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关于周族的说法

[复制链接]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3 07: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族
  
族在商代末年,曾率领各族推翻纣王的统治,建立起周朝政权。在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周室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周族在中国的统治长达800 多年。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3 07: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族 - 概述
西周文物发现证实
从很早的古代起,周族就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泾、渭水一带,即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那里的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周族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周族的子孙在祭祀祖先的诗歌里,追颂他们的共同始祖姜嫄的时候,说她“出野”,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均见《史记•周本纪》),可见,后稷时期的周族是处于“知母不知父”的社会阶段。《史记•周本纪》说:“后稷卒,子不窋立。”据《周本记》载,后稷相当于“陶唐、虞、夏之际”,不窋相当于“夏后氏政衰”即夏代末年。可见,不窋绝非后稷之子,后稷之后,不窋之前可能失传了一段很长时间的传闻。《史记•周本纪》说:“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就是说,此时的周族还是和西北其他氏族部落混居在一起,仍然是一个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形态。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3 13: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始祖后稷
   周族到了公刘时期,由于继续遭到戎狄的侵扰,便迁居于豳地(今陕西栒邑或邠县)。那里建立庐舍、豕牢,开拓土地,划分疆场,分配土地,继续过着农村公社的生活。公刘迁豳以后,九世而至太王即公直父。周族在豳地住了“三百有余岁”(《史记•匈奴列传》)后,由于被称为戎狄的西北各游牧部落向渭水流域移动,周人受到他们的压迫,太王率领周人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最后迁徙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 (今陕两扶凤京当公社), 定居下来。
   周族和商王朝很早就发生了关系,至晚在武丁时期已经接受过商王朝授予的官爵。太王有子三人,“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太伯、虞仲(即仲雍)未即位,出走,少子季历即位。季历时期,约当殷代的武乙时期,逐渐强大,开始屡伐大戎。通过这些征伐,基本上击退了来自西北的游牧部落的威胁,周族势力逐渐向东发展,欲拊商国之背,这时才是周人发迹之始。周族的强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因而开始了讨伐周族的活动。到了文丁时期,矛盾更加尖锐,所以《晋书•束暂传》、《史通•疑古篇》俱引《竹书纪年》云:“文丁杀季历”。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4 06: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季历死后,子昌嗣立,是为文王。文王在太王和季历的基础上,把周族的势力更向东方发展,进一步联合附近的姬姜各氏族部落,以对抗商王国。据《诗经•大雅•绵篇》载,当时各部落之间,发生了纠纷,都要到文王那里请求仲裁。由于周族生产力有了发展,又能团结内部力量,不断强大起来,便四出进行掠夺性的战争。据《史记•周本纪》载,文王在六年之中,首先伐犬戎,伐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虞、质、豳一带得到了巩固;不久又东向伐耆即黎(今山西壶关)、伐邗、最后伐崇。崇,在丰镐之间,是在周族东境的一大势力,依附于商王国,力量很强。周族大概就在这个统一西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家。《诗经•大雅,文王》所说的“周虽旧邦”的“旧邦”,应当不是指的遥远的周人远祖时代,而很可能是指早周文化形成以后的情景。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4 06: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时期的周族,在已经有了金属工具,社会经济有了进步,阶级关系有急剧变化和有了文字出现的情况下,便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不过,当时公社组织尚存,土地私有并没出现,主要生产者是公社农民而不是奴隶,这就构成了早期奴隶制的特点。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4 06: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族 - 来源
     山西说
