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煌年谱及后裔情况及该支族部分族人情况

[复制链接]
丰都周晓 发表于 2012-3-18 2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江西泰和爵誉里的文献资料考证,周煌的先世,与唐朝时江西太和爵誉里周矩有关联。
周煌年谱
胡昌健(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 藏品部主任)
周煌(17141785年),字景垣,号绪楚,又号海珊(一作海山),涪陵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乾隆二十年为册封副使,出使琉球国。后历江西、浙江学政,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傅。主要著作有《琉球国志略》,该书“务求徵信,无事铺张”,为研究琉球国史之要籍。又有诗文集数种。父珙,康熙五十年举人,官湖北通城县知县。子兴岱,字冠山,号东屏,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
周煌著有《琉球国志略》、《应制集》、《海东集》、《豫章集》、《湖海集》、《蜀道吟》、《海山存稿》(杭州图书馆有原板刻本)、《乾隆辛酉山东乡试录》等。选订《诗林韶濩选》、《庠音集选》。除《琉球国志略》外,余皆不存(周晓的说明:应是许多遗著均存于故宫博物院)。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 一岁  是年冬,生于涪州。幼承庭训,聪颖好学。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  十三岁  学举子业,人惊为异才。
▲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 十四岁  随父往通城,学益进。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 二十三岁 成举人。是年,清廷命举贤良方正。
▲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 二十四岁
二甲第四十六名进士,于敏中榜。选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 二十五岁   散馆。
▲乾隆四年己未(1739年) 二十六岁 授编修,充《八旗通谱》馆纂修官。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 二十七岁
是年,清廷重修《大清律例》成,修《大清一统志》成。
▲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 二十八岁  七月,以编修充山东乡试副考官。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 二十九岁
以编修充会试同考官。是年,诏命拔贡生十二年举行一次。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 三十二岁
是年,诏命严禁四川“嘓匪”(指白莲教徒)。是年,大学士鄂尔泰卒。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 三十四岁  四月十九,以编修充云南乡试正考官。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 三十五岁  是年,父卒,丁忧。在涪陵。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 三十六岁   在涪陵。是年,方苞卒。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 三十七岁
在涪陵。是年,高宗巡幸河南。是年,缅甸初称臣奉贡。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 三十八岁
是年,高宗南巡。是年八月,裘日修迁兵部右侍郎。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 三十九岁
是年九月,钱维城任殿试读卷官。是年,厉鹗卒。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 四十一岁
“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琉球国中山王世子臣尚穆谨上表(请封)。”(《琉球国志略·封贡》)“乾隆十九年,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穆,遣其陪臣毛元翼、蔡宏谟等赍表,恭请袭封。”(《琉球国志略·山川·针路附》)是年,苏禄国遣使贡献,并请附入版图,高宗允之。是年,吴敬梓卒。钱大昕登进士。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 四十二岁
充国史馆纂修官。“(四月)戊辰,琉球国世子尚穆遣使入贡请封,允之。”“(四月)庚辰,命翰林院侍讲全魁、编修周煌往琉球册封。”(《清史稿·高宗纪》)“命偕侍讲全魁册封琉球国王尚穆。”(《清史稿·周煌传》)。“二十年五月初七日,遣翰林院侍讲全魁、编修周煌,充正副使往封。”(《琉球国志略·封贡》)“二十年五月初七日,大学士会同翰林院掌院等拣选,带领引见,奉旨,侍讲全魁充正使,编修周煌充副使,钦此。礼部条例封例上闻,蒙恩赐正一品麟蟒服。”(《琉球国志略·山川·针路附》)迁右中允。
“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有隶理藩院者,有隶主客司者,其隶理藩院者,蒙古五十一旗,喀尔喀八十二旗,以及西藏、青海、西藏所属之廓尔喀是也。隶主客司者曰朝鲜、曰越南即安南、曰南掌、曰缅甸、曰苏禄、曰暹罗、曰荷兰、曰琉球、曰西洋诸国。……自朝鲜以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朝鲜、越南、琉球,皆有册封之礼。……琉球以内阁中书礼部司官六科给事中或翰林院官往。”“国朝册封琉球六次,顺治十一年使张学礼、王垓;康熙元年王垓又以颁诏往;康熙二十一年使林麟焻、汪楫;康熙五十七年使海宝、徐葆光;乾隆十九年使全魁、周煌;嘉庆四年使赵文楷、李鼎元;嘉庆十二年使费锡章、齐鲲。”(《定盦文集补编四·主客司述略》)是年,全祖望卒。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 四十三岁
高宗颁《乾隆二十一年封王尚穆诏》。“臣等于二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恭请圣训,次日赴礼部祇领节诏敕喻祭文,新铸清篆鸵纽印、银币等物。初九日,驰传出都门,以四月二十四日抵闽。……择六月初二日,恭捧诏敕,奉安官舱正中,由南台江登舟。初五日,至太平港。初六日,祭江取水。申刻,到怡山院,喻祭海神,天后宫行香。初七日,至金牌门上道。初九日,巳刻,到五虎门。未时,祭海。初十日,早潮出五虎门。……十三日,见姑米山。……十九日,寅刻,雷雨风暴。……二十二日,东北大风,接封大夫郑秉和请易小舟登岸暂避。臣等惧其惊众,不许,是夜风转暴。二十三日,暴甚,船身播荡,呕伏者相枕。郑秉和再请发岸,臣等喻以诏敕在舟,岂容暂离,若奉以行,众将何恃,不如勿动以安人心。……二十四日,风愈暴,椗索屡下屡断,众议以地多礁石,欲起帆随风漂流,臣等以利害婉示之。问筊于神,神许以专泊此地,可保终吉。因谓之曰,风势如此,不致逼山者,帆未起也,脱一起帆,瞬息虀粉矣。且柴蔬水米俱尽,开将何往?乃止。是夜四鼓,椗索十余,一时皆断,柁走,龙骨触礁而拆,底穿入水,时既昏黑,兼大雷雨,帆叶厨棚,吹没殆尽,倏见神火飞向桅末,焚招风旗而坠,又海面一灯浮来,若烟雾笼罩状,于是众皆呼曰,天妃遣救至矣!须臾,船身直趋向岸,一礁石透入船腹,不动亦不沉,因令解放杉板(自注:本舟小船),下水,臣等乃获捧诏敕节印,陆续登岸,同舟二百余人,举庆更生。……是日起,岛人日送蔬米公馆中,供应弥谨。二十九日,王世子遣耳目官等来候。七月初四、初五日,王世子连拨国中海舶迎载。初七日,臣等谨捧诏敕节印赐物,奉安船上,仍迎请天后神像登舟,遂乘西南风开驾,夜过马齿山。初八日,至那霸港(自注:自遭风登岸易海舶至那霸,计二十三日)。”(《琉球国志略·山川·针路附》)
《乾隆二十一年喻祭海神文》:“维乾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六月丁酉,越六日壬寅,皇帝遣册封琉球国正使翰林院侍讲全魁、副使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周煌,致祭于海神曰:“惟神,显异风涛,效灵瀛海,扶危脱险,每著神功,捍患御灾,允符祀典,兹因册封殊域,取道重溟,爰命使臣,洁将禋祀,尚其默佑津途,安流利涉,克将成命,惟神之休。谨告。”(《琉球国志略·卷首》)
“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臣魁臣煌至(琉球)国,先行喻祭故国王尚敬。以八月二十一日宣读诏敕,册封尚穆为琉球国中山王。”(《琉球国志略·封贡》)
“七月二十七日,行喻祭礼。”(《琉球国志略·典礼》)《乾隆二十一年喻祭故王尚敬文》:“维乾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七月丁卯朔,越二十有七日癸巳,皇帝遣翰林院侍讲全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周煌,喻祭故琉球国中山王尚敬之灵曰:(略)”
“八月二十一日,行册封礼。”(《琉球国志略·典礼》)
在琉球国,为“天使新馆”撰联:“圣化浃扶桑,万里而遥瞻日近;皇华临辨岳,九州之外仰天高。”(《琉球国志略·天使新馆》)
“十月中旬,琉球国更造新船,配用原船桅柁报竣。臣等即于本月二十六日,恭奉节印登舟。中山王尚穆,先诣迎恩亭候送,跪请圣安。十一月初一日,冬至,初七日,东风微起,封舟同谢恩进贡两舟乘潮出港,遇飓。……至二十日,中山王遣陪臣敦请进馆,须候春信,始可开洋。”(《琉球国志略·山川·针路附》)
“暖云如絮雨如尘,不见长安却见春。十二月中都作客,八千里外未归人。蛮花匝地红于锦,海浪兼天白似银。谁说道衡离思苦,江南山色尚堪亲。”(周煌在琉球的诗《人日即事》)
有诗《予告归里纪恩述怀兼别同人得诗四首》,有云“万里乘槎惭博望”,自注云:“丙子奉使琉球,仰荷天庥,航海无恙。”(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艺文志》)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 四十四岁
“(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二号船到,臣等饬将原船修补,择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登舟。……(二月)十三日,巳刻,进五虎门。”(《琉球国志略·山川·针路附》)
二十二年正月,臣魁臣煌自琉球还,代请官生入国子监读书,并陈天威远播,神应弥昭,请加天后封号,别颁喻祭文二道。事下礼部,部议俱准行,王遣王舅法司官马宣哲、紫金大夫郑秉哲,入贡,奉表恭谢天恩,贡金鹤盔甲马鞍等物,宴赉有差。(《琉球国志略·封贡》)
《乾隆二十二年喻祭海神文》:“惟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二月癸亥朔,越十三日乙亥,皇帝遣册封琉球国正使翰林院侍讲全魁、副使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周煌,致祭于海神曰:惟神,诞诏灵贶,阴翊昌图,引使节以遄征,越洪波而利济,殊邦往复,成事无愆,克畅国威,实惟神佑,聿申昭报,重荐苾芬,神其鉴歆,永有光烈。谨告。”(《琉球国志略·卷首》)
“翰林院侍讲臣全魁、臣周煌谨奏为天威远播,……简使海外,……伏查天妃于康熙十九年收复台湾,神灵显应。……仰恳皇上天恩,敕部议加封号,更请于册封之年,别颁喻祭文二道,与海神并举,抑或于喻祭海神文内,明著天妃之号,庶崇报益隆,名实允称,为此缮折恭奏,伏候圣裁,臣等无任激切屏营之至。”(《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请加封号喻祭疏》。《琉球国志略·祠庙》)
全魁、周煌,代中山国王尚穆上疏,恳请派中山国陪臣子弟赴京入国子监读书,有《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代请官生入学读书疏》。(《琉球国志略》)
“内阁谨奏为请旨事。据礼部来文内称,本部议覆翰林院侍讲全魁、周煌题请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以酬神贶,其加封字样,交内阁撰拟等因,移咨前来。臣等谨拟加封字样,进呈御览,伏候钦定。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十八日。奉旨,用诚感咸孚。钦此。”(《琉球国志略·祠庙》)
“二十二年,使还,奏上《琉球国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以从兵在琉球失约束,下吏议,当夺官,上以煌远使,且在姑米山遇风险,命宽之,仍留任。”(《清史稿·周煌传》)。(武英殿聚珍板《琉球国志略》,乾隆间刊行,道光间有重刊本。--健按)
“翰林院侍讲臣周煌谨奏为恭进《琉球志略》,仰求圣鉴事。窃臣西蜀单寒,毫无学识,由进士蒙恩拔置史馆,造就多年,幸窥中祕之书,粗习编摩之役。伏念臣自奉使之初,亲承圣训,以前此使臣,类有记录,意存润饰,传闻异辞,兹当就耳目所及,加以订正,务求徵信,无事铺张。臣衔命战兢,每怀靡及,遵即于往返途次及使馆余闲,随时采辑,略具草稿,续自回京数月以来,分门比类,以次告竣。臣愚,窃谓前疑尽释,识神护之非诬,近事有徵,较陈编而略备,谨斋心薰沐,恭录成书,上呈睿览。外具该国地图二幅,并录臣衔恩纪事韵语二册,随书恭进,统祈皇上垂慈训示,臣不胜惶悚屏营之至。谨奏。”奏上,“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奉旨留览。钦此。”(《琉球国志略·奏折》)
是年,“(十月)癸亥,琉球入贡。”(《清史稿·高宗纪》)是年,高宗南巡至杭州,四月回京。是年,郎世宁七十岁,在京师受厚赏。
重庆市涪陵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藏有“登舟图跋”一卷。“登舟图”为描绘全魁、周煌等出使琉球时海上遇险、海上景物、册封场面、周煌面貌等之画卷,原图不存,作者亦不详,今仅存皇十五子、陈兆伦、裘日修、钱陈群、钱维城五人为该图所作跋(参见袁明媛《周煌册封琉球登舟图原卷跋》,载《重庆历史与文化》,20011期)。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年) 四十五岁
“二十三年,大考二等,开复。寻迁左庶子,命上书房行走。”(《清史稿·周煌传》)充《文献通考》馆纂修官。是年,惠栋卒。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 四十六岁
复任侍讲学士。漱润堂梓成《琉球国志略》十六卷首一卷(国家图书馆藏有善本,四册)。是年,郎世宁绘平定伊犁及准葛尔战功图。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 四十七岁
“二十五年(五月),充福建乡试正考官,疏言闽闱旧设十二房,后易经卷少,议裁一房,今查诗经卷及四□同考四员,未能分校裕如,请增一员,以复旧额十二房之数。部议从之。”(《国史本传·周煌》)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 四十八岁
六月十三,由翰林院侍讲学士进内阁学士。九月,以内阁学士差江西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 四十九岁
江西学政。是年,高宗南巡。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 五十岁
江西学政。是年,梁诗正卒。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 五十一岁
江西学政。是年,诏令重修《大清一统志》。是年,曹雪芹卒。是年,张问陶生。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 五十二岁
江西学政。漱润堂重印《琉球国志略》十六卷。(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琉球国志略》乾隆三十年印本--健按)是年,全魁任安徽学政。是年,高宗南巡。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 五十三岁
二月十一,任满回京,擢刑部右侍郎。四月己未,充殿试读卷官。是年,郎世宁卒。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年) 五十四岁
五月丙寅,改兵部右侍郎。是年,清廷开馆修“续通志”、“通典”。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 五十五岁
三月壬寅,改兵部左侍郎。六月十二,以兵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学政。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 五十六岁
提督浙江学政。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 五十七岁
提督浙江学政。是年,子兴岱成举人。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   五十八岁
提督浙江学政。是年,子兴岱为二甲第六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是年,高宗东巡。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 五十九岁
四月十九,以兵部左侍郎任殿试读卷官。九月十五,以兵部左侍郎知武举(武会试)。是年,子兴岱散馆。是年清廷开馆纂修《四库全书》。是年,钱维城卒。钱大昕授侍讲学士。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 六十岁
