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姓

[复制链接]
周永忠 发表于 2013-11-10 17: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周姓是第七大姓。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编辑本段
[/url]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url=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71465]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大将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后,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
  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执政时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王朝时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皆出姬姓,他们的后裔子孙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于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后稷,其母亲叫作姜嫄。姜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是古地名(今陕西武功),有邰氏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嫄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
  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在典籍《诗经》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一个巨大的足迹,好奇而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由此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姜嫄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在典籍《诗经》与史籍《史记》中,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个婴儿遭几次抛弃而不死,姜嫄便以为他是神,遂收回家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就是后来的周族始祖后稷。
  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中的注释,在姜嫄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嫄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黄帝是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为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称有熊氏、轩辕氏。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有熊,是当时一个氏族部落的名称,也就是原始社会黄帝部落的名称。轩辕,是黄帝居住的地名。黄帝姓姬,典籍《说文解字》中描述:“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二十岁成人时非常聪明。黄帝在父亲少典氏逝世后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大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人们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具有的共识。
  黄帝有四个妃子,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即姓姬,另外十三个儿子被黄帝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氏,名简狄,生子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个妃子中,常仪的班次排在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逝世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由于在政治上能力微弱,后让位于帝尧。
后稷在儿童时期便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代玩游戏时,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茁壮茂盛。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力求使人类摆脱单纯靠狩猎为生的局面。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籍《史记》中记载,黄帝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武功)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逝世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农业之功,被周氏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11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后稷逝世后,其子不窋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当时的夏朝君主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了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便率领民众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逝世后,其子鞠即位;鞠逝世后,其子公刘即位。
  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辖下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这使得远近的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省彬县城以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部、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传到周太王古公亶父,他为了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生产制度,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屡次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便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为此,豳国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但古公亶父却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还是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别人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今陕西关中西部岐山东北部及扶风北部一带的周原)。古公亶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三千户,第三年就增至一万五千余户了。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从无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亶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周太王(古公亶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之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和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史籍《帝王世纪》中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
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亶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后稷的子孙,从周公刘到周太王到周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宗族系统的称号,而周文王则以国名为氏,周氏是姬姓这个大宗族系统的分支称号。
  周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氏,周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后代还是姓姬,不是姓周。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有儿子三人: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太伯认为三弟季历是个聪颖贤良之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亶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后来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迁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后来成为周王朝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之父)在位时期。古公亶父逝世后,季历继承了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明察是非,分清善恶,教诲不倦,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史籍《史记》中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王季遵循古公亶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再传到周文王,名叫姬昌。王季的妃子、周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姬昌继位,袭父爵为西伯,周文王是他逝世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后来还有鬻子,原来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曾向殷纣王进谏了七十五次,纣王都不听,于是便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并让他担任公卿,后来成为楚国的先祖。在姬昌招纳的所有贤臣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于是纣王借故将姬昌囚禁于羑里。羑里,亦称牖里(今河南汤阴)。