    本世纪30年代,钱穆在《燕京学报》第10期上发表《周初地理考》一文,提出“周人盖起于冀州,在大河之东”。其后,吕思勉、陈梦家、王玉哲、田昌五、李民等许多学者都表示赞同,并证成其说。他们认为,文献上说的周始祖弃任后稷之官,被封于邰,其地即在今山西的闻喜、稷山一带。据《左传。昭公元年》记,邰原作“台骀”,是“汾神”。后人把神名变为地名,将两个同音字缩并成一字而加了邑旁。《水经。汾水注》云:“汾水又径稷山北,(稷山)在水南四十里许。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引《隋图经》曰:“稷山在绛郡(今山西稷山县),后稷播百谷于此山。”据说在稷山县,村村有稷王庙,亦多有稷王娘娘庙。县南有稷王山,相传稷王弃随其母姜原常往来此山,教人播种。闻喜县西北稷山下有姜原墓,墓旁有冰池,传为姜原弃后稷处。周的始祖还和尧、舜、禹有着密切的关系。《墨子。尚贤中》引“先王之书”曰:“(尧)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隆播种。”《书。尧典》载帝舜曰:“弃,汝后稷,播时百谷。”《逸周书。商誓解》并载周武王之言:“在昔后稷,克播百谷,登禹之绩。”据史载,尧、舜、禹的活动中心都在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因此,周的先祖很可能是活动于该地区的部落联盟中的一支。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4 16: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土著说
历来的许多地理著作,都认为周始祖后稷所封的邰在今陕西武功县。《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原祠。”《水经。渭水注》及《武功县志》所记略同。目前一般的通史著作,如朱绍侯主编和刘泽华等编著的《中国古代史》都采用这种说法,认为周族祖先的最早活动地区就在今陕西西部渭河北岸的膏壤沃野之中。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武功郑家坡遗址发掘得许多先周文化的遗物。据分析,这里出土的各种陶器分别是西周同型陶器的祖型,出土的铜鼎和生产工具也与西周初期的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因此,一些学者著文指出,先周文化是在关中西部漆水流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土著文化,传说周始祖后稷教民播种百谷之地在山西的稷山、闻喜一带,是出于后人的附会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5 08: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说
天津郊区新农寺,是祭祀传奇式人物周公的寺庙,周公在清代屯垦种稻有功,民间尊为农神。
有一种意见认为,周始祖后稷是一个传说中虚构的人物。《国语。周语上》记:“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这里的“不窟”才是周族真正可靠的祖先。《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不窟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元和郡县志。关内道。庆州》记:“不窟奔戎狄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窟故城”;《庆阳府志》亦载:“不窟值夏德衰乱,窜居北豳,即今之庆阳也。”  
三志所述,都说不窟在今甘肃庆阳建城而居。历年来,在甘肃东部的渭河、泾河流域,镇原、灵台、平凉、泾川等县,发现许多先周文化遗址。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周族原居于甘肃东部地区,后移至陕西长武、彬县一带。至太王时,被西北的狁所侵,乃南下至岐山之阳。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5 08: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源说
有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提出周族有两个来源的论点。邹衡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说:“先周文化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陶鬲,这两种陶鬲有不同的来源。联裆鬲来自东方的山西地区,而分裆鬲来自西方的甘肃地区。”徐中舒在《周原甲骨初论》(载《古文字研究论文集》)一文中称:周文化“有东西两个来源”的观点,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概括”。显然,周族的祖先应活动于山西和甘肃两个方面的广阔范围内。  
周学生 发表于 2013-7-5 2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800年的周朝,以国为姓。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6 06: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说
   从一些传说的材料来看,周族祖先最早的活动地区远在西北的新疆。《山海经。西次三经》云:“南望昆仓,其光熊熊;西望大泽,后稷所潜(按潜即葬)。”同书《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帝俊生后稷,稷隆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穆天子传》卷二记周穆王西游“春山”(又称葱岭,即今之帕米尔),至赤乌氏之邦。赤乌人献酒等食物,穆王受之曰:“赤乌氏先出自周宗,”综合上述记载来看,周始祖后稷叔侄播种百谷的地方,在今新疆西南隅。“赤国妻氏”当即“赤乌氏”,是周人的胞族。周人东迁入陕,而有一支胞族仍留在新疆。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6 06: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族 - 庆阳周族文化
    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