“三十八年五月,命(周煌)如四川按璧山民讼武生勒派;十月,复命如四川按蓬溪诸生讼县吏勒派:俱鞫虚,罪如律。”(《清史稿·周煌传》)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 六十一岁
由四川返京师。是年,子兴岱授编修。是年,白莲教首领王伦败死。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 六十二岁
九月十三,以兵部左侍郎知武举。是年,包世臣、梁章钜生。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 六十三岁
是年,高宗东巡。大金川首领降于朝廷,大金川军事事结。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 六十四岁
“(十月)命侍郎周煌、阿扬阿赴四川查审大足县知县赵宪高被控案(大足县民黄玉芳控告知县赵宪高侵蚀案__健按)。”(《清史稿·高宗纪》)是年,子兴岱以编修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是年,戴震卒。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 六十五岁
由四川返京师。九月初五,以兵部左侍郎知武举。是年,段玉裁任四川巫山县知县。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 六十六岁
“四十四年二月,充四库全书馆总阅。”(《国史本传·周煌》)“四十四年,擢工部尚书。”(《清史稿·周煌传》) “(十二月)己巳,命程景伊为文渊阁大学士,调嵇璜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周煌为工部尚书。”(《清史稿·高宗纪》)是年,段玉裁在巫山县撰成《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是年十二月,于敏中卒。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 六十七岁
“四十五年三月,充会试副考官,以中式前列试卷语意粗杂,磨勘,大臣奏请应议,部议罚俸。”(《国史本传·周煌》)“九月,以嵇璜为文渊阁大学士,蔡新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周煌为兵部尚书,以周元理为工部尚书。”(《清史稿·高宗纪》)是年,高宗南巡。班禅额尔德尼入觐。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 六十八岁
“四十六年八月,赴热河行在,带领武职引见。时川省查办嘓匪,喻曰:文绶办理嘓匪一案,平日不能督率文武属员缉捕,以致窜入楚黔邻境,已屡经降旨严饬,并降为三品顶戴,从宽留任,令其督缉。兹据周煌奏:‘川省嘓匪近年每邑俱多至百十余人,常用骚扰,并有‘朋头’名号,带顶坐轿乘马,白昼抢夺,如入无人之境。通省官吏罔闻,兵民不问,甚至州县吏役身充嘓匪,如大竹衙役之子号称‘一只虎’等语,可见嘓匪肆行不法,已非一日。文绶身为总督,乃竟漫不经心,以致养痈贻患,甚至白昼抢夺,拒捕伤差,公然无忌,若不急早严办,将来党羽日起,安知不酿成苏四十三之事。此事务须痛加惩创,尽绝根株,以戢凶暴,而靖地方。’并喻新任四川总督福康安防护煌原籍村庄。”(《国史本传·周煌》)
“四十六年,上幸热河,煌诣行在入对。四川方多盗,号为啯噜子。总督文绶疏报,遣将吏捕治。上以谘煌,煌对:‘啯噜子所在多有,县辄百十人,其渠号‘朋头’。白日劫掠,将吏置不问。甚且州县胥役亦为之,大竹县役子为盗渠,号‘一只虎’。上为罢文绶,调福康安督四川,命防护煌所居村。”(《清史稿·周煌传》)
“尚书周煌复陈盗为民害,将吏置不问,甚或州县吏胥身为盗扰民,上以文绶因循贻患,夺官,往伊犁效力。”(《清史稿·文绶传》)因云南、四川缉匪不力,降旨严究,煌降三品,从宽留任。十月,奉旨参与《明臣奏议》编纂(健按:《明臣奏议》,载《四库全书·史部·诏命奏议类》)。
《平定两金川方略·辛丑》卷六十六:“上谕军机大臣曰:蜀中产米素多,常时南饭搬运外省,原所不禁,昨岁周煌面奏请留川米以备军米。”
是年,官方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呈。是年,四川大捕“嘓匪”。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 六十九岁
“四十七年,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未逾年,以煌不胜总师傅,罢之。”(《清史稿·周煌传》)是年,子兴岱因办理《四库全书》,议叙迁升。
“十月,以办理《明臣奏议》草率,交部议处,寻免之。十一月,喻曰:周煌不胜总师傅之任,着回原衙门办事。十二月,命紫禁城内骑马。”(《国史本传·周煌》)
有诗《予告归里纪恩述怀兼别同人得诗四首》,有云“卅年稽古愧桓荣”,自注云:“戊寅入直书房,迄今已逾两纪。”(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艺文志》)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 七十岁
御赐“中枢耆望”匾额。有诗《予告归里纪恩述怀兼别同人得诗四首》,有云“悬弧才感被恩光”,自注云:“癸卯冬,余年七十,恩赉便蕃并赐‘中枢耆望’匾额。”(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艺文志》)是年,作《盛京祇谒祖陵礼成恭颂》。是年,子兴岱充山东乡试副考官。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 七十一岁
“四十九年(三月),调左都御史。”(《清史稿·周煌传》)是岁,“朝鲜、琉球、暹罗、安南来贡。”(《清史稿·高宗纪》)是年,高宗南巡。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 七十二岁
正月初七,乞休。“五十年,以病乞休,诏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致仕。(四月)寻卒,进太子太傅,赐祭葬,谥文恭。”(《清史稿·周煌传》)崇祀乡贤祠。“(正月)丁巳,左都御史周煌致仕,以纪昀为左都御史。”(《清史稿·高宗纪》)
“(周煌卒),喻曰:左都御史周煌由翰林洊擢正卿,在上书房行走。有年老成,端谨奉职克勤。今春遘疾,陈情解任。曾晋秩太子少傅,派散秩大臣带领侍卫十员往奠。所有任内降革处分俱予开复。应得恤典,该部察例具奏。寻赐祭葬如例。谥文恭。”(《国史本传·周煌》)《嘉庆重修一统志》:“周煌墓,在涪州七贤沟。”今明家双石村。
是年,林则徐生。
《国朝喻谥周煌碑文》:“朕维经帷著望,夙标武库之才。台宿依光,特重夏官之掌。忆耆年之入直,雅誉常垂。稽令典以饰,终褒纶载锡,尔晋赠太子太傅。原任左都御史加兵部尚书周煌,持躬祗慎,绩学淹通。初翘秀于词垣,爰升华于坊秩。虎符龙节,曾传诏令于中山。玉册金章,俾煦恩光于薄海。勤劳既著,简拔宜加。贰秋卿而克奏平反,襄枢务而爰资铃辖。采风南土,抡才则冰鉴重持。讞事西川,衔命而星轺再莅。统百工而率属,总九伐以宣猷。南宫列桃李之英,北阙领风霜之职。每值晨趋丹禁,许控青丝。属当庆集兰陔,宠颁綵服。迨赐闲以摄疾,复谒觐而承恩。甫定归期,忽闻遗疏。赠恤而崇阶特晋,奠醊而令谥攸昭。文敷经籍之华,恭著威仪之抑。於戏!缅中枢之耆望,宠额曾题。睠遗老之音徽,丰碑是勒。丕光幽壤,庶永令名。”(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艺文》)
《国朝喻祭周煌文》:“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五月己酉,朔越八日丁巳,皇帝遣礼部右侍郎德明喻祭于晋赠太子太傅原任左都御史加兵部尚书周煌之灵曰:中枢著绩,表清望于垂绅。内署宣勤,缅成劳于曳履。惟奉职无愆夙夜,斯饰终宜备哀荣。纶綍宣恩,几筵賁泽。尔周煌禔躬恪谨,植品端方。早擢词科,预瀛洲之荣选。洊膺文柄,历槐署之清班。属海国之疏封,命持龙节。遴词臣以奉诏,往涉鲸波。鉴其忠信之诚,嘉乃猷为之懋。爰升华于讲幄,更课读夫胄筵。星使频临,递衡文于江浙。月卿洊陟,兼奏绩夫兵刑。轺车协秋讞之平,戎府畀夏官之长。每值开韶锡宴,侍丹陛以联赓。属当听钥趋朝,许紫闉之缓鞚。台有恒春之柏,领清职于风霜。庭开介寿之觞,赏殊荣于冠服。方冀长承乎渥眷,岂期忽遘夫沉疴。甫引疾以陈情,特宣纶而予告。谓摄调之可愈,何徂谢之遽闻。良用轸怀,宜加赐酹阶更。隆夫晋赠,类胥涤乎因公。恤典从优,彝章备举。於戏!忆自城闉接觐,弹指而晦朔俄经。怅兹台宿韬辉,转瞬而音尘顿杳。爰摅恻忆,式享苾芬。”(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艺文》)
卒前,作《予告归里纪恩述怀兼别同人得诗四首》:
其一:“早岁功名际圣朝,抽簪华发已萧萧。多惭素食孤恩久,敢恋青山入梦遥。罢职独闲中禁马(自注:前岁蒙赐禁城骑马,昨以足疾乞假未能入直),缀班虚珥侍臣貂。封章一再陈螭陛,耆宴亲留异数邀(自注:两次乞林恩喻千叟宴,后具奏)。”
其二:“悬弧才感被恩光(自注:癸卯冬余年七十,恩赉便蕃,并赐“中枢耆望”匾额),弹指流年七十强。岂意初衣临祖道,更教昼锦赋还乡。□云湛露颁私第(自注:新春举千叟宴,未得躬与,蒙恩一体赏赉),旧秩新衔拜宠章(自注:得告后蒙恩以兵部尚书致仕,并加太子少傅衔)。最是天颜容再觐,翠华行处赐荷囊(自注:先是,命儿子兴岱赍摺谢恩,上赐煌口食,并传喻于耕耤回銮时谒觐。是日,跪迎道左,上亲解佩包以赐,仰蒙温喻,感极涕零)。”
其三:“忆从橐笔入承明,箕斗空名负此生。万里乘槎惭博望(自注:丙子奉使琉球,仰荷天庥,航海无恙),卅年稽古愧桓荣(自注:戊寅入直书房,迄今已逾两纪)。西川曾喻三章法(自注:奉命三次入蜀,中间得奏请省墓异数也),南省频司九伐兵(自注:余以兵部侍郎擢工部尚书,未久,仍调兵部)。毕竟涓埃无报称,觚稜回首只葵倾。”
其四:“衣香同惹御炉烟,南浦离情犹黯然。真率最难忘旧侣(自注:戊戌同举真率会者七人,今惟锡山、章浦两相国在,韩墨庄总宪先赋归田,不无落落晨星之感),师资终自忝前贤(自注:余屡司文坊,门人多在京同宦)。鸥边春雨临江驿,乌尾秋风上峡船。莫道天涯从此别,年年倚仗望魁躔。”(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艺文》)
胡昌健,男,19501月生,湖北枝江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研究员,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文物鉴定组成员,重庆市文博系列、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重庆渝中区政协委员,十二届特邀代表。
主要从事地方文化史及书画、碑刻、民俗、宗教研究。撰有论文《论中国龙神虎神的起源》、《胡靖海靖考》、《尹饽在涪年谱补注》、《晁公武、晁公遡在巴蜀行年事略》、《黄庭坚谪巴蜀年谱诗文尺牍文物综考》、《彭大雅新考》、《<皇宋中兴圣德颂>夔门、浯溪两摩崖考辨》、《廪君、板槽同源考》、《川江水文石刻与巴渝修禊习俗》、《涪陵白鹤粱“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考》、《刘喜海年谱》、《段玉裁在黔川渝期间的音韵训诂学研究》、《“汉归义賨邑侯”印考》、《歌乐山为仡佬山考》、《穆护歌考》、《巴渝地区佛教发展述略》等50余万字,辑入《恭州集》中。
周煌后裔情况
周良弼-周必胜-周昇-周昱-周钦-周文汉-周大江-周逹-周茹荼-周儼-周珙-周煌-周兴岱—周廷授—周守正—周继康—周邵敟—周鹤龄、周启元—周翔(7546347291315450300,都是深圳市周翔的QQ电话:13602579316),周翔是良弼公第十九世裔孙。
五律 谒周煌墓(新声韵)
杂草萦荒墓,残坊映日晖。松林藏地脉,田水绕门楣。
寞落几行字,斑驳一道碑。辉煌谁记取,唯见野凫飞。
涪陵周义的世系
明朝开国刑部尚书周祯。先世元朝万户侯,生2子:长子周特修,次子周是修。周特修官拜南京刑部主事,周是修翰林学士,建文帝时官拜礼部侍郎。周特修公生3子:良璧、良玉、良弼。周特修英年早逝。其三子,均依居叔是修。永乐皇帝窃位发动政变,历史上称为靖难。周是修全节自杀。三个侄子怕灭族。从江西逃到湖北,再逃到重庆涪陵。(公元1403年)隐姓为伏:伏大郎、伏二郎、伏三郎。永乐死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得以雪冤,还姓为周。   
入川始祖周良弼
二世祖周必胜。周良弼长子。从登科举,官拜刑部主事
三世祖周升,必胜公第三子,举人,知县
四世祖周伯昱。周升第四子,避举未就,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政治原因。
五世祖周钦,周伯昱第5子。开封。柳州。等地知府。
六世祖周文汉。具体官职不详。周钦长子周文德明朝万历进士。我祖排老三。
七世祖周大江,周文汉 次子。武昌府通判,明万历中追封虬侯。
八世祖周达:周达,大江公第三子。以功臣子录用,官南京四营副将。在天启多有战功,天启皇帝多誉之。
九世祖周茹荼,达公长子周建芳明朝骠骑将军。周茹荼,周达第三子。周茹荼官拜吏部侍郎。湖南总兵官。13岁通经史。战功显赫。收复数十个县。保人生命无数,明朝末年天下动乱,张献忠作乱四川,给张献忠多有交锋,后来又跟随王春石师,清军入关,大势以去,周茹荼辞官隐居,道服加衣。不问世事。一心深研。洛学(儒道佛)在涪学派很有影响。后来在康熙皇帝的时候,吴三桂反,四川总兵谭宏响应,吴三桂就很容易占领四川,及多个省份,还设立科举,网络人才,吴三桂知周茹荼之才。派人来游说。被我祖骂回去了,。茹荼次子周儒怕得罪吴三桂致祸于家,打算去说好话陪罪,结果在阆中被扣押。长子周俨使奇计把弟周儒救回来了,茹荼公长叹,我家清白不污也。谭宏怀恨,晚上带了100多士兵,来灭我全家,结果,谭宏被周茹荼长子周俨。一矛刺死。杀散,不久又反扑,乡邻杀败反贼。次子周儒头受伤3日而死,周茹荼夫人吴氏。见爱子死了,伤心而死。
十世祖周儒,号鲁直,秀才,生二子(王旁,加番。项)。
十世祖周俨。公元1649——1705年。生在国家大乱年代,战争不断。又处官宦之家。在父亲周茹公严厉教导下。成为德才兼备少有的人才。知道他的人无不钦佩他的人格和才华。周俨,号(墨潭)(四川音通“灭谭”)也许就是这样的来历,我想就是因为这样的深仇大恨,才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康熙庚午举人,巴东县令,史称多治行。茹荼教育子女多义方,拒入经史。
孝敬老人。也许那个动乱年代,经过太多的灾难,家人感情特别深厚,父母亲有病,自己给兄弟周儒,向神祈祷,减自己的寿命来换取父母的健康。谭宏之乱,生命之危。兄弟2人死战不遗父母。父亲有病,以尝起粪便,来查病因。父亲死后,7天不思饭食。头发都白了。当时兄弟2人孝闻天下。
武术高强。谭宏(四川总兵)之乱,100多人晚上来偷袭。一矛刺死魁首。
仁爱慈惠。周儒死后,抚养2个侄子,并中举。长大后分其家产另立门户。30年入一日,常告戒家人,要对侄子如亲生,以免让弟媳伤心。对朋友有信,有朋友竞以妻子相托,亲戚故旧有丧事,虽千里必往,借钱给别人,看见有人困难,还不出来,就把借条烧掉,
为官清廉。在巴东任县令,历史称多治行。文采深厚,从家训十则,后裔四戒,可以感觉得到善方书,对阴阳风水之理。很有研究,当时康熙皇帝都招他去看风水,现在家乡涪陵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知道风水先生周墨潭一些故事。成为饭前茶后的一些闲谈。
教子有方。四子(珣、琬、珙、璇)全中科举。11个孙子,10个中举入士。10个孙子中2个进士。周煌,就是其中的一个,字景垣,号海山,清重庆府涪州(重庆市涪陵区)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宫中允侍讲二十年。奉修琉球国志。乾隆四年(1739年)任八旗通谱馆纂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充国史馆纂修。任翰林院编修19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奉诏以中王副使出使琉球,3年后归国,升侍讲学士。乾隆四十年,任《四库全书》总阅,后历任工部、兵部尚书,皇太子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能文工诗善书,笔法遒劲,著作甚多,著有《琉球国志略》、《应制集》、《海东集》、《豫章集》、《湖海集》、《蜀道吟》、《海山存稿》、《乾隆辛酉山东乡试录》等。选订《诗林韶濩选》、《庠音集选》。除《琉球国志略》(存于重庆图书馆)、《海山存稿》(存于杭州图书馆)外,余皆不存。
《清史稿》中有其传。作品收录于《益州书画录》中。周煌和次子周兴岱都是清朝正一品,清史有传。白莲教就是他们父子两先后平定。
入川1世—周良弻 -公元1403年入川涪州1425年还姓为周,生二子(必荣 必胜)居[酒店乡 麻地坝 双桂湾
入川2世—周必胜 (举人 兵部尚书)生四子(震 茂)
入川3世—周升 (知县)生四子(伯张 伯闻 伯美 伯昱)
入川4世—周伯昱 生五子(监 钦)
入川5世—周钦 (举人 知府)生三子(文德 文汉 文壁)
入川6世—周文汉 生二子(大器 大江)
入川7世—周大江 (武昌府通判后封候)——明万历年间,生四子(潘 庠)
入川8世—周达( 南京四营副将)——明天启年间,生三子(建芳 延芳 茹荼)
入川9世—周茹荼 (湖南总兵 吏部侍郎)——明崇祯年间,后辞官隐居。对洛学研究很有建树,生二子(俨、儒)
入川10世—周儒,字鲁直 秀才,生二子(长子:王旁,加番。次子:项)
入川11世—周(王+番),字焕若,生三子:钰、锡、钩)。
入川12世—周锡,字正和,生二子(水+育。水+员)。
入川13世—周兴(水+员)。字义甫,生5子,(楷,木+广。树。木+时。林)。
入川14世—周廷楷 字汉亭,生于1781.07 .16—子(世朝 世玖)出生于,龙桥大屋基。
入川15世—周世玖 生于1810. 12. 27-子(继臣  继洪)出生于,牛咖石。
入川16世—周继洪 生于1849 .04. 28—子(光财、金安、光泰、光国)。
入川17世—周光国 字玉田 生于1890.02.05—子(武清、武林、武焕、武虞)
入川18世—周武林,字海棠 生于1922.01 .30—子(治成 治华 治明 治权),移居涪陵区惠民乡团结村。
入川19世—周治成,生于1952 3 21—子(义、杨)
入川20世—周义,字雍和,生于1980.07.17。(QQ号:173530173,电话:13193285174
 楼主| 丰都周晓 发表于 2012-3-18 21: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涪州周氏家训