姬昌的手下闳夭、散宜生等人纷纷想方设法进行营救,他们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氏的有花纹骏马、有熊氏的三十六匹会驾车的马等,然后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贪财好色,得到了礼物,便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羑里期间,撰写了著名的《易经》。西伯姬昌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人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当初姬昌从羑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代殷商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他国的机会,连续对一些国家进行征伐。姬昌首先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当时的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开始讨伐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的邘国。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一带。伐邗的第二年,姬昌开始伐崇国。崇国位于渭水南岸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其君主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周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南约十五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因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而故名,它从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周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周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个儿子,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载,他们是:伯邑考、周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被纣王作为人质,长期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害。其后,周文王立次子发为嗣。周文王逝世后,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周武王继位后,以姜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召公、周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周原地区),人称周公。周召公与周同姓姬,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周毕公也是姬姓,是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周武王在众名臣武将的辅助下,最终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攻击。这时的殷纣王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了忠臣微子,关押了箕子,掏了比干的心,使得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而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后,率领本部族国民,并联合其他势力,汇合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被逼自杀,至此商朝亡灭。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封建分封制。周武王分封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为诸侯,分别分封在祝、蓟、陈、杞等诸侯国。周武王还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今河南安阳殷墟)。姜太公吕尚在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他被封于齐国(今山东北部地区,建都营丘,后称临淄)。
  周武王还分封了所有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五弟叔武封于郕(今山东宁阳)等等。周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商,灭殷商后第七年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周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周武王有五男二女,周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方十二岁,是为周成王。当时由于因周成王年少,便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召公奭辅政。后来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周武王之弟)不满意周公旦摄政,便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率师东征,经三年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则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的过程中连带着灭了东方十七国,以后又增封了一些诸侯国,并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丘),至此,姬姓之国增至五十三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诸侯合并,尚存一百二十四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有功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保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向周朝廷纳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氏保有直接关系,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西周公旦封于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其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则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因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均姓周。周召公奭封于燕(今河北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召公的采邑在召。东周平王庶子的采邑,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姬烈食采于汝坟。
  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姬烈的采邑(今河南汝南)。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氏,有些是以国名为氏,但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周平王少子姬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氏,而以“周”为姓氏,时代相袭。
到了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周桓公)曾率大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王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桓公被卷入其中,不久被杀,但其子孙仍旧承袭爵位,在朝中作官。后来周桓公的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路称霸诸侯轮番挟持天子,以壮声势,连当时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敢不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执政时期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周朝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富强起来,开始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东周王朝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后来,这些故周王室人员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氏,称周氏。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便是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西周灭亡。
  西周灭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
  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到了大汉王朝建立,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复了周氏的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周邕的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从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周仁下传五代到周燕,字少卿,他成年后出任郡决曹掾。当时的汝南郡守准备枉杀一批囚徒。作为监斩官,周燕向汝南郡守面谏,请求核实囚徒的罪责。但狡诈的太守对此置之不理。
  看到被囚的家人到处喊冤,又都被汝南郡守再抓去拷打,周燕又一次向汝南郡守求情说,自己愿意把这些囚犯的冤屈都写出来,署上自己的名字,结果汝南郡守大怒。有一同事悄悄告知周燕说:“你这么做,是要被上司怪罪的。你如今都把罪揽到自己身上,如有一句话牵扯到太守,他肯定会用刀宰了你。”
  果然,汝南郡守将周燕囚禁起来。周燕虽然在牢狱中天天遭受拷打折磨,始终没有屈挠。最后,当他听说汝南郡守下令要对他行刀锯之刑?觉得如此死法以后没法去见先祖(破身无以见先祖),于是绝食而死。
  不久,周燕便被朝廷平反昭雪。周燕有五个儿子,后来他这五个儿子皆有所成:长子周舆出任重合令,二子周羽出任栎阳令,三子周仲出任东海太守,四子周明出任衮州刺史,五子周良出任颖阳令,皆为一方行政长官,被当时的天下人称为“安城五龙”。
  从此,周燕的后裔子孙繁盛昌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发枝或拖秧,传说他喜爱莲花似君子的品质。
按:
  该支周氏实际上与第二个渊源的周氏同源,只是由于该支周氏族系最为庞大,为周氏正宗,因此单独挑出列一渊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帝拓跋邻的第二个兄长原名叫拓拔普,其率领之族称普氏,汉译就是“普乃氏”。这在史籍《魏书》中有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当时,北魏献帝把北魏王朝的核心拓跋部中王族氏族分为七个部落群体,以自己的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