    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夏商时期属雍州。轩辕皇帝曾在此活动,周朝先祖在此兴业,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庆阳有各类文化遗存2700余处,馆藏文物l万多件。庆阳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皮影、剪纸、陇东道情、民歌堪称“四绝”,其古朴性、民俗性、寓意感倍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庆阳是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     
    姬姓先周部落是活动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姬姓周族建国前仅是一个诸侯国,由于历史记载的遗漏和相关历史佐证的匮乏,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学术界或者以讹传讹,或无人关注。原本就无多少文字记载,后世追记的历史资料,也多是一鳞半爪,且错谬相传,这就使学界对姬姓先周历史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是轻描淡写,这在众多的史学书籍、教材和各种论文中都能够看到。1990年前后,才有学者将目光投注到这一段本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近些年来,甘肃省和庆阳的一些史学、民俗工作者,通过田野考古,探访历史遗迹,说误驳谬,匡正史料,发表、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著述,对姬姓周族在庆阳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的活动,作了较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先周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新的诠释,充分肯定了姬姓周人十多代先祖在庆阳的这段历史。周人早期历史的研究也使庆阳为国人所瞩目。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7 06: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姬姓周族的迁徙之路
    周族,对古代姬姓部落的称呼,亦称周人、姬周、先周部落。历史上把自姬姓传人、周人始祖、第一代后稷——姬弃传至周文王姬昌,这一段时间称为先周时期,即周朝建立之前的时期。      
    依据史料所载,在周族早期一千余年的历史中,周先祖曾经以邰为起始,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迁徙。第一次大迁徙便是由于不窋失去了在夏朝的官职之后,带领他的部族由夏都经邰迁往北豳。传至公刘一代,周部族又进行了第二次迁徙。这一次,公刘率领部族由庆城迁到了泾水流域的西峰塬上,建立了古豳国城。在随后的历史中,又经过了数十世,周族还进行了第三次迁徙,在古公亶父后期,周人才再迁于周原岐邑,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经过了太王古公亶父和王季的经营,周的实力大增,在文王时代又迁都于丰邑,完成了先周时期的第四次迁徙。如此算来,周人先祖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奔戎狄之间”,到公元前1113年前后,古公亶父第三次迁徙前,竟然有近500年的时间是在戎狄之间。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7 06: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姬姓周人先祖在庆阳的经营开拓
    依据姬姓周先祖四次大规模迁徙,先周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先周早期在陕西的武功(邰地)和夏都(山西南部或河南),中期在甘肃省庆阳的庆城县和宁县(两县均为庆阳市辖县),晚期在陕西关中,即周原和丰邑。姬姓周族在庆阳的这段时期就处在先周历史的中期,时间长达50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族的勃兴与周王朝数百年的辉煌正是肇始于庆阳这片隐迹之地。      
 楼主|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7-8 13: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不窋率族人迁居北豳      
   从公元前21世纪前后,弃在帝舜时分封于邰以后,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后氏政衰起,姬姓周族就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窜于戎狄之间”。依据《国语.周语上》记载的祭公谋父之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不窋是夏朝末期周族部落首领,出生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他的父亲后稷是夏朝的世袭农官,即后稷。不窋子承父职。由于当时夏朝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周人在最后一代后稷——不窋弃官出走,率领周部族迁徙到今天的庆城一带。这一带古称北豳,当时主要是以狩猎游牧为生的戎狄部族的活动范围。      
   在不窋及其后代定居北豳之后,开始教民众将地穴式居住改为窑洞,并且重农耕,由于提倡农耕等等措施,使得周部族的经济实力有了迅速提高。为此,不窋为民众所拥戴,修不窋城而居。实话讲,作为周族数百年辉煌基业的奠基人,公刘的世祖——不窋在周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却鲜为人知。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8 21:56 , Processed in 0.0213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