周俨(周煌的祖父)

周煌之所以成为贤才,给先辈人文教化是分不开的。我之所以上传在网上,是推广文明,以光先祖之德,以尽微薄之孝。周氏衰微,很多宗族子孙贫穷愚昧。不修礼仪。让先人地下蒙羞,九泉含痛。宗庙祠堂毁无,无人领头修建,坟陵被盗挖无人修复。棺材露于荒郊野外。不得重新入土为安。清明之节无人领头,开宗族大会,读龙门家族历史,几千年。感叹像今天这样的局面未曾有过。真让人伤心不以。在处境不贫贱的宗族子第中,也有不少宗族子第。不修先人之道德,借先人之名德,以沽名钓誉,不务其实。我深恶之。希见过此家训后,改过自新,,我自知我道德未积,才文孤陋。我身处贫贱之极。无以金资家族事事之一二,实之惭愧。家训教诲,贫贱的人,一言一事致善于人,阴德也,恻隐之心使我斗胆发表此文。
一曰孝
    天性之际,无容勉强,然习俗最易移人。凡子弟于解方名知象数之后,即当教之读曲礼,谨幼仪,习而安焉,则戾气自化,循是行之,不以成人而疏瞻依之爱,不以出外而忘明发之怀。亲在不言老,孺慕终身焉可也,如此以事亲,即以课子,是之谓身教。
二曰友
    同胞共乳,岂不连属,迨少长而相狎,及有家室而争财。风雨起,鼠雀生,而天性薄矣,是当以一让字药之。兄弟之间,有一能让之人,则争者自愧。孟子曰:不藏怒,不宿怨。则尤属兄弟间之良剂。
三曰谦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卦六爻皆吉,宇宙事业,慨从谦虚得来。禹拜昌言,周公吐握,圣人且谦,而况其下焉者乎。故谦于接物则礼让生,谦于学问则见闻广,谦于己则志气和,和于兄弟则友恭,和于亲族则姻睦,和于邻里则非议不生,和于童仆则贼盗不入。况家和生百福,惟谦者得之。
四曰忍
    智者不忍则机谋速发,勇者不忍则斗狠忘身,语言不忍则驷马难追,财物不忍则贪得丧义,世间多少祸患,皆从忙里生出,多少利益皆从审慎得来。忍之一字,以之修身则进德,以之处家则咸宜,以之待人则人服。语曰:量大则福大,谓其忍也。张公百忍,当以为法。
五曰勤
    化工之运,以鸟鸣春,为宇宙传出一段勤劳景状。凡人血气如风之鼓,如水之流,原活发不停。目动则明,耳动则聪,心思勤则智虑发,四体勤则精力生。勤于读书则功名就,勤于耕织则财产丰。勤于谋运则为富家翁,勤于居官则为廉能吏。少年勤则学日进,髦年勤则德益修。卫武公之勉学,鲁敬姜之勤劳,此物此志也。
六曰俭
    宇宙之物力其丰蔷常相待耳。此处其有余,彼处其不足。前为其赢,后则受其绌。故厚福之人,必持其平以待之,酌盈剂虚,不吝费亦不过费。于用物之中,存掷节之意,使不尽者常在天地,此俭所以能养福也,而骄奢皆分之弊,亦可以免。
七曰慎习业
     良弓之子为箕,良治之子为裘。其传习然也,凡人之家,以读书耕田为本,余皆末务。教人子弟者,令其诵读有成,小之拾青采芹,大之夺魁及第,则幸矣。即不成者,亦可以变化气质,粗知礼让,服田力穑,以待其子孙。有若不能耕者,则技艺中惟医学最上,且可以广储阴德。语曰:三代为医必贵。为其洞明医理,能生活人者许之矣,而庸医断不可为。
八曰严闺门
    成周以妇德开基,姜嫄太姒皆圣后也。虽曰妇道无成,而邑姜内助之功,竟等诸吕望召奭之俦。至若李唐之闺门一坏,终代皆丑。人家于子弟议婚时,即须选择。至其内外之闲,男女之伦。姻戚往来之尤当谨小慎为。中乎礼节,内则诸篇,宜熟讲也,愿加意求之。
九曰谨嬖妾
    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天地之大义也。无端宠妾纳婢,至老不耻,反丈其词曰:子出多门。不知嫡庶之事,实亏家法。昔齐桓五子争立,以致尸蠹出户,而不能获葬,岂不悲耶。今之兄弟成讼,庶母嫡子,露面公庭,子怨其父,父不能瞑目于地下者,可胜道哉。原其初只一点欲念未制,遂不顾及于身后之丑也。若夫嫡妻乏嗣者,固宜纳妾,第不可从少艾姿色起见,妄娶不类之妇。至其嫡庶之分,须要截然明白,则定情安斯为福兆。
十曰广阴德
     世之有权力势位,施惠及人者,显德也。若无权无势,能一言一事,生活人命,保全人节,救护人家声名,成全人家婚姻者,阴德也。事之来前,原属无因,我之为之,亦非有意,只此一念恻隐,不为则不忍,为之而尤不敢以告人,史称西伯阴行善是也。然须于未事之先,养一副生活人心肠,竖一番菩萨愿,力遇事则毅然为之,不惜己财,不惮烦若,不求报应,庶为于德有济。至若谤人闺门,淫人妇女,毁人节烈,唆人成讼,绝人宗嗣者,果报不小,尤宜深戒。
     以上十则,余从先祖遗戒,及古成宪,体堪得来,特举其纲领言之,犹对子孙一堂,以眼前景说心头话耳,其文法之工拙,初不计也,意义之精详,为之悉也。为之后者,因吾言而会通以尽其理,引伸以触其余,则余可免挂一满万之诮,至若吾言所及,皆身体而力行,忍以言欺吾族而欺吾子孙乎?并志之篇末以自箴。
一戒不读书
     古今文教聿兴,家运亦然。智者读书,则为真儒,为名臣;不读则流为机巧。愚者读书,则知礼义,远犯法;不读则终为强梁。盖别民为士,反邪归正者,此诗书也,读之可以定人品,亦可以化气质。
二戒习武士
     干戈甲胄,所以卫国,然文事武备,互相济也。若不通经史而妄谈戎马,长出满腔杀机,实为宗兆之祸。凡子弟有生而膂力强大,志气纠恒者,速以诗书约之,化其刚强之性,为贤智有用之才,斯称真武矣。语曰:一将成名万骨枯。封侯事业,可尽言哉。余祖与父,虽从戎行中建立功名,今述其行事,慈祥恺弟。大抵曹彬蔡遵之流,非曰白起王剪之匹也,且其时天实使之,原作非已,后有起者,武事何容轻谈。
三戒不择交
    无论奸邪匪类,转眼无情者,不可与近,即侠客之流,一诺许人,奋身不顾,更宜避之,惟恐不远慕豪侠而为亡命,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亲正士而免无过,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是宜勉之。
四戒听妄言
     无论僧道术士,动以死生之说,惑人心志,挚人银钱。故宜终身俟命,不为浮议所摇,即有道之世,或荒旱偶形,而乌合之螫语流言,多不可问,为人正者,宜力屏之。人之家世,守此一卷书,长享太平。莫轻议时事,为下不倍,便当服膺。
                           
