在这里,后来周氏笫84代孙周有陆从石牌村迁到舍岗,算是石牌周氏的一个分支,在舍岗繁衍了15代。像这样的分支共有16个,每个分支都有一套相同的石牌周氏宗谱。可是,现在能完整保存的,就剩下他这一套了。

  认定三国周瑜是先人

  “三国里的周瑜大家都知道的,那可是咱石牌周氏人。”60岁的周洪生说,以前,石牌周村每年都要请戏班到村里唱戏,台下的人花钱点戏。在点戏时,唯独三国周瑜下卢花荡这一场没人点,唱戏的也不在这里演,就是因为周瑜是石牌周氏,算是他们的先辈。即使现在,这里的周氏村民如果在外面听到有人议论周瑜的不是,也会恼火,有肚量小的,甚至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南京晨报 李灿伦)
周奇 发表于 2015-8-22 16: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日报】高淳《周氏宗谱》和周氏祠堂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周氏宗祠木刻
【南京日报】高淳周氏后裔筹集500多万 <wbr>重修祠堂发家谱
雕梁

传  承

  当村干部小心翼翼地打开刻着篆字的书箱时,记者看到了摆放整齐的50多卷线装《周氏宗谱》。

  这里是高淳县砖墙镇三和村,全村3000来人,95%左右都姓周。几乎每位村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的后人。周瑜曾在固城湖上操练水师,他的一个儿子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至今。证据之一是这部从南宋时就开始修撰、一直修到1930年的宗谱,另一个证据是村部对面的周氏宗祠,这座宗祠是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普查发现之一,最近正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申报成功,周氏宗祠就成为高淳县第一处“国保”文物。

  如果没有本地人指点,外人很难在一片新建楼房和高大的绿树丛中找到已经不是那么高大的周氏宗祠。“我小时候,祠堂是村子里最高大的建筑,村民每年都要在祠堂祭祀祖先。”义务看管周氏宗祠20来年的退休干部周典刚老人说。这位八旬老人说得没错,进入略显破旧的周氏宗祠后,我们发现,这座祠堂足有三层楼高,这在明代和清代,当然是农村中难得一见的高层建筑。

  “尽管高淳县的历史文化遗存很多,但我们一直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高淳中部和东部丘陵地带。当周典刚老人打电话给县文保所时,我还在想,位于固城湖边的砖墙镇,历史上多次发生水灾,还能有什么文物遗存呢?可是到了祠堂一看,我惊呆了!”长期从事县内文物调查和研究的高淳县文保所副研究员濮阳康京回忆前年初次察看这座祠堂的感受时说,祠堂基本保存完好,宽度与现在农村三间房相仿,祠堂内的十来根柱子是楠木的,很名贵。更名贵的是祠堂的横梁,叫文梓木,不仅不易腐烂,还有弹性。“当爬到高处仔细观察横梁上的雕刻时,我如痴如醉,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美、精湛的木雕!后来我陪省内著名古建筑专家戚德耀和叶菊华来看过,他们两位说,一根横梁横挑三间屋顶,这样的结构省内古建筑中找不到第二家,说明建祠堂的古人能够非常巧妙地利用建筑力学原理。”

  周典刚老人感到自豪的不是由他向文保所提供了宗祠和宗谱的信息,而是一代代村民冒着危险自发地保存这些文化遗存的精神。他说,“破四旧”时,红卫兵要砸烂这座宗祠,年长的村民坚决不同意,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怎么能毁掉!双方出现了紧张的对峙。幸好当年担任砖墙公社革委会主任的蒋国屏知道这座祠堂的价值,但他又不能与红卫兵硬干,只好想出一个办法:把祠堂给公社供销社当仓库。祠堂成为集体财产后,红卫兵就不能毁坏了,这样才幸运地保存下来。

  前些年,有文物贩子向村民打听能不能购买祠堂里的木雕,出价很高,但村民坚决拒绝了。后来,有一户村民家门口的石狮子被盗了,村民怕祠堂里的木雕、石雕遭遇同样命运,从此开始自发地看护祠堂。

  《周氏宗谱》得以保存下来,同样不容易。目前保存在村部的宗谱很完整,一卷不少,这是今年3月由已故村民周贻玉的后人捐赠的。当年,为了躲过“破四旧”,这位朴实的农民把这部祖宗留下来的宗谱,藏到木制翻水车储水箱里,只有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祭祖的日子,才敢偷偷拿出来晒一下。

  “正因为有了这部完整的宗谱,我们现在才可以清楚了解周氏宗祠的来龙去脉。”濮阳康京说,宗谱上记载得很清楚,周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有三进;清太平天国军路过砖墙时一把火烧了祠堂,现存的周氏宗祠是清咸丰年间族人鸠资重建的,原有两进,即门房和享堂,门房在1939年被侵华日军烧毁,主建筑享堂幸存。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两块十分精美的石雕和一座古井。单就宗谱上记载的民俗和修谱准则,价值就很高,对研究中国宗谱文化和地方民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左年生  朱新法)。 004lEpE1gy6O8Dwcegjeb&amp;690.jpg
周洪生向记者展示其保存的周氏宗谱

004lEpE1gy6O8DwfVWrb3&amp;690.jpg
高淳周氏祠堂——一根横梁横挑三间屋顶,这样的结构省内古建筑中找不到第二家,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08:09 , Processed in 0.0249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