  后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赐改汉姓为周氏,后成为北魏王朝中兴旺的七族之一,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在北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周摇。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他就是是北魏献帝次兄拓拔普的后代。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
  项猛奴,公元509~559年,新安寿昌人(今河南境内),少孤贫。他擅长游泳,十一岁便“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当时义兴人(今江苏宜兴)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到项猛奴后甚为惊奇,便和他交谈。
  项猛奴说:“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由是周荟很可怜他,便随项猛奴到他家里,请求项母将周文育交给自己收养,得到了项母的同意。周荟官任到期后,带项猛奴回京,见到太子詹事周舍,便请周舍为其起名。周舍便给他改名为周文育,字景德。之后,周荟令侄儿周弘让教他读书写字。
  周弘让善长写隶书,于是便写下蔡邕的文章《劝学》及古诗给他看,但周文育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还对周弘让说:“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大槊,是古代一种长大的兵器。周弘让便改教他骑射技艺,周文育非常高兴,后来学得一身好武艺。
  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同郡,二人关系很好。便启请周荟为前军军主,陈庆之派周荟带五百人去新蔡慰劳白水蛮。白水蛮反而密谋要把周荟擒捉献于北魏,但被周荟察觉,于是和义子周文育力战。当时白水蛮人多势众,一日之中战数十合,周文育冲锋陷阵,勇冠军中。在作战中周荟不幸战死,周文育驰马夺其尸,白水蛮人见其勇,不敢相逼。到了晚上,白水蛮各自退回,周文育则身中九创。后来周文育伤愈后,便请求回去安葬周荟,陈庆之很赞赏他的气节,重赏了周文育。
  葬罢周荟,正好卢安兴为南江督护,便启奏朝廷要周文育和自己同行。后周文育征俚獠,累战有功,任南海令。卢安兴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于梁大同八年(公元542年)起事攻广州。二人分据东西,一日之中,众至数万。当时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陈霸先率精兵三千来救援,二人被陈霸先击败被俘。但陈霸先见二人骁勇过人,亲手将其释放,并以二人为陈军主帅。从此周文育忠实于陈霸先。
后监州王劢以周文育为长流,对他委以重任。王劢被代后,周文育想和他一起走,到大庚岭时,二人去占卜,卜者说:“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周文育说:“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者又说:“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当晚,周文育和王劢在客店遇见一个商人,商人要和周文育赌博,周文育果然赢了二千两。翌日,周文育向王劢告辞。
  陈霸先听说周文育又回来了,非常高兴,马上派人相迎,厚加赏赐,并将主力军队交给他指挥。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农历8月,南豫州牧侯景率诸军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梁,先继攻占建康、三吴(以吴、吴兴、会稽三郡为三吴,相当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宁波一带)。南朝梁诸将纷纷反抗。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农历6月,江州刺史陈霸先亦兵发南康(今江西赣州),进屯西昌(今江西泰和)。周文育与杜僧明为前军,在攻克兰裕后又援助欧阳頠,皆有功。陈霸先破蔡路养于南野,周文育被蔡路养所围,四面数重,矢石雨下,连周文育的战马也被射死。周文育右手搏战,左手解下马鞍,冲出包围,与杜僧明会合,二人再战,大败敌军。战后,陈霸先表任周文育为府司马。
  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来在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被陈武帝敕封为镇南将军、寿昌县公。
  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周文育病逝,他逝世后,陈武帝非常悲痛,亲自素服戴孝,痛哭于周文育的灵堂。
  在周文育的后裔中,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朝唐玄宗执政时期姬姓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年),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于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讳,即“姬”与“基”音同,均改为周氏。
  以后,有部分该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称周氏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唐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百濮族中有暨佐时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末期,有个人叫成讷,是一名骁勇的战将。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太祖(后改名朱晃)篡夺唐朝,成讷在灭唐过程中大力支持朱晃,因功被后梁太祖封官至太尉、上谷郡王。后成讷战死,被后梁太祖赐姓为周,加以褒奖。在成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后梁太祖之赐姓为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叫成油(仙锐),是淮西人,他也投靠了后梁太祖,立有不少功勋。在成油逝世后,同样被梁太祖赐姓为周氏。在成油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后梁太祖之赐姓为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已姓,出自元朝时期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在唐朝时期,有个名人叫苏益,字世进,曾任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苏益为辅佐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泉州押卫都统使,居于泉郡同安永丰里。娶陈、罗、张氏;子三:光谊,光谓,光诲。光诲任过漳州刺史,与父苏益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取名芦山堂,灯号芦山,为入闽苏氏及芦山衍派始祖,后来苏益的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其第六世孙苏颂,字子容,为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的进士,官至左丞相,他发明了著名的水运天像仪,今被世界钟表联合会尊奉为“钟表之父”。
  到了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周尔那德氏,亦称卓尔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周氏、朱氏、康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朝第一代吉王叫朱见浚,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七子,在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受封就藩长沙,传到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逝世后无嗣,吉端王的二子又袭封。朱万世,就是袭封吉端王的第三子(庶子)朱翊铤,受封长沙郡王。
  在明朝亡国后,朱万世逃往广东宁乡周家一带,为避祸改姓周氏,后逝世于缅甸。其后裔子孙便一直以周氏世代相传至今。清朝灭亡后,有一部份人恢复朱氏,而还有相当多的人仍沿续周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编辑本段
[/url]各支始祖
  周荣亭:字仁端,元至正二年壬午十月禄十亥时生,明洪武三十年丁丑三月二十九岁时没,年五十六,葬江西吉安府万安县菖蒲塘山向俟考。元配:田氏,元至正八年岁子七月十五卯时生,明建文二年庚辰十月二十未时没,葬夫妇合冢。子二:长子周衡、次子周衢。为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政毅:字致远,号贤一,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四月十九亥时生,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八月十八寅时没。葬杨家堤贤一山卯西向有碑表。元配:夏氏,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七月十五西时生,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十二未时没,葬白園山卯西向。生子二:长子周承方、次子周承耀。
  周太沧、周梦晟: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族著圳上元未迁居湘潭六都竹园村之沙塘,字号行爵,生没时日暨祖妣姓氏老谱均未详载,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对岸垅中泉汑边穴成白鹤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图志。为五族之祖,生子六:周夢晟、周夢昌、周夢鼎、周夢旼、周夢昊、周夢星。一派祖为周梦晟(太沧长子),字旭继,号临湘,行元一,元大德六年壬寅七月初七日辰时生,明洪武十五年壬戌正月初六日巳时没,寿八十一,葬六都四甲沙塘水口下珑中迎汑左侧乾山巽向墓碑图志。子一周撫□、子二周应定、子三周应铭旧未入谱。为沙塘周氏始祖。
  周太沧、周大郎、周应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族著圳上,元未迁居湘潭六都竹园村之沙增字呈行爵,生殁时日暨祖妣姓氏老谱均未详载,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对岸珑中泉汑边,穴成白鹤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图志。始迁鼻祖周大郎,字荣祿,明洪武初自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岗宫徙居长沙府三峡巷,永乐初复從临都落叶塘动园。生殁未详,葬大湖头。元配氏游,生殁未详,葬匀粥坪。子一周应翔。周应翔历傅为人魁梧出众,尝与人谈在朝夕不倦,遇有胜已者,无不虚心下之以礼,自守以礼接人,惜平生殁未详,葬太湖头。元配张氏,生殁葬俱失考。子一周添秀。为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 汾:配吴氏,生五子:周举仁、周举义、周举礼、周举智、周举信。
  周德圣:轩公长子,号慕堂,吸天顺庆五年辛巳八月十三日未时生,于宏治中与弟周德贤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龙头山迁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城外,落业贺家湖,周德贤落业南城内皇仓街。二人来浏开宗立派版冈十四都二甲,历今四百余年,码头街巷之名猶传周家之称,寿六十七岁,嘉靖六年丁亥十月初三日申时没,葬学堂,老屋门首坐东向西外碑丙誌。为金江周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url=" style=]编辑本段