  入涪周氏十世  墨潭谨识


寻找涪陵人的文化自信
——请读李世权先生作品《清明祭周煌》

清明祭周煌

丙戌清明,乍暖还寒,天降微雨,山披黛衣。前几天,还是晴空暖阳,风和日丽,大约是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吧,春雨说下就下,雨不大,路却滑。我默默地行进在微风细雨中,既没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淡远,也体验不到“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恬静。清明祭祖,虔诚而忙碌,城里乡下,满目皆然。人们都被那根渗透灵魂的祖脉牵引着,跋山涉水、扶老携幼来到宗祠或祖坟前,焚香化纸,三叩九拜,寄托哀思,抚慰先人,祈福求祥。一些公车公仆也欲抱琵琶半遮面地加入了私坟私祭的大合唱,说公务蹈虚,论感情却实。晓得清明祭祖,总比六亲不认、数典忘祖的人强。我却捧一颗心来,叩拜一位非亲非故的乡贤亡灵。
这儿是远离涪陵城80多公里的一处偏僻山乡,和喧嚣的城市相比,宁静得让人体察到心脏搏动的频率。在雄浑跌宕的大江峡谷之后,推拥耸起一片绵延百十平方公里的台地,古时称南坪,星罗棋布地排列着10余个乡镇,自古以来这儿都是涪陵的粮仓。而明家乡则处于南坪大地最高一级台坪上,比龙潭坝还高出一大截。放眼望去,田畴钩连,小丘起伏,碧树成荫,溪流蜿蜓。斑驳农舍,点缀其间,偶尔可闻鸡鸣犬吠,但葱绿的竹林和院坝周围的果树将它们的身影掩埋得很深很深。只有袅袅的炊烟,将乡村庸常日月牵扯得舒缓而悠长。飞驶而来的摩托车竟载有3人,车上的电子音乐把某位摇滚歌星声嘶力竭的狂吼撕成碎片在山野播撒……这儿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神圣与世俗和谐共生。我在行走中洞察人世的苍凉,在触摸中感悟历史的温热。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当地人称为翰林坟的墓前,凭吊那位和乾隆、嘉庆两代皇帝关系密切,并把一生精力和才华都贡献给了大清帝国的周煌亡灵。当地人把翰林坟也叫天子坟,其实翰林和天子不是一码事,只是这位翰林和天子有特殊的情份而已。这种讹传不能怪乡村人无知,而是时间的烟云把历史细节掩埋,有意无意间使其真像变异或模糊。周煌的巨大坟茔隐藏在距明家乡4公里左右的松竹密林之中,坟包周围被藤蔓和荆剌掩映,以一种森然拒绝靠近的恣态护卫着古墓。我走进密林,低枝拂额,山鸟上下,微风扑面,野花流芳。原来,偏远孤寂中,也有一个异常生动的世界。墓碑不知去向,坟台右侧垒石垮塌,露出一个盗墓洞穴,但坟墓的基本格局还算完整,封土后包砌的石条紧缝密錾,精雕细刻。墓前原有香炉、拜台、碑亭、八重台阶,现也损毁殆尽,只剩一道荒坡。离坟墓前40余米的一个石坝上,建有四柱三门的石牌坊一座尚存。牌坊宽7米,高9米,由乾隆皇帝谕记旌表建造,雕龙凿凤,气势非凡。正面刻有“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文恭周公墓”;背面刻有墓主的主要职务。牌坊刻有“九龙捧圣”、“二龙戏珠”、“双风朝阳”和帝字形篆文花窗。正面坊柱对联为:“望重储宫征学问;名留海国矢贤劳。”背面联语为:“玉堂曾记苏金带;戎府犹传范甲兵”。牌坊前面坎下一湾水田名为七贤沟,对面山上立有一对六方形9米高的华表(望柱),两表相距50米。表顶有石狮蹲于石鼓莲花座之上。雌雄相望。周煌墓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墓茔占地100余亩,包括两座小山和一个小山冲。石牌坊至坟墓原有七尺高的花蹬石围墙,后被拆毁将石料用于水利设施。据一个铲田坎的村民说,在文革后期,有革命群众提出,将石牌坊炸掉,彻底摧毁这个封建官吏象征性的建筑,但遭到李姓生产队长的坚决抵制,这个建筑精美的石牌坊才幸免毁损而保存至今。当年的李队长如今已近80岁,他家离周煌墓仅300米左右。我对他心存感激,即使在那种人妖颠倒、践踏文化的年代,仍然有他这种敢于抗争、保护文物设施的基层干部,否则,我心仪已久的周煌墓早已荡然无存了。
周煌墓足有8尺高,1丈5尺长,坟头为椭圆形,当年的庄严典雅气象已被野草藤萝遮蔽,四季常青的松树密匝匝疯长着,岁月在荒芜中悄悄地流走了200百多年。其间多少沧桑世变在山外或紧或慢地演绎着,无论是草长莺飞还是秋水长天,也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人事变迁,对墓主都无关紧要了。人死如灯灭,这是亘古不变的常理。墓主在世时,曾挥洒了太多的飞扬热情和激越的梦想,付出过太多的辛勤劳作和深邃的智慧,如今,就这就这样深深地躺在苍松翠竹之中,远离尘世纷争,也远离权力漩涡,置身于喧嚣之外。即使年末岁尾、清明前后,这儿也分外宁静,没有香烛,没有纸幡,没有祭酒,没有牺牲……甚至连散居于涪陵各地的周氏后裔们,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赫赫有名的先祖就长眠于此。可见时间的利刃是何等锋利,它可以割断亲情,割断怀念,割掉辉煌,被遗忘却是宿命。
石牌坊上的铭文曰:
“公讳煌,字景垣,号海山,四川涪州人。为乾隆丙辰科举人,丁已科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历官右春坊,右中允,赠一品麟蟒服,充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副使。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江南学政,刑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学政,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御赐紫禁城骑马。为皇子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使。晋告加太子少傅,兵部尚书致仕……”
周煌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冬天,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享年71岁,其中48年在朝廷为官。他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辉煌时代康乾盛世。据专家研究资料,那时的中国疆域最广,国力最强,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30%,是真正的东方强大帝国。康熙在位的61年间,除了在东北出兵驱逐盘居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在西北平定准葛尔部的叛乱外,基本处于国泰民安和平时期。周煌在四川涪洲长里(今涪陵区酒店乡)麻地坝双桂湾一个农家小院呱呱坠地时,乾隆皇帝只有3岁,周煌和乾隆基本是同龄人。后来乾隆登基,周煌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周煌死后11年,乾隆也退位,由周煌的学生嘉庆皇帝执掌权柄。因此,周煌和清朝两位皇帝既有君臣之别,又有师生之谊。周煌墓建成于乾隆五十七年,而且是乾隆亲自下谕诏旌表建造,可见乾隆对周煌的重视程度。一个是远离帝京的乡村农家弟子,一个是雍政皇帝第4个皇子,谁也不会想到今后他们的人生轨迹会发生某种交叉,历史的偶然中暗含着某种生活必然。当周煌在富有家学渊源的耕读之家孜孜苦读时,乾隆已在皇宫帝苑受到名师指点。一个粗荼淡饭,一个锦衣玉食;一个吮吸乡野之风,一个浸润帝苑之气。周煌在父亲周珙举人的调教下,自幼苦读,立志成才,至于今后靠科举仕进会达到什么程度,那是一个未知数;而乾隆六岁就学,过目成诵,很得祖父康熙的宠爱,康熙去世前,曾预言他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按封建王位继承传统,他在皇子中排列第四,本来排轮站队是没他的份的,但满清皇室敢于创新,破了由长子继位的先例。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8子,清世祖顺治帝是皇太极的第9子,清圣祖康熙是顺治帝的第3子,清世宗雍正帝是康熙的第4子,清高宗乾隆是雍正帝的第4子,清仁宗嘉庆帝是乾隆的15子,清宣宗道光帝是嘉帝的次子,清文宗咸丰是道光帝的第4子,只有清穆宗同治帝是咸丰的长子……乾隆登基时,正是24岁风华正茂时期,既不像祖父康熙登基时仅有8岁幼童,也不像父亲雍正即位时已是45岁的中年,乾隆在皇位上呆了60年,主动禅位于嘉庆帝,据称他为了崇敬祖父康熙,有意比康熙少坐一年皇位。康熙虽坐了61年龙椅,但实际主政的时间没有孙子长,因乾隆禅让后,仍然是太上皇,暗中主政,直至4年后,才一命呜呼,活了89岁,当政实有64年。
再看周煌的仕进道路,就艰难得多。既不是靠溜须拍马,卖身求荣,也不是皇室贵胄,靠裙带关系,而是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过关斩将,一步一步凭实力走进北京紫禁城的。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继承了明代的方法和内容,又有所创新,比如康熙、乾隆二帝各在正常的考试之外,还各搞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相当于现在的特招。这既是一种体现皇恩浩荡,重视文化的形式,也的确为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提供了另一个舞台。虽然形式大于内容,但重视文化总比扼杀文化好得多。科举考试主要目的在于选官取士,因而既是文化考试,也是政治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极度重视,与今天的高等院校招生是有很大区别的。世人都嘲笑过范进中举后高兴得疯了的事,但谁知道范进考上举人是多么不容易!为了实现读书人的理想,成千上万的人从黑发考到了白发。据统计,乾隆五十四年(1789),参加会试的考生中80岁以上的有94人,次年会试80岁以上77人;嘉庆七年(1802)参加会试的举人70岁以上有180人,95岁以上6人。因此,王定保的诗中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虽说的是唐代,但有代表性。会试是正考第二级,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时间是二、三月,又叫春闱,只有举人与国子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中被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国家最高级别考试,考中者为进士,由皇帝主持,并亲自对考生考策问内容。策问仿佛今天的面试,由内阁议题,皇帝选定,以经义、政治、时事设问,举子作答。这一策问规定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考完三天后读卷官送前10名呈献皇帝,由皇帝确定名次,并召见这10人,名为小传胪。余下的也由皇帝定名次,由内阁中枢填写金榜,二十五日殿试揭晓,在太和殿举行名典礼,这叫大传胪。大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宫墙上,观榜成了一道京城文化风景,也是举子们的生死劫门。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后一句即指此。进士又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有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考中进士者除前三名外,还要在保和殿举行一次朝考。朝考由皇帝命题,由钦定大臣阅卷,然后分别排定名次。新进士中能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者又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通过严格考试后进行分流安排,优者留翰林院授编修编撰等职,其余分别授官出院,或任京官,或赴外地,至少任县一级官员。
周煌从涪陵酒店麻地坝双桂湾起程,经重庆、成都至北京,其间得通过多少次考试并一路过关,得经历多少次考试对精力和智慧的洗礼就可想而知了。他在乾隆元年考中举人,次年考中二甲进士,排名为新进士中第114名(据《周氏族谱》),并不靠前。但只有三年时间,即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说明他在翰林院庶吉士期间名列前茅,因而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为以后施展才华打下良好基础。家乡人对周煌崇敬是多角度的,关于他的民间传说有一大串,收入《涪陵民间文学集成》的有许多篇。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做过嘉庆皇帝的老师,这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周煌曾为我国外交事务尽心竭力,在关系国家主权方面做出过重要历史贡献,就鲜为人知了。
乾隆皇帝实际执政时间长达60多年,应算中国封建帝王中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但他晚年也居功自傲,吏治松弛,政治昏庸,重用像和坤这样的大贪官,未能走出“前清后昏”的统治者延续了多少个世纪也无法克服的历史暗影。难怪何满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批评道:“上世纪九十年开始泛滥的辫子皇帝热至今尚未退烧……几部既无学问、又无思想、更无文彩的大帝小说仍在畅销,确实令人惊叹清王朝的圣祖仁宗们遗泽深远——倘要直说,则是盘踞在国民性中的奴性顽固。”这其中就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中确有值得称道的文治武功,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统一并开拓了广阔的疆土。他先后派重兵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西藏叛乱、新疆准葛尔叛乱,使当时的疆土形成这样的格局: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南到南沙群岛,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框架。乾隆文化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在他的统治下,完成自顺治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本人下令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等100余种价值很高的书籍。尤其是编成了《四库全书》,收纪经、史、子、集书3461种,保存了大量古籍文献。他自己创作的诗词多达4万余首,算得上是个多产作家。但数量虽多,质量不够高,后人编的清诗选本都不收他的作品,比如《中国文学史》、《清诗别裁集》、《明清文学史》均未提及一首。他在大兴文字狱,残酷镇压知识分子方面,也是非常厉害的。康熙兴起清朝文字狱,一个《南山集》案就连株300多人,但处理较宽,只杀了一个戴名世。乾隆则制造了130多桩文字狱,动辄杀人。据《吴英拦舆献策案》记载,吴英是个60多岁的老秀才,只向地方官员拦车投递策书一本,内容多是为地方官建言献策,比如减免钱粮、增设义仓、革除盐商私弊、禁止种烟等兴利除弊之事,丝毫无违逆字句,结果抓起来杀掉,判词为:
“吴英生逢胜世,现列肢痒……不知安分,妄递策书……虽非怨望诋毁,但语涉轻悖……核其罪情,实属重大,未便稍宽。吴英应比照大逆例,凌迟处死。该犯之子吴简才、吴经才,胞弟吴超、胞侄吴逢才、吴栋才,均现年十六岁以上,应请照缘坐律以斩立决,先行剌字……,该犯继妻金氏、妾蒙氏、马氏并幼子懋才、张才,幼儿亚宣、亚二、亚儿,幼侄伟才、观奇、亚三俱仍照律发放功臣之家为奴。”
看了这份判词,可窥见乾隆收拾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知识分子的残忍。据统计,乾隆皇帝制造的文字狱占了整个清代文字狱的80%以上。乾隆晚年还沾沾自喜于其文治武功,自称“十全老人”。他确有一句顶万句的权威,臣民只有山呼万岁的份儿,哪还敢说半个不字?难怪龚自珍在《咏史》中叹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
