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西周长安礼仪文化》(上)

[复制链接]
周显艳 发表于 2009-3-24 16: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周长安礼仪文化》(上)

长安礼仪文化的发展形成              田文棠


  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历来就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的礼仪,范围甚广,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神鬼祭祀、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管辖、房舍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等等,无不与礼仪有关。可以说,它是一个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切典章制度和个人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在内的庞大概念。所以,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荀子·礼论》)。其意思是说,礼仪制度正是为了正确处理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宗教、人际之间的四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形成的。古老中国真正意义上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礼仪制度应该始于西周时期。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比较详细地记录和保存了许多西周时期的礼仪活动和礼仪制度,全面反映了传统的“五礼”,即吉、嘉、宾、军、凶等诸多门类礼仪的基本内含,是研究西周礼仪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西周时期的宗法礼仪文化,就是伴随周人氏族的生存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周人氏族作为一个古老部落,约在夏代后期定居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岐阳周原,故“号曰周”(《史记正义》)。其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邰(今陕西武功杨凌开发区),到远祖公刘时代,因受东方部族威胁,便在宗之族长的率领和“其军三单”(《诗经·公刘》)的配合下,进行了军事性移民,迁徙到渭水以北的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其曾祖古公■父,又因遭受北方戎狄的侵扰,再次实行武装转移,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境内),世世代代开始从事农耕生产,遂渐形成了“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的宗法思想和宗族观念,并且保持着氏族内部以父权血缘关系来凝聚、维系每个成员对整个氏族的认同与服从。文王时期,又建都于丰(今长安沣河一带),武王虽迁都镐京,但文王及其祖宗的宗庙仍建于丰,并称之为“宗周”,以作为周人氏族宗法“统承”(《尚书》)的重要标识。
  西周礼仪文化的形成,也与西周王朝建立前后推行的分封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西周初年,在周公姬旦的主持下,先后于洛邑附近建立了东都“成周”,并在成周等东方地区分封了大批的姬姓诸侯和异族庶邦,以封建亲戚藩屏周室,为周王国的统治奠定了稳固的社会政治基础。所以,荀子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这种分封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不但将“子承父业”的族权制度推广扩充为“嫡长子继承王位”的王权制度,使王权、族权、神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也使周人与东方土著部族揉合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的族群。这一新变化,必然使西周礼仪文化,更具等级性的差别和多样性的内涵。
  长安礼仪文化的思想基础
  由周公主持制定的礼仪制度,据《礼记》记载: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经礼三百,典礼三千”。如此庞杂繁缛的礼仪规定和礼仪形式,虽然并非全都出自于周公一人之手,但整体来看,却比较圆满地体现了周公终身力行的“明德立政”、“以礼治国”的文化理念。《礼记·礼器》有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义理,礼之文也”。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礼记·礼运》)。这就是说,礼仪制度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主要是通过思想“教化”而引起内心的“立定”(《尚书·泰誓》)作用,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天罚”(《尚书》)所致。因此,生之于心的诸如忠、孝、仁、义等道德信条,就成为礼的重要标准和要求。由于周礼是在早期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尊尊”和“亲亲”两条根本原则的次序安排上,周礼则更注重亲亲,而后才及于尊尊,这就是先重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而后才及于君仁、臣忠。由孝敬推及忠义,由人伦推及君臣,应该说周礼这种带有早期血亲关系的伦理本质,正是由周公姬旦奠基的,它也正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周公之所以特别强调“明德”,即“同心则同德”、“同姓则同德”在周礼中的重要作用,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周公正是在“明德”,即明“人之性行”(《左传》疏)的前提下,以礼义来观察各级官员和庶民百姓的德行举止,反过来又以其德行举止是否“和恒(悦)四方”(《尚书·洛诰》)来处置各种社会关系和重大事宜。由此,周公又将“明德恤祀”、“敬天保民”(《尚书·周书》),作为其礼仪思想和文化观念的中心内容提了出来,并反复地加以阐述和解说。从“明德恤祀”、“敬天保民”的含义来看,无论是“明德”、也无论是“敬天”或“保民”,都有一个“恤祀”,即虔诚祭祀天、地、鬼、神或祖宗、天帝的问题。因为只有以庄严肃穆的“吉礼”即祭祀之礼,举行祖宗天帝祭祀仪式,才更能激发人们对早期族权时代血亲伦理的回顾和对同一氏族内部“同姓同德”的感悟。这大概就是西周礼仪文化为什么特别注重祭祀仪式,并无时不举行祭祀或占卜仪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从《尚书·泰誓》和《尚书·大诰》等有关《尚书·周书》的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孟津观兵或牧野大战前夕,也无论是在东征平叛或分封诸侯之时,周公总是协助其兄武王或辅佐其侄成王,以异常威严的“军礼”,即大师之礼和大封之礼,或“吉礼”和“嘉礼”向祖宗、天帝表示其“顺从天命”、“恭行天罚”的决心,并历数夏桀、商纣“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尚书·周书》)的罪行,让西土众士和邦族“同力度德,同德度义,万众一心,永清四海”(《尚书·泰誓》),“以济兆民”(《尚书·武成》)。在平定“三监及淮夷”叛乱之后,周公即罢兵西归,偃武修文,“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尚书·武成》),即把“民以食为天,丧礼笃亲爱,祭礼崇教养”(《孔传》),看成是“圣王所重”而为之。对于武庚叛乱,周公虽杀了武庚,却让成王册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为宋国国君,采取了以殷治殷的怀柔政策,命其遵从旧典,管束臣民,拥戴周王室。
  可以看出,西周的礼仪制度和礼仪文化,正是在周公“以礼治国”的过程中,在“明德恤祀”、“敬天保民”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它从“明王道之德”、“明天道之德”、“明人道之德”等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多层次的以血亲伦理为特色的“道德”文化结构模式,凸显了西周礼仪文化古朴笃信、纯真率性的一面。

 

(上海周海波收集)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6 00:24 , Processed in 0.0198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