[/url]迁徙分布

  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二十一位,人口约三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2%左右。

1.先秦时期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河南周氏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周氏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朝初期,朝廷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氏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规模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2.战国、秦、汉时期 
  周氏早年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氏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制,又使周氏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氏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朝迁往沛郡,成为当地着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至隋朝大业五年(公元2~609年),六百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中原地区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氏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各士族随晋室同渡南迁,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
4.隋、唐至宋时期
  隋、唐前后一段时期,周氏又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氏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氏将校,这是周氏进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又有人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
  唐宋战乱,中原周氏开始大规模南迁闽浙粤。
  ⑴.入闽:
  唐初,有周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氏迁徙福建。
  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884年)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6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入闽,选择福建建瓯县(公元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入闽,居住马伏,为入闽之始祖。
  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氏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氏,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氏,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二十年。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朝置祥符县,明朝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朝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两县合并设绍兴县)。山阴(今浙江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⑵.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周氏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京人(今河南开封),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广东五华),至七世祖周瑄,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氏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

5.元、明、清时期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氏移民湖南邵阳地区。
  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今江西吉安)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清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朝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主要为周赧王的后代,而到了明、清以后,周氏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6.移居台湾省
  周氏在台湾省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省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人(今浙江富阳)周凯曾任台湾省道台,后逝世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省周氏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氏人士恢复周氏。台湾省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省周氏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7.迁往海外大陆周  氏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氏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氏侨胞,主要来自今大陆的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外周氏华人中来自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⑴.广东:
  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如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⑵.福建:
  周氏移居南洋:清朝末期福建周氏之人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等。
8.现代分布:
  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我国现代汉姓的十九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十九个大姓加起来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左右。

[url=" style=]编辑本段

[/url]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曹魏政权时期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朝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唐朝时期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朝时期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后另置武功县。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武功堂:以望立堂。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几日后汉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时,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纹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只闻将令,不论宫律!”由此可见周亚夫制军严谨。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笃祜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亦政堂:资料有待补充。
  诵芬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白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盛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拱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青秀堂:资料有待补充。
  鹤在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霁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松竹轩:资料有待补充。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用里堂:资料有待补充。
  教稼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兴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类堂:资料有待补充。
  鹤在堂:资料有待补充。
  濂溪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肇岐堂:资料有待补充。
  遵训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志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祖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亲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廉堂:资料有待补充。
  推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详山馆:资料有待补充。
  味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宁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引碧堂:资料有待补充。
  森淼堂:资料有待补充。
  有宋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玉润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馨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维新堂:资料有待补充。
  云锦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志堂:资料有待补充。
  景濂堂:资料有待补充。
  保极堂:资料有待补充。
  大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纯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棣鄂堂:资料有待补充。
  坞享祠:资料有待补充。
  介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二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有堂:资料有待补充。
  斐然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集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挞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学志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霁堂:资料有待补充。
  至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集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有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新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厚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url=" style=]编辑本段

[/url]周姓家谱文献
  详见》》[url=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17909]周姓家谱文献

编辑本段
[/url]周姓字辈排行
  详见》》[url=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17912]周姓字辈排行