都说伴君如伴虎,周煌为乾隆的文化重臣,更应谨小慎微,巧于周旋,从容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稍有不慎,有人打小报告,参奏弹劾,后果就十分悲惨。雍正皇帝坐龙椅只有13年,总结的人生经验是三字“为君难”,并为此留下一方篆书“为君难”玉玺图章。那是高处不胜寒的心灵图语,若有人感叹“为臣臣难”“为民难”,更有普遍意义。其实周煌为官48年,并非一帆风顺,乾隆46年(1781)有人反映他此前到四川缉办“啯匪”不力,乾隆降旨严究,官阶削为三品,从宽留任。周煌于乾隆三十八年至乾隆四十一年间,先后三次赴四川壁山、蓬溪、大足办案,时有裁断明允之誉,但不能保证没有失误。在出任山东、云南、福建乡试考官、会试总裁、顺天乡试同考官,再为江西、浙江提督学政过程中,也遇到官僚派系复杂,面临诸多请托之事的纷扰,得罪过一些京官和地方官,某些谗言,也会传进朝廷。何况周煌与何坤这个大权奸共事达10年之久,和坤是满洲正红旗人,在出身份上占优势,又是乾隆信任的户部待郎兼军机大臣,凶焰逼人,汉族高官,动辄获咎。周煌等人得时刻悠着点儿,弄得不好,脑呆掉了还不知道怎么掉的。因此,在朝廷混饭吃,真还要有点儿政治智慧呢。史料记周煌“仪体伟岸,声如洪钟,与人交无款曲耳语。遇有不可面折,无所避退,未偿非毁人。合于君子三爱之容,故望者或以严毅难犯,而天下之人咸知其坦怀。”这当然是溢美之辞,不足全信。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周煌的为人处事风格。周煌在仕途中有起有落,有宠有辱才符合实际。至于当嘉庆皇帝的老师,也非易事。要知道乾隆不仅文治武功皆行,生育儿女也是行家高手,他一大堆儿女,团拢来足可以编成一个加强排。皇子是龙,公主是凤,按帝王愿望,龙飞九天,凤翔高枝,因此这一大串儿女的培养教育,未尝不是乾隆皇帝的一桩心事。何况在皇子中还要选择最佳的接班人,一代传一代,才能确保江山稳固,以图万世基业。嘉庆皇帝是乾隆第15子,至于乾隆为什么前14个儿子都不选,只有他本人知晓。对于选取谁来教育这堆儿女,皇帝佬儿自有他的标准。估计学识渊博是一个必备条件,而为人方正,举止大度,言谈儒雅,也是万万不可少的。这就是时下耳熟能详的德才兼备吧。周煌能被乾隆选中为皇子教师,可见周煌在乾隆心目中中的形象颇佳。清代的教师分成授业师、问业师、授知师、保举师、拜门师等类,而皇子的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要注意治国安邦品行和能力的培养。皇子的师傅也不止一个两个,而是一个教授班子,亲自教过嘉庆皇帝的,至少还有一个朱珪,“身先节俭,崇奖清廉”就是朱老师的功劳,还不能算在周煌头上。而周煌是皇子总师傅,是老师的班头,似乎比别人又胜一筹。可惜周煌并未等到嘉庆帝登基就死了。死后11年嘉庆才坐上龙椅。按俗话说,周老师并未享受到学生皇帝的福,当然也是憾事。但乾隆对他恩宠有加,也就足够了得。嘉庆在位25年,死于61岁。他勤谨守成尽心竭力,敢于大刀阔斧整治吏治,在乾隆死后第六天,就对大贪官和坤予以打击,说明他还是有胆有识有魄力的。他五十大寿、六十大寿均拒绝给他送礼,也禁止民间为他祝寿而大规模演戏,谨遵老师的教导“身先节俭,崇奖清廉。”但他的文治武功就远不及康熙、乾隆了。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此后几代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苦撑危局100多年,一代不如一代,终于在上世纪初寿终正寝了。
真正值得纪念的,应是周煌出使琉球国。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政府继承明代外交惯例,对孤悬于台湾与日本的之间的藩国琉球国派出第五次册封使节,本次使节由两位大臣担任。一位是满洲镶白旗人、翰林院侍讲全魁,册封为大清国中山王正使;一位是四川涪陵人,翰林院编修周煌,册封为中山王副使,奉诏带队出使琉球国。这是一次异乎导常的海上旅行。那时的交通比较落后,这次往返耗时一年多。返回北京后,全魁这位一把手似乎没留什么著作,周煌的从客王文治也只留下一部诗稿,名为《从客王梦楼诗集》,而周煌却留下非常重要的文献《琉球国志略》。两百多年过去了,因我国和日本为钓鱼岛等诸岛屿的领土主权争端,如今屡次被我国高层领导和外交人员提及,不仅在前几年我国外交部一份白皮书中引用《琉球国志略》的有关段落文字,包括周煌的出访日记,作为钓鱼岛列屿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而且成为中外东亚史专家们研究那段历史和绘制航海地图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明代洪武五年(1372)起至清同治五年(1866)止的454年间,明清两朝共委派册使和专使前往琉球国共有31次,其中明代22次,清代9次,大约每隔15年都要派一次使节去一次琉球国。当时琉球国和中国是藩国和宗主国的关系。
那么琉球国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中国历代王朝都如此重视?琉球国与钓鱼岛又是什么关系呢?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间涌出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仁风------”这是琉球“万国津梁钟”上的一段铭文。现保存在日本冲绳县立博物馆。大钟铸造于1458年,距今已有5个多世纪,据说原本是悬挂在琉球王国首里城正殿门前的。琉球国是大海中的岛国,南连台湾,东北与日本九洲相望,呈队形分布于东海海域。早在公元14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还未到来之前,琉球商船已经冒狂风巨浪之险,往来于东亚各地。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已成为以明朝为宗主的朝贡及贸易成员藩邦。明宣德四年(1429),尚巴志统一琉球后,这种东亚海国的“万国津梁”地位进一步凸显。据《明史》记载,东北亚、东南亚诸国向明朝皇室朝贡的次数为:日本为19次,朝鲜30次,爪哇37次,安南89次,而琉球一国达171次之多,几乎是上述各国的总和。朝贡是藩国对宗主国的效忠行为,同时也是贸易行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来而无往非礼也”。既然他们忠心耿耿地来朝贡送礼,那么朝廷也会厚待这些藩国,回去时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样互通有无,贸易也在其中了。琉球国也在其中了,琉球国商船经常出没于中国福州、朝鲜斧山、以及泰国、越南、马六甲、苏门答腊、瓜哇等各地港口,贩卖象牙、香料、丝织品、瓷器、刀剑、珍珠等。“以舟楫为万国津梁”意思是用船桨作为通往各国的桥梁。”这句话概括了当年琉球国人的远大抱负和思想境界,也是开放胸怀和商贸立国的真实写照。琉球人勤劳、勇敢、民风淳朴、诚实守信。后来西方殖民主义者萄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很快发现了琉球国。在佩雷斯《东方诸国记》中曾这样描述琉球人:“正如我们(欧洲)列国谈论米兰那样,中国人和其它所有国家的人都谈论琉球人。他们为人正直,不贩卖奴隶,即使用全世界来交换,也不肯卖自己的同胞,宁死不肯。”然而,公元1511年葡萄牙舰队消灭了马六甲王国,此后又在瓜哇、苏门答腊等地兴建商馆与要塞,霸占了海上贸易大市场,东南亚海域中再也见不到琉球国船队的帆影了。琉球国的富庶和海洋交通的战略地位,引起了东北日本人的觊觎。1609年3月,日本萨摩藩派遣桦山久高为大将,率军入侵琉球。阴毒残暴的日本集体式劫掠强盗行为在这个太平洋岛国疯狂地进行着。据《琉球渡海日记》记载,光是给抢夺到手的琉球奇货珍宝打包就用了10多天,这些价值连城的珍宝被运回了日本。琉球人遭到了灭顶之灾,国王尚宁被押向名户。但日本人慑于海那边的宗主国明王朝的强大影响,加之国内各派军政势力互相掣肘,不得不把吞进口里的琉球重新吐出来,作出了维持琉球王统的决断。一年后,琉球成了两属局面:一方面,它被日本萨摩藩占领,另一方面,它仍保持与大明王朝称臣纳贡关系,不过琉球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得由萨摩藩管理了。1875年,是日本明治政府对外扩张的开始阶段,松田道之亲赴琉球,进行了一系列侦察、拉拢、颠覆准备活动,1879年,还是由这个松田道之领队,派军队、警察冲入琉球。这年3月27日,宣布废除琉球藩国,置冲绳县。.5月,由日本政府派出的第一任县令锅岛直彬走马上任.日本终于将琉球国纳入了自己版图,而这一年是清王朝的同治五年,这时清王朝已经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时期,离王朝覆灭只有30余年了。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襄却也尽上来了。”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哪还顾得上远在东海中的小藩国呢?
而钓鱼岛列屿属台湾附属岛屿。在台湾岛东北180公里处,面积约5平方公里,它和琉球群岛之间隔着2000米以上的深海沟,是我国东海著名渔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被中国先民探险发现,命名:“列姑射”。《山海经&#8226;海内北经》记载,“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所谓在海河州中,即指列岛在海洋大河之中。海河州指黑潮流带。它像一条大河。黑潮的宽度在30——60海里,其流量相当于1000条长江。可见海中黑潮之汹涌澎湃,气吞万里的壮阔景象。到汉代,中国已接纳台湾东侧,琉球宫古八重山列岛至姑米山西侧黑水沟两侧边二十余国(汉书&#8226;地理志)。三国东吴大帝时代,为征“夷州(古琉球,今冲绳)于公元230年(黄龙二年)有甲士万人”往返于中国大陆至琉球的水道。隋朝先后两次派遣水军招谕琉球,正式命名为高华屿。宋代,改高华屿为钩鱼屿。元代多次派大臣招谕琉球,调查“海道利病,水势地利”。至明清两朝,共31次派封使臣去琉球藩国,都要经过中国黑潮西侧的钩鱼列屿。明册封使臣陈侃(1534)、郭汝霖(1561)、谢杰(1579)、夏子阳、王士祯(1605)、杜三策(1633),清代册封使臣汪楫(1683)、徐葆光(1719)、周煌(1956)等实际考查和留下的著作,都把钓鱼岛列屿与琉球诸岛的分界线描述得非常清楚,即以黑潮为分界线,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导土,属于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既与古琉球国无关,更与日本无关。尽管在历史变局中,19世纪初叶日本把古琉球国吞并了,成了今天的冲绳县。但钓鱼岛主权不容置辩。
贪得无厌的日本帝国在推行舆图窃土政策方面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近200年来,干了许多不顾历史事实,也违反国际法的罪恶勾当。它们不仅在历史教科书中对琉球国历史进行篡改,如1969年出版的《日本地理》、《冲绳图》等,都把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纳入其“西南诸岛”范围,否定2000多年来琉球与中国的海界以黑潮海沟为分界线的基本事实。还在各种外交舞台,肆意歪曲真实历史对中国进行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陆和台湾两岸同胞,为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政府和民间对日本侵略行为都进行了长期的坚决斗争。围绕钓鱼岛列屿争端,中国人民历来态度坚决,寸土不让。近些年来,这一争端还在中日两国间马拉松式地进行着,看来还得长期进行下去。笔者草拟本文时日本和韩国正为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独岛(日本称之为竹岛)的争端剑拔弩张,引起全世界热切关注。韩国总统卢武铉表示,为保卫领土主权不惜一切代价。其时代背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各国新一轮的竟争,将是争夺海洋的竟争。钓鱼岛列屿的争端,关涉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非同小可,事关重大,绝不可小觑。
回头再说周煌那次出使琉球国。据周煌出使日记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从北京出发,“六月初十日出五虎门,十三日已见琉球姑米山。”“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二十八日登舟……二月初五日……夜过沟祭海。”这个海沟,即黑水沟,据周煌从客王文治《渡海吟》中黑水沟深似墨,浑沌如游邃;古写道:“初玄黄不辨乾坤色,那须燃犀更照耀;飒飒阴风战毛骨,方知中外有分疆;设险唯天界殊域,我闻百川万派清浊殊于廓。”诗中所写“界殊域”,实指古琉球国和中国的疆界在黑潮沟。据《涪陵市志&#8226;人物篇》记载,周煌在海上历尽千难万险,抵达琉球,以7个多月时间,详尽考察琉球山川地理、经济文化,归国后撰写成《琉球国志略》16卷,后由武英殿排印颁行;又绘《登舟图》一卷,时乾隆十五子(后嘉庆皇帝)和钱塘陈兆伦、新建裘日修、金坛于敏中、武进钱惟城、嘉兴钱陈群等一批皇帝贵胄和知名文人在图上题诗留墨。《登舟图》又称《使琉针路图》,该图作为《琉球国志略》的卷首本进呈给乾隆皇帝阅览。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鞠德源的专著《钓鱼岛正名》说:“周煌所说(即《琉球国志略》)的琉球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北赤道洋流之黑潮及‘黑水沟’以东之海域;所谓‘闽海’,原指中国东海,包括黑水沟及黑潮以西之海域。所以,周煌的琉球说,从宏观上区分出‘闽海’与‘球阳之海’,更强调明确‘黑水沟’是中琉两国自然存在的国家疆界。”
关于周煌所绘的《针路图》,鞠德源指出: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历代使琉航海图中最有实证价值的一幅。此图是周煌使琉归来后,按照海上的往返所经历的海山岛项,逐一作了修正,重新绘制成的《针路图》。《针路图》即航海图,始于明代《顺风相送》一书,该书首载《福建往琉球针路》。以后有明代慎懋赏作《福建往琉球针路更数》、《大明往琉球针位》;明代郑若增著《福建使往日本针路》;清代顾炎武作《海道针经》;清代华裔学者程顺则作《福州往返琉球针路》,清徐葆光著《中山传信录》针路图等多种。在周煌以前的几届册使赴琉球,都是预先绘制《针路图》,航行之际,按图上预先设定的针位方向、行船更数(时间),来检验航海里程。由于在实际航海过程中,受风浪、风向、波涛、海流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及夥长所用针位等变化,常常与预定针路相偏移。因此,实际海上位置按那些针路图计算是不准确的。而周煌绘制的针路图,则吸取以前册使用卯太多的教训,排除前人程顺则《指南广义》的误差,吸取前使夏子阳、汪楫的经验,指令本船夥长“敬谨遵用”夏、汪之针路,从福建五虎门开洋起程,经三天航行直至琉球国属的姑米山。从琉球返回福建时,也循预定针路航行,中间虽有寄椗停航,但航线几乎没有偏离,按计划返回。所以,周煌所制针路图,是按照实际航海针路绘制,具有典型意义。对于研究中琉两国的海上自然分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证价值。难怪我国外交部的白皮书,也要引用周煌的材料,就不奇怪了。
周煌的《针路图》绘制精密,数据准确,将此次出使琉球往反路线,准确无误地标于是图中,并作文字记载:“去程:自五虎门开洋,乙辰针六更,单乙针五更见鸡笼山,又单乙针七更见钓鱼台,又以单乙针五更见赤洋,又单乙针九更过沟、甲卯针二更见姑料山南。自姑米山经马齿山至那霸港针路,因封舟遭风触礁而省载。归程:自那霸港出洋,又乙卯针三更见马齿山,午针出安护浦,辛针三晚过姑米山,甲针十更,又辛针六更过沟,又辛针十三更洋面寄椗,未针四更见南杞山,辛针七更罗湖下椗,申针定海下椗,入五虎门。”中国与琉球之间的海上自然分界,关涉钓鱼岛列屿的主权问题。钓鱼岛列屿位于黑水沟以西,而琉球国则位于黑水沟以东。据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五云:“(琉球)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沟,与闽海(即中国东海)界。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仓溟,溟与冥通,幽元(玄)之义,又曰东溟。”据周煌的《中山赋》又说:“于时百越之表,大壑之东,国曰琉球。”其实,关于“大壑”的记载,始见古籍《山海经&#8226;大荒东经》:“东海之外有大壑。”后又见《列子&#8226;汤问篇》:“渤海之东,不如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即此壑也。”这大壑,其实就是今天人们普遍知道的琉球海沟,也叫马利亚纳海沟,其最深处达11000多米,如果把珠穆拉玛峰填下去,珠峰顶也会没入海平面2000多米以下。古人称无底,其实有底。周煌的航海日记和《针路图》之所以珍贵,就在于详实记载了往返琉球至福建的两次过海沟的航船更数,即去船九更,相当与540里,归程过海沟六更,相当与360里。这两者差距是因往返船行不同路线,穿越海沟位置一南一北造成的。从针路图上看出,周煌去时走的南线,返时走的北线,往返两端连线恰成仿棰行状。另一个原因是。在海上过沟,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耽误航行时间也有不同。每个册使选择过沟的时间、方位,受风浪影响,也有所不同,如遇台风,偏离航向,则将无法按计划举行祭海仪式。据乾隆二十二年(1683)册使汪楫的《使琉球杂录》可以窥见祭海仪式隆重庄严状况;“二十五日……薄暮过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食之,复兵之,恩威并济之义也。”祭海仪式今天看来,某些人最喜欢扣一项“封建迷信”的帽子,甚至进而指斥那些饱读诗书的封建官吏太愚昧无知,将生猪活羊白白丢进汪洋大海,把五斗白花花的大米熬成的香粥倾进波涛,是极大的浪费,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等等。但对历史,我们还是多一份尊重和理解为好。当年的祭海仪式,是沿海渔民普遍的民间祭祀活动之一,饱含着对浩瀚无垠大海的敬畏和感恩。这和内地民众祭天地、祭神灵、祭五谷是同样的情感。对自然的敬畏总比破坏好,想想我们毁林炼钢,围海造地、移山垦田吧,谁是值得肯定的呢?人对自然界的贪婪掠夺,造成环境恶化、空气污染、风沙肆掠,瘟疫猖獗,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清朝册封使臣出使琉球的过沟祭海仪式,除了民间祭海表达的情感外,更重要的是,用以培养增强赴琉官兵和使团全体成员的神圣国土观念和明确的疆界意识。不在福建出海时祭海,也不在琉球国祭海,而偏偏要在穿渡最凶险、最艰难的黑潮海沟祭海,其用意不是太明白了吗?明清两朝共31次册封使节出使琉球的外交活动中,祭海仪式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683)的汪楫。此后,历届使节都沿此例,周煌也不例外,严格遵守“过沟祭海”制度。因而在《琉球国志略》中有“二月初五日……夜,过沟祭海”的记载。
册封使臣出使琉球藩国,是明清两朝延续了500余年的外交大事件,而周煌参与了这一奉命出使活动。有人留下诗词,有人留下了日记,有人留下了针路图,有人留下了感喟。按说这31次外交使节,都是选的朝廷重臣、能臣。周煌以副使身份,留下了宝贵的《琉球国志略》,重新绘制《琉球国都图》和《琉球国全图》、《针路图》、《海上日记》等多种文献,现存故宫博物院。其中有些文献,在两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仍在发挥巨大的外交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册使琉球,是一项庄严的苦差事,主要是海上航行风云变幻,大浪暗礁,前途叵测,随时都有倾覆灭顶的危险。据《涪陵市志&#8226;人物》载,周煌等人的船“至姑米山,飓风大作,三昼夜不息。船在剧烈的颠簸中触礁撞损,海水涌入,同船人皆登岸避险,周煌则因有诏书在船,始终不愿离去,最后居然侥幸全生。后周煌以为这是祈祷妈祖救助的结果,奏请乾隆皇帝降旨加封妈祖‘天后’封号”。查由周煌的儿子周兴岱、周兴峄等人的《显考海山府君行述》对海上遇险那段历史更逼近真实:
“上命府君与侍讲学士全穆斋(即全魁)先生充册封(琉球)正副使,赐正一品麟蟒服。十二月升授右中允,丙子二月初四日,恭请圣训。召见蒙谕云:‘海行虽险,尔等心要诚,不可说苦。’次日,擢补侍讲。初九日,驰传出都,三月过杭城,闻天竺大士箴甚灵,正使全穆斋先生诣请兆,其词曰:‘有物不周、全须防损。半边家乡烟火里,祈福是安。’然府君不解其意,及归自琉球,以正月三十日开洋,是为祈福日。祈福者,琉球未奉到颁朔前所权行,时宪书中之语,姑米山遇风之事已兆于此矣。四月二十日抵闽省,六月二日恭捧诏勅登舟。初十日出五虎门开洋。十三日遥见琉球之姑米山,近山守风下椗。值连日波浪兼天,舟身震撼。二十二日东北风大作,护封二号船已漂没不知所向。接封大夫郑秉和请两使易小舟登岸暂避,府君惧惊众,不许。是夜,风转盛;二十三日愈甚。全舟簸荡,呕伏者相枕。郑秉和再请两使先登岸,府君谕以诏书在舟,岂容暂离?若奉以行,众将何恃?不如勿动,以安人心。有议以绳系腰,缒入小舟者,府君复力止之。二十四日台飓大作,碇索屡下屡断,众议以地多礁石,欲起帆随风漂流,底君以利害示之,问笺于神,神许以专泊此地,可保终吉。因谓之曰:风势如此不致逼山者,帆未起也。脱一起帆,瞬息齑粉矣。且柴蔬水米俱尽,开将何往?众议乃止。是夜四鼓,碇索十余皆断,柁走船底大木名龙骨亦触礁而折,底穿入水。时既昏黑,兼大雷雨骤集,帆叶树棚吹没殆尽。距岸约六七百步许,不得近,自分百不一生。俄顷,见神火飞向桅顶,桅顶焚招风旗而坠。又遥见海面一灯浮来,若烟雾笼罩状。舟人呼曰:天妃遣救至矣。须臾舟身直趋向岸,赖一礁石透入舟腹,舟乃不动,亦不沉。随令解放杉板小船下水,将渡以登岸。随从兵役争欲跃入弃官,以两使在大舟,禁不许先,且相与牵挽,浪来压船,危甚。府君趣放小舟,听兵役先渡,渡三返,府君乃正使捧诏敕节印从小舟登岸。府君念同舟二百余人,仰赖皇上如天之福,阽危获安,且颂天后感应神速,后每岁遇是日,必为汤饼会以答神祐、庆更生,率以为常。云登岸后,暂住姑米山,岛人日供蔬米为食,待琉球拨舟迎。载兵役二百余人行李漂失,府君虑其滋事,与正使严行约束,森然不敢犯。七月初五日,琉球国拨海船来迎。初八日抵其国,住天使馆。八月,行册封礼。球人更造新船报竣。于十月二十六日奉节印登舟。十一月初七日乘潮出港,午间遇飓不敢发。风信已过,波浪日恶,中山王遣陪臣仍清进馆,俟春信再行。十二月适二号船亦至。丁丑正月二十八日复登舟,三十日开洋。二月十三日进五虎门,抵闽省,驰驿回京,四月二十一日恭遇圣驾……”
这篇根据周煌出海日记整理的文章,比较细致地描述了册使琉球海上遇险的经过。周煌的纪实诗中有“一生九死寻常分,听到温沦泪不胜”之句。和现在保存在周煌墓牌坊上的“名留海国矢贤劳”都是记载这段历史的。周煌回京,给乾隆复命,说明海上遇险未能按期返京的原因。乾隆安慰一番后,感叹地说:“此自是汝等福命耳!”尤其是海上遇险,艰难竭蹶,乾隆也顿生悲悯之心,连说:“可怜,可怜。”他不仅同意给妈祖加“天后”封号,并指示周煌“兹当就耳目所及,对(历代册使关于琉球的记录)加以订正。务求征信,无事铺张。”周煌遵旨,“于往返途次及使馆余闲,随时采辑,回京后分门比类,为琉球国志略,书成缮录,并绘地图二幅,衔恩纪事、韵语二册,一并进呈。”于是,一本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琉球国志略》及《针路图》就这样面世了。也许周煌本人只是按乾隆的要求,认真完成一件职责内的任务而已,但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于是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地理宝书。而此书对国家主权,中国与日本的为钓鱼岛领土争端留下了铁证,有力驳斥日本那些窃土者的嚣张气焰。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对历史长河来说,生命也许就像一颗流星,惊天一闪,就早已化成话齑粉隐没在浩瀚无穷的历史暗夜之中,除了被后世儿孙偶尔谈及外,就永远消逝了。但周煌被后人提及,尤其是被今天国家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屡屡提及,由此可见周煌的历史份量。在解放周煌的过程中,我还偶尔发现作为正使的全魁(穆斋先生)并未留下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除《琉球国志略》外,此次册使赴琉球,还留下了一部《王梦楼诗集》,是周煌的从客王文治作的,似乎也与全先生无关。大约历来一把手只管大事,不做具体工作,实事琐事均由副手承担罢。但历史永远只怀念那些做实事并给社会有进步影响的人。对那些尸位素餐,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大官小吏,历来是不屑的。老百姓缺少高堂上的话语权,但他们可以选择沉默,选择遗忘。这是权力也无法左右的铁律。全先生也是翰林院侍讲,按说也饱读诗书,册封受命使琉球,和两百余人同生死共患难,也还值得尊敬几分,顺记一笔。至于他老先生干过别的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恕我孤陋寡闻,得罪得罪。
本来是英雄不问出处,我们尊敬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先生在2000多年前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响亮口号,但涪陵这个较为偏远的地方一处更为偏远的长里麻地坝双桂湾出一个和乾隆、嘉庆两代皇帝关系密切的乡贤周煌,引起我对他家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重视,也妄图问问他的出处,了解他的成长片断。
周煌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的乡村士子,由涪州麻地的双桂湾走向京城,其道路也并非平坦大道。在中国,乡土田园式的社会结构稳固性存在了数以千年,虽然其间有战争、天灾、瘟疫等突发性破坏,但总体是稳定的。这种乡村社会,既是广大黎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历代知识分子生命最原始的出发地和最终极的心灵故乡。乡土田园不仅岁岁年年出产五谷杂粮,也周而复始地孕育文臣武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胡耀邦、邓小平……谁不是从乡村小院走上历史大舞台的?往早一点看,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孙中山……哪一个又不是起于乡村或根在乡村?当然,田园乡村并非都是田园牧歌,田园乡野不仅有春花秋月,更有阴雨朔风。如果我们稍稍留意,那些从小山村走向大舞台成为社会精英的,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如果说乡村是沃土,文化则是阳光雨露,一粒种子下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迄今为止,还尚未发现,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可以雄踞政治历史舞台的范例。虽然有人借社会动荡和时代大潮乘机亮相,来几招花拳绣腿,卖几天羊头狗肉,但终究逃不脱历史的淘汰和人民的唾弃。例子多多,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也不等同才干,学历文凭并不等于思想道德水平。有人没读过多少书,但在一生中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也可以成为栋梁之材。
周煌是典型的乡村士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熏陶,为日后的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大背景看,康、雍、乾三朝100多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伟大的《红楼梦》就产生于这个时代。据《明清进士题碑索引》,清代共录取进士27178名,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300多年录取的进士中占了近1/3。国家大力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热心学习,争取仕进的社会风尚。虽然大多数庶民为生计奔波,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即使本人是文盲,也十分尊敬有文化的人。家家的堂屋香案,必有“天、地、君、亲、师”位;说到孔子、孟子,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可一斑窥豹。从小环境看,周氏家族,自古为诗礼人家,确实印证了那句“要培养一个贵族,须三代人努力”的行话。
据民国二十七年《涪陵周氏家谱》载,周煌是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的第19代孙。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中学范文,“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几乎人人皆知。在涪陵北崖点易洞讲学著书的程颐及其兄程颢均是周敦颐的学生。周敦颐是湖南营道县人,官至大理寺丞、国子博士。著述颇丰,影响极大,为绵延中国数百年的程朱理学学派鼻祖,时人称濂溪先生。其子周焘做丰城令时家迁丰城,后人周纶任筠州知州,又家迁湖北孝感,历三世。元代至元年间周氏被封万户侯。后来周贞考中元末进士,随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成为明代开国刑部尚书。周贞的两个儿子特修、是修共同在建文帝朝廷中为官,为礼部侍郎和南京主事。后遇永乐之变,篡夺皇位的朱棣杀了一臣不事二主的周是修。周特修的三个儿子良璧、良玉、良弼为避灭门之祸由麻城逃往四川涪州,更姓埋名为伏一郎、伏二郎、伏三郎。伏一郎居鹤游坪,伏二郎居白涛,伏三郎居云里相公堡,20年后才复姓。周煌为伏三郎后裔。其祖父周俨(墨潭)是康熙庚午举人;其父周珙(南梁)是康熙辛卯科举人,父子二人先生在湖北、贵州等地任过州县官吏。周氏家庭对子女教育很严,要求很高。从周俨拟定的家训之一《后裔四戒》中,可见第一条就是“戒不读书。”其中说:“古今之文教迭兴与家运亦然。智者读书则为真儒,为名臣;不读则流为机巧愚者。读书则知礼仪,远犯法;不读则终为强梁。盖别民为士,反邪归正者,此诗书也,读之可以化人品,亦可以化气质。”他写给周珙、周璇、周琬、周珣4个儿子的信中,处处谈读收写作之事:“每日读时文半篇,两篇一温;读古文一篇,三日一温;读朱注二页,三日一温;读经题三首,三日一温;间日作文一篇,须謄真完篇,请改正,勿捱至次日;日间看四书数章,须透彻熟记,三六九日作文两篇,须要完篇;初一十五看纲鉴数页或数君,须年月人名一一记清,互相口说以求其记熟;闲时写文章一篇或半篇,须字画工楷,勿舛错潦草。”这封信写于行旅船中,足见周墨潭对儿子读书学习方面的细致关心和殷殷希望。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们以读书为第一要务,并父子相传,祖孙相递,一辈强一辈。到孙子辈周煌一代,已是同朝七进士,父子三翰林了。据粗略统计,从康熙年间周墨潭起至光绪年间周垣止,周氏一门出过7位进士,50多位举人,100多位贡生。如果加上明代相类人才,这更是一个祖孙相继的庞大知识分子队伍。这不仅在涪州,乃至更广的范围都是有典型意义的现象,值得认真研究。涪陵出一个周煌绝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如果追溯到宋代的周敦颐,则是一个延绵了近800年漫长岁月的诗礼家族,到晚清才逐渐淡出历史文化舞台。我在欧洲考察时,惊异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对文化艺术的巨大贡献,他们建成的众多文化设施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对文化建设的崇高理想都是那些守财奴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有如阳光照耀欧洲大地。这个家族兴旺了300多年。虽然周氏家族的影响不及美第奇家族影响大,但出了那么多人才,而且就出在我们涪州大地上,他们的许多杰出人才幼年时期就在白涛江岸、珍溪彭家坝、蔺市梨香溪、同乐小坝、酒店麻地坝成长、读书,作为家乡人我还是认为一个延续800多年的诗礼人家是令人尊敬的。如今的周氏后裔何止数万计,散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又何止千百计?只是在上个世纪中叶,不提倡续谱认宗,多数人只知前后三代,往上追根溯源,早已茫然一片迷雾了,不知是幸也不幸。梁启超认为,家谱是国史以外最详实的历史文献,是慎终追远,知我从来的族群记忆。当然今天修家谱要反对宗族势力扩张,以国家法律为归依。
涪陵的翰林坝就是周煌后裔的府邸。抗日战争中遭到日本飞机的野蛮轰炸,几成废墟。近70年的城市变迁,当年的翰林坝已逐渐被遗忘。周煌家族的辉煌岁月已离我们远去,除了明家乡的周煌墓以外,周氏家族的文化遗存除了在故宫博物院保留了周煌的几部著作外,他的家乡涪陵却越来越少。酒店麻地坝双桂湾周煌的祖屋还在,只是有些破败,找不到当年书香门弟之气象了,叫人顿生悲凉之感。不久前,得知在马武镇鹦鹉寺附近农民家里,发现周煌的祖父周墨潭写的一方碑引,名为《清赠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墨潭周公募备鹰舞寺引》,内容由周墨潭撰,由涪州举人石彦恬书,共600余字,也算一桩幸事。周煌对故乡是热爱的,在《奉使入川得告省墓还家日作》诗中写道:
“小筑新城背廓堂,得归恩许一旬强。亦知暂假非长假,已觉吾乡异客乡。老去心情关聚散,平生气谊属行藏。滋来莫漫留盟誓,早晚刀环乞尚方。”
在《予告归里纪》诗中写道:
“悬孤才感披恩光,弥指流年七十强。岂意初衣归祖道,更教画锦赋还乡。霰云湛露颂私第,旧秩新衔拜龙章。最是天颜容再觐,翠华行处赐荷囊。”
“衣香同惹御胪烟,南浦离情独黯然。真率最难忘旧侣,师资终自泰前贤。鸥边春雨临江驿,鸟尾秋风上峡船。莫道天涯从此别,年年荷杖壁翩跹。”
思乡、恋乡、归老还乡是周煌梦绕魂牵的诗歌主题之一。涪陵人对周煌也是崇敬的,建国前,每逢六月二十四日为“周文恭忌日”,纪念他出使琉球国海上遇险之事,城内要举行祭祀活动。为什么不纪念他作皇帝老师而纪念他海上遇险,说明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社稷为重,君为轻。爱国主义历来是渗透在人民的灵魂中,远比喊大口号来得自然,来得实在。我们今天仍然热衷于一些轰轰烈烈的这样那样主题活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过后就一风吹,很难在群众中形成自觉意识,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得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尽管我们有些人早已不认祖先了,摆出一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架势唬人,其实在百姓心目中,到底也没有把你看得有几两重。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对历史文化我们还是多几分敬畏为好。当然,周煌不是完人,更不是伟人,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朝廷尽忠职守,对国家有所贡献,就值得祭奠。
有道是,“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历史的洪流永远在大浪淘沙,人民的选择永远钟情于那些为国尽忠、为民尽孝、泽被后世的人。(完)