编辑本段
[/url]周姓楹联典故

宗祠四言通用联  功高细柳;泽普爱莲:上联典出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溪世德;细柳家声: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十分有名,被选入当今中学课文。文天祥为其写象赞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垂社稷,泽及生民,朝阳鸣风,盛世祥麟,九重必作,名重缙绅。”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周勃、周亚夫父子均是汉朝名将,在大功于朝廷,周勃封绛侯,周亚夫官至丞相,封平虏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塞烽火连年不断,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军加强边防,周亚夫驻军细柳。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即使汉文帝来巡视,也得照军纪行事,文帝大为感动,称赞周亚夫有“真将军”,后以“细柳营”、“细柳”、“柳营”称军纪严明的军营。唐朝王维诗“勿过新年市,还归细柳营”,唐朝温庭筠诗“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
  岐阳启姓;绛邑封侯: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古公亶父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上联典指周氏来历。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
  奋身除害;决策破曹: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太妊思齐: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在《诗·大雅·思齐》篇中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爱莲世泽;细柳家声: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周亚夫。
宗祠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上联典出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朝时期的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深涵雅量;溪广裕宏谋:此联为新国乞力律周家祠联。
宗祠六言通用联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宗祠七言通用联  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敦颐,学者尊称其为“濂溪先生”。
  三军左祖安刘室;一炬东风逞将才:上联典指汉初周勃。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周瑜。
  白练江帆浔阳景;桃溪芳草玉楼春: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周德清。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字彦伦,曾在宋朝任益州主簿,入齐后历官始兴王前军谘议、直侍殿省、国子子博士。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通《老子》、《周易》,又长于佛理。著有《三宗论》、《四声切韵》。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上联典指周氏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周敦颐。
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上联前句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周举,后句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周昌。周举,字宣光,汝阳人,博学多闻,为儒者所尊崇。顺帝时,历官并州剌史、谏议大夫、侍中、河内太守,为官清直,劾奏贪官,举荐清臣。要任他为大鸿胪时,却病死,朝中下诏书曰:“赐钱十万,用以旌表素丝高节(比喻正直廉洁的官吏)。周昌,大臣,沛县人。秦时官泗水卒吏,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附刘邦,入关破秦有功,官中尉,后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刚直敢言,刘邦曾想废太子,他上谏阻止。后任赵王加如意相。”琐闼指朝廷。下联前句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周鲂,字子鱼,三国时吴国阳羡人。黄武年间官鄱阳太守,平写彭绮叛乱,又用密计打败魏国曹休的军队。蓝田是地名,以产玉著称。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的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全联典自三国时期吴国的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沤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典故、趣事  桐叶封弟: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朝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周瑜与赤壁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实力大增。几年后挥师南下,曹操送信给孙权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第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臣都丰张投降,只有鲁肃一人主张抵抗。当时周瑜奉命到鄱阳(今江西波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将周瑜召回柴桑。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槁草;驱中国大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听了周瑜的话,非常激动为了表示抗曹的决心,拔刀斫破面前批阅奏章的几案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一天夜晚,周瑜又单独去见孙权,分析当时军事形势:“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此开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北方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荆州刘表军队)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第二天,孙权正式任命周瑜为左军都督、程普为右军都督,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刘备在樊口日夜盼望孙吴军队,看见了周瑜的船队,便派人进行慰劳。