 楼主| 丰都周晓 发表于 2012-3-18 21: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湖北、四川等周氏后裔对明朝周是修的先祖周矩世系的追溯


先祖周矩
(2010-01-25 23:45:25)

  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泰和南岗周氏始祖,五代后唐
天成二年(927年)进士,官至西台监察御史,中国古代水利名家。
    周矩生活在五代十国我国历史上社会非常动乱的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改朝换代频繁,安居乐业艰难,尤其作为大都市的金陵,更是动荡不安。为避唐末之乱,于天成末年(930年),周矩携全家老少,跟随在吉州任刺史的女婿杨大中从南京迁徙到泰和县万岁乡(宋改信实乡,现为螺溪镇)这一比较安定的乡村定居。他买了几亩田土,期望过上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可他寓居农村,更能体察基层民众的劳作和生活,当看到当地民众比较贫穷,甚至衣食无着时,忧国爱民之心使他坐不住了。他要弄清缘由,问个究竟,为民解难。某年初夏的一天,他见几个光着被太阳晒得黝黑膀子的老农在树下乘凉,便走过去攀谈起来。他问:“老伯,这里土地肥沃,人也勤快,可为何绝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住茅房,生活如此清苦?”老农回答说:“先生,你不知道呀,当地水利条件差,水源缺乏,种田全靠天吃饭,遇到旱年颗粒无收,丰年也因缺水一年只能种一季,且旱年多于丰年,虽沃野千亩又有何用?今年看来又是旱年哟。”“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我们年年烧香拜佛,扛菩萨做法事,但无济于事呀!只怨我们命苦,出生在这个鬼地方。”另一面黄肌瘦的老农无可奈何地说。“哪为何不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我们应当相信科学。”老农回答说,“我们历来靠老天爷帮忙,何况没钱难办事,又无人组织,如何修水利?许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如今万岁乡是百业凋零。”一席话说得周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接连几日他都深入田间地头作认真的调查研究,盘算着兴修水利造福乡民之事。但需要一大笔钱,并且兴修水利费时费事。思量再三,他决定独家承担这一造福民众之事。当他将想法同家人一说,立即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虽说家里有些积蓄,算是大户,但一家人日后过日子要开销,还不如到县城去开店做生意,怎会做赔本的买卖。周矩是一个有主见敢作为的人。他最终说服家人,毅然开始兴修水利这一义举。
  此后,周矩不顾风吹日晒雨淋,考察水源和地理环境,足迹踏遍了螺溪、禾市、桥头等乡、镇的山山水水,经过考证,决定采取筑陂引水的方式,将氵邕水引来灌溉。公元937年冬,经慎密选址,精心筹措,独家出资,在氵邕水上游的槎滩村畔,以木桩、竹筱压为大陂,长一百余丈,横遇江水,开洪旁注,创筑槎滩陂;并在其下七里许筑减水小陂碉石陂,储蓄水道,使无泛滥;开渠三十六条,灌溉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农田六百顷(合9000亩)。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沟渠流入干旱的稻田时,乡民们高兴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而使易旱之地旱涝保收,皆成丰收良田。又购置山参口山和城陂筱山,将每年山上的收入供维修陂渠之用,使筑陂不侵用他人之财物,修渠不花费别人之钱粮。并规定,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他这一创举,惠及千万农民,使他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槎滩陂历经一千余年,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维修,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解放后,泰和县政府又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扩修,至使这一古陂灌溉面积达6万亩,至今仍发挥着效能。
  为开发民智,倡导科学,周矩在乡间还创办义学,教书育人,开启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之大门。
  周矩凿山筑陂、疏山导流、挖渠引水、造福人民,使旱灾频繁的高行、信实两乡,变成了吉泰盆地鱼米之乡,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不但乡民称颂,且得到皇帝的嘉擢,南唐元宗保大甲辰(944年)春,被晋封为金陵西台监察御史。
  他在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槎滩陂(含周矩墓)于2006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矩与江南“都江堰”
——千年槎滩陂
(2007-11-03 15:30:36)

在江西泰和县有一座叫槎滩陂的引水工程格外引人注目。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使得这座水利工程虽然历千年风雨,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被专家称为"江南都江堰。
    这座位于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境内的槎滩陂,一睹它的风采。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万多亩粮田。槎滩陂分为主坝和副坝两部分。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已阻水千年。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宽0.4米,厚约0.5米。
    据史料记载,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随儿子周羡和女婿吉州刺史杨大中迁居泰和的万岁(今泰和螺溪镇)。他体察民情,深知群众受旱欠收之苦,便决定兴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经过多年的谋划后,选择了属赣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用木桩、竹筱、土石压为大陂。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古陂设计合理,均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建成槎滩陂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由于周矩生前对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古陂历时千年仍屹立不倒,惠泽万顷,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两县四个乡镇的4万多亩良田,对我国现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史料记载,古陂建成后,当地就立刻成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管理机构。同时,周矩父子置办田产,获取谷物,以确保古陂的日常维护经费。据当地介绍,槎滩陂至今已多次修复,并得到拓展和完善。
1998年,水电部门在古陂上发现了两块刻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蒋氏重修槎滩陂的条石。

中华周氏网寻找我的根
(2007-11-03 15:17:09)

夫黄河之千里九曲,出自巍巍昆仑;紫芝之万杆千枝,亦识莲生并蒂。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溯我远祖,源自轩辕姬姓,帝裔后稷,稷善稼穑辟为稷官封於邰。其裔古公亶父率族迁岐山周原,始称周国。历世传武王立周朝,创社稷传八百年而称盛世。迨至东周末年,王室衰落,秦并六国,江山易主。周平王裔孙十九世汝坟侯为避秦灭杀前王室后裔,正式改姬姓为周姓叫周邕,邕孙周仁被汉朝廷复封为汝坟侯,迁籍安城,号“汝南周”。历历世系,《史记》可勘。
    周仁十子,长曰球,仕至执金,五传至燕,燕公字少卿,汉决曹椽,历六世至周荣。荣公,汉章帝、和帝两朝任尚书令,五传至三国之东吴名将周瑜。
    瑜公23岁拜中郎将,25岁成托孤重臣,33岁赤壁一战名传天下。瑜公子胤,胤公生三子:豫、泰、纂。豫公、泰公遂家于庐陵乌东,泰公生三子:光苑、光煦、光熙。光熙讳敬,擢晋宜春令,后转兵部尚书椽,生子范,范公曰垠,字世范,擢晋桂阳兵马使,生子显、柏。显公生达,达公生崇武,崇武公生坦,坦公生昉,仕齐为博士大夫,昉公生徵,擢桂州刺史,授兵部尚书。徵公生玢,擢庐陵太守。玢公生穆,为江西石阳令,穆公生汾翁。
    周汾翁为隋陈行军总管,骠骑将军,浙江会稽刺史,汾翁公生四子:孟仁、仲仁、汉仁、举仁。孟仁公后裔迁沧溪,仲仁公后裔徙湖南长沙府沅江县,汉仁公下未详,举仁公生敏,敏公生隐,隐公生以清。
    以清公任唐监察御史,生四子:长子沂贤仕宜春令,后世居乌东;次子沂滨迁江西吉水县泥田;三子沂渊迁江西泰和南江;四子沂漳同兄沂滨迁吉水泥田,其后迁吉水桑园。自此,“四沂祖”后遂为江西庐陵乌东周氏大族,今后裔遍布海内外,人才辈出,名扬天下。
     沂渊公生威、威公生矩。周矩,后唐天成进士,官西台监察御史,晚年建槎滩陂水利工程惠子孙黎民于千古。矩公二子,长曰翰,开派漆田;次曰羡,开派爵誉。羡公仕宋银青光禄大夫,赠右仆射,三子廷义、廷实、廷训皆出官入仕,廷义公历五世传周噩,噩公进士第,官潭州大夫,历四世传月溪,月溪公徙桐山,又三传至邦贤。
    以上是我在中华周氏网找的和我有点相关的资料,根据我家族谱记载,先祖周矩,为江西泰和人,矩公生子翰、羡。其中,翰为我之先祖,一直以来,我只知道矩公以下的,而矩公以上的就不太清楚了。
    又有幸在中华周氏网上得重庆丰都周晓帮助,得矩公以上世系。并且联系到江西泰和宗亲周佐富,使得根源十分的明朗。
    以下是简明的谱系:
    周勃(1)——周瑜(12)——胤(13)——泰(14)—周光熙--周子范--周显---周达- 周崇武 —坦(20)——仿(是周昉)(21)—周徵--周穆—汾翁(25)——举仁(26)——敏(27)——从德(28)——以清(29,生四子:沂法、沂滨、沂澜有另一说为沂渊、沂漳。)——沂滨(30,泥田始祖)——整(31,生四子:廷显、廷光、廷实、廷充)。
    以清(29)——沂渊公(30)——威——矩——长子翰(生廷美、廷善)、次子羡。


荆楚汝南周氏源流序
(2007-11-12 21:38:17)

     滔滔江河水,源源向东流,欲知其源头,逆流而上,方可得焉。本届族谱,正是循此原理,接通历史断层,追根溯源,达到由瑜公、东周、西周,直至远古时代的轩辕黄帝之目的。由于年漂代久,世系繁复,此文难以一一赘述,只能提纲挈领,权作导视索引而已。
    综观史书及稽我周氏族谱载:黄帝出自少典氏,其正妃生子二,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昌意之子高阳继帝位即帝颛顼,颛顼卒,玄嚣之孙、(娇)极之子、高辛继位,即帝喾。帝喾之元妃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一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后生弃,即后稷,乃尧时农师,始种稷麦,尊为农神;帝舜时封稷于邰(今陕西武功县)为稷王,别姓姬氏,周之先祖。传至不(窿),时夏政已衰,不(窿)失官,自窜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始迁于豳(今陕西彬县),历庆节等至公叔祖类。以上亦界定为远古世系。
    周王朝亦始古公亶父,乃公叔祖类之子。因此前累遭狄侵,古公离豳,始迁歧山之南----周原,营筑城廓而居之,始称周国。其玄孙立国后,追谥为太王,为周王朝这第一世祖。子三:长泰伯、次虞仲,由于古公认定后代成大事者乃昌(季历子),故而俱陷荆蛮。少子季历,遵循古公遗愿,笃行仁义,其孙追谥为王季,季历卒,子姬昌立,商时西伯侯,为西周奠基者,即文王也。姬昌次子武王发,诛纣伐奄,代商而有天下,建都于镐(今西安)。后由于幽王误国,戎狄入侵,至其子第十五世平王宜臼,迁都江堰市洛阳。平王受西戎之难,其少子烈受封汝南,为周氏得氏受姓之一世祖,史称王子周家。
    平王长子泄父,立太子,未临朝先逝。子林,继位为桓王,再传十八世,至赧王延,子孙以周为姓。周王朝历三十五世,计四十位帝王。
    自东周以国为姓始,历经秦汉,至东汉末,传至异公之子瑜,瑜公字公瑾居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三国名将,仕吴南郡太守,拜大都督,精音乐。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卒巴陵之巴丘(今岳阳),还葬庐陵乌东,妣乔氏,汉太尉乔玄(俗称乔阁老)之女,子二:长循,配吴主孙权女,生子鲸、鳞。次子胤,名允,封都江堰市乡侯,妣孙氏,无出;继毛氏,生子三:鲲、鲂、鲈;再继鲁氏,汉昌太守鲁肃(字子敬)之女,子三:豫、泰、纂。鲂公,字子鱼,仕吴后将军,历官鄱阳太守,子二,浚、处,浚公子:恺公;恺公子:子之;子之之子:距心。续传二十世,即新淦始祖彦清公、荷湖始祖彦托公。彦清公再传二十一世为用裕公即为沔阳周家濠始迁祖;彦托公再传五世为(寅)公,即荷湖祖营道族,再续传十世,为永常公,为吕巷宗支之始迁祖。
    泰公,袭都尉,留庐陵乌东守冢,妣吕氏。继传十五世,为以清公,字洪泉,妣肖氏,子四:沂泫、沂滨、沂渊、沂漳。沂泫公,名岳,字德高,妣杨氏,子二:守已、守素;守已公,传十六世,即祥叔公,为天门干一周口、多祥九湖沟及仙桃、洪湖、潜江、汉川二河、茶棚等宗支之祖先,目前已繁衍四万余人。沂滨公,名墀,字德升,妣叶氏,子一整,整公字原正,配李氏,子四:为江西吉水之望族。传十一代,至棋静公、棋伟公及兴芝公,分别为汉川马口西河沿及汉阳周门、儒山之始祖。沂渊公:名江,字德清,号兰轩,仕唐大理寺理事,妣张氏,传威公,字有仪,号君重,居金陵(今南京),以官为家,妣曾氏,子一矩,矩公,字必至,号云峰,南唐西台监察御史,因避战乱,徙居江西泰和县万岁乡,(今螺溪镇)为爵誉派老南冈开基祖,妣朱氏,子二:长翰(学士派),次羡(仆射派),均为朝庭之重臣,两代三公俱受唐宋两朝皇帝之诰敕。后贤亦以一本二干为形象,冠名为《一本堂》。翰、羡二公为南冈《一本堂》之二世祖。羡公,字子华,号玉池,宋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封银青光禄大夫,赠仆射,妣李氏,尹氏,併封夫人,子三:廷义、廷实、廷训。廷义公。仕致通事。淳化间兄弟叔侄八人并膺鹗荐,宋太宗赐诗有《兄弟膺鹗荐,叔侄总金鱼》之句,妣刘氏,子二:仲礼、仲文。仲文公,妣倪氏,子三:倚、伦、(撰)。仁宗庆历二年(一零四二)倚公、伦(撰)公及侄孙庆章同登皇榜。《一门同榜四进士》誉撼朝邑。此前,廷训公之孙中和登宋仁宗天圣二年(一零二四)进士,历太常博士知英州有善政,帝擢升其尚书屯田员外郎,奏避帝年号讳(同《至和》之《和》字),御笔易中和名中复。宋仁宗赞周氏科第蝉联,钦赐《爵崇誉隆》之封号(简称爵誉)。宋朝乃我族之鼎盛时期,五里之内三大夫,一门二十三进士,其辉煌业绩,亦达高峰,可谓红极朝野,誉满神州。仲文公长子倚,字中庸,仕桂林知府,妣罗氏,续传七代世,即重七郎,子三:层二郎,层四郎,层八郎。层四郎,子一:伯三郎。伯三郎子四:万一郎,庆六郎,庆七郎,庆九郎。庆六郎传福源公,子三:钦俊公,德章公,凤梧公,以上三公为汉川麻河渡(原大赤乡)三大房头之始迁祖。层八郎字显通,妣胡氏,(徙禾坑);传伯九郎,字荣甫,妣王氏,子一:必从,字盟,乃矩公位下之十五世,生子七:贵明、贵曜、贵祯、贵祥、贵时、贵清、贵德。时值元末明初,朝代更迭,战乱频纷,盗匪纵横,苛政重赋,民不聊生。除贵明公留泰和老家(禾坑房)及贵曜公、贵时公、贵德公未祥外,贵祯公偕弟贵祥公、贵清公《间走入楚》贵祥公《徙武昌府江夏县》,查证江夏山坡一支为其后裔;贵清公则落籍应城郎君桥。贵祯公字世荣,首迁汉川,其后裔分别落籍分水。
    因为以上涉及到我先祖矩公,故摘引。
    本文原文来自:http://www.jczskyh15312.com/se.asp?nowmenuid=500057

字辈见历史

很多先人,迁到一方立派后,同时也会创立自己的辈分。我们入信始祖有两个儿子,而为了显示区别,他的两个儿子的后人的字辈是不一样的,兄长的部门后人是:桂、步、章、立、元。对应着弟弟后人的:邦、家、盛、世、扬。后来经过多次修谱,觉得这样很容易混乱,遂统一使用先祖统一的字辈,由矩公38代起,也就是元字辈和扬字辈的后人起,统一用江西泰和字辈,以纪念同宗。
    矩公38代起的字辈如下:
    彰才光有位,瑞凤发祥声;和睦家常泰,持躬孝兼慈;耕读昇平福,勤俭是师资。雲峰荣萬支,啓后宜尊前,西岐昭惠泽,衍育俊傑泉。
    前半段我是有点印象的,因为我从我家家谱里面看到过的,但是记得不是十分的完整。一次我在网上搜索我的先祖周矩,就搜到了中华周氏网。看到里面字辈征集,就把我家的字辈给写上去了,写的不是很完整,还有错别字。写完后,因为工作比较忙,就没有再上去看了。今天突然上去看,发现有个爵誉宗亲给我回复了。
    更正了我的错误,以及把后面的枝节给我补上,即:雲峰荣萬支,啓后宜尊前,西岐昭惠泽,衍育俊傑泉。同时,他也给我一些矩公以上的信息,因为他长居泰和,知道的比较多,让我想知道什么和他联系,我已经加了他的qq了,只是没看到他上线。
    他提供给我另外一些信息是:江西泰和南冈漆田村与江西泰和南冈爵誉村是兄弟俩,前者兄后者弟。我们不属爱莲堂,是一本堂的后裔。爱莲堂是纂的后裔我们是泰的后裔。瑜公生二子,循和胤,胤生三子,豫、泰、纂,我们始祖是南唐系泰的后裔;爱莲堂是宋朝的,是纂的后裔,排行应我们在前,爱莲堂在后。
    同时他也告诉我在字辈征集中回复了我,让我查询查询。而且如还想知泰和周氏历史或许能给我点帮助。
    上面那些字辈就是通过他给我的信息,更正并且续枝节的。
 楼主| 丰都周晓 发表于 2012-3-18 21: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丰都周晓 于 2012-3-20 13:25 编辑

《重庆涪陵周氏简谱》发行工作会议召开

2011年11月20日上午,涪陵、丰都、垫江、长寿等原涪陵地区部分周氏宗亲在涪陵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五楼会议室,召开了《重庆涪陵周氏简谱》发行工作在会议。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区文联、涪陵区御锣协会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原涪陵区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周浩华主持、原涪陵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周浩义做了讲话,参加会议的宗亲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计划在2014年冬,在乾隆年间的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及嘉庆皇帝的老师——周煌诞辰300周年之时,涪陵将要举办一个大的纪念活动。  
 楼主| 丰都周晓 发表于 2012-3-18 2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漆田学士派的开创与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周征松


     漆田村位于江西省泰和县西螺溪乡境内。以周氏聚居地而著称。这里山清水秀,平野衍旷,绿水长流,五谷丰茂,是典型的南国风光,一个宜于人类居住的好地方。
     漆田周氏历史悠久,直接祖先可以上溯至三国时大将军周瑜。周瑜之子周胤卒于乌东,其子孙世守乌东,繁衍出人口众多的吉州周氏。唐代有周以清者,生有四子,在吉州衍为四大支派:长子沂泫居乌东,次子沂滨居泥田,三子沂渊居南冈,四子沂漳居栎坑、桑园。沂渊之孙周矩,南唐天成二年(927年)进士,官西台监察御史,自金陵重返南冈。周矩有二子:长子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进士,官秘书郎史馆学士,开创了漆田学士派。次子周羡,举贤良方正,宋银青光禄大夫,赠仆射,开创了爵誉仆射派。
    南冈周氏在南冈建有总祠一本堂。漆田周氏在三世祖评高时修时思堂,十一世祖良舜时拓建为惇典堂,是学士派的大宗祠。漆田村口有学士第牌坊一座,是标志性建筑。
    由于人口日众,土地不敷所用,漆田周氏陆续迁往漆田周边地方,建村定居,在清朝形成了以漆田村为中心的十三村,漆田学士派闻名遐迩。现已发展为二十九村,村村建有小宗祠。从这二十九村迁徙出去的学士派传人,不计其数,遍布全国,延及海外。
    漆田学士派人文荟萃,文明进步。开基祖周矩、周翰父子俱为进士,在朝中为官。周矩主持创建槎滩、碉石二陂,泽被禾市、螺溪数万民众。他们为民谋利的高风亮节,文明进步的人格魅力,为漆田学士派树立了典范,形成了对后人巨大的激励机制。学士派文风不坠,耕读传家,历代进士不少。周矩、周翰父子首先以考取进士、高标书香门第开族。学士派的历代进士、明经,一旦成名,都热心于家族文化的建设。他们修宗祠、修家谱、办学堂,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漆田学士派人才辈出,高级工程师有之,教授、博士、高级教师有之,主任医师有之……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成为学士派的梁柱。
     漆田周氏学士派正在富裕、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本文摘自:中华周氏网(www.chinazhou.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chinazhou.com/forum.p ... ;tid=32647#lastpost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17 06:09 , Processed in 0.0340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