周瑜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离开办公的船舱,倘若刘备能屈尊到我船上来,那就符合我的愿望了。”刘备于是独乘一只小船去见周瑜,见面后问:“战卒有几?”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恨少。”周瑜说:“此自足用,豫州(刘备曾任豫州刺史)但观瑜破之。”刘备想喊鲁肃来见面。周瑜说:“鲁肃受军命也不得离开办公的船舱,你可另外单独去拜访。”周瑜担任孙刘联军的统帅,时年三十四。当时刘备军队约两万人,周瑜军队三万人,孙刘联军共约五万人。周瑜的船队沿长江上游前进,与曹军相遇于赤壁(今湖北嘉鱼长江南岸)。当时曹军中已流行传染病,两军初次交锋,曹军不利,引退到长江北岸,周瑜军在长江南岸。部将黄盖建议说:“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选冲锋战舰十艘,上载干燥的芦荻、枯干的柴草,又灌油其中,外面包上布幕,战舰尾部又系着轻快小船。在此之前,黄盖先致密信给曹操,假称投降。船队驶到长江中心,张举樯帆,依次前进。曹军将土都站在营外观看,指指点点,说这是黄盖投降的队伍。黄盖的船队离北岸约二水里,同时点火,当时虽是冬天,但碰上好天气,东南风急,风力猛,火势烈,火船如箭驶入曹营,曹军船舰全部被烧毁。大火蔓延到北岸陆地曹营,一下子,火焰满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不计其数。激战中,黄盖被流矢射中,天寒堕水,为吴军救起周瑜率领轻装精锐军队继续冲击,擂鼓如雷,曹军全线溃败。曹操带领残余军队从北岸华容道(今湖北监利)陆上撤退。天下大雨,地上泥泞,道路不通。曹操下令疲弱士兵负草填塞泥坑,骑兵才能通过。负草的疲弱士兵陷在泥泞中,被骑兵践踏,死的又很多。刘备的军队与周瑜的军队从水路、陆路奋勇追击,追曹军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曹军大溃败途中又疫病流行,二十几万大军死去一大半。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卫江北江陵,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带领残军北还许都。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战后,孙权在江东与江西的政权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得到益州,曹操则占领了北方,从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于曹操,进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这一场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两相情愿。所以“周瑜打黄盖”成为歇后语,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针灸神技:周汉卿,明初名医,松阳人(公元1958年并人浙江遂昌)。他兼长内科外科,针灸尤其神奇。他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华州(今陕西华县)陈明远,眼瞎十年,周汉卿看了后说:“可针也。”于是翻开陈明远的眼皮,用针刮去眼睛上的云翳。陈明远的眼睛马上光亮一闪,能分辨出五种颜色。这种高超技术,已接近现代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水平。又如义乌(今浙江义乌)陈化子,腹部有肿块,抚摸如瓦坛。周汉卿看了后,说:“此肠痈也(结肠内化脓性肿块)。”便用大针烧红穿刺,刺人三寸多,脓随针进出,进出时还发出响声,马上治愈。
  周恩来与酒: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恩来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1971年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奉尼克松总统之命秘密访华。他来到我国时,对中国的一种神秘感使他有点紧张。为了活跃情绪,周恩来在与他们握手时,尽量寻找话题与他们寒喧。其间,周恩来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周恩来与他们如同亲朋好友聊家常,这便使基辛格一行紧张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来华,周恩来用贮藏了三十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在和尼克松碰杯时周恩来告诉尼克松说,在长征途中,一次他曾喝过二十五杯烈性茅台酒,若是在肚子里发起热来可不得了!尼克松在美国曾读过著名记者埃得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其中讲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茅台酒镇时,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畅饮茅台酒的故事,因此对茅台酒印象颇深。在另一次宴会上,周恩来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时说:“比伏特加酒好喝,饮之喉咙不痛也不上头……”尼克松心悦诚服,也赞扬茅台酒“能治百病”。电视台工作人员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扬世界。
  周恩来罢宴:那是1958年7月,周恩来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若。周总理的工作精神,历来为全党所钦佩。当时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见周恩来那样繁忙,那样不知疲倦地操劳,过意不去,于是在周恩来离开新会的前夕,决定设宴送行。客人中除了周恩来以外,还有他的两位随员,再就是三位记者。宴会就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炊事员。名日酒宴,跟时下的美酒佳肴相比,只能算是瓜菜代。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恩来还是说话了。——他慢条斯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恩来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三百元人民币交给县委的司务长。党向民激动地站起来:“总理,这怎行?说好了是我请客的啊!”“什么你请客?还不是县委出钱?”党向民热泪盈眶,坐在旁边的记者们对周恩来的言行赞不绝口。自掏腰包,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的罢宴方式。


[url=" style=]编辑本段

[/url]周姓名人
历史名人  [url=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57528]周昌:(公元前?~前192年),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大臣、开国功臣。
  周勃:(公元前?~前169年),祖先为卷人(今河南原阳),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开国功臣。
  周亚夫:(公元前?~前143年),周勃次子;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军事家。
  周荣:(生卒年待考),字平孙;庐江舒人。著名汉朝大臣。
  周福:(生卒年待考),字仲进,著名汉恒帝之师。
  周行逢:(公元?~962年):武陵人(今湖南常德)。五代十国的楚国武安军、武平军节度使。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今安徽庐江),著名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

  周顗:(公元269~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今河南平兴)。著名东晋大臣。
  周处:(公元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今江苏宜兴)。著名吴、晋两朝将领。
  周昉:(公元766~785年),字仲朗,画名景玄;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画家。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兴:(生卒年待考),著名武则天执政时期的酷吏。
  周圣楷:(生卒年待考),字伯孔;湘潭人(今湖南湘潭)。著名明朝史学家。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原名敦实,后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改名为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河北道县)。著名宋朝理学家。
  周邦彦:(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北宋词人。
  周德清:(公元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人(今江西高安杨圩乡老屋周村)。著名元朝音韵学家。
  周德威:(公元?~918年):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人(今山西朔县)。著名五代十国的后唐名将。

  周去非:(公元1135~1189年),字直夫;浙江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宋朝大臣、史学家。
  周必大:(公元1126~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人(今江西吉安)。著名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周忱:(公元1381~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人。著名明朝初期大臣,以善理财知名。

  周密:(公元1232~1298年),字公瑾,号草窗,又号又号萧斋、四水潜夫、弁洋老人、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今山东济南),客居吴兴(今浙江湖州)。著名宋元间文学家。 所著《齐东野语》有涵芬楼铅印本,《癸辛杂识》有《学津讨原》本,《浩然斋雅谈》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词集《苹洲渔笛谱》,收入《强村丛书》,于传世各本中,堪称足本。别本有《草窗词》两卷,收词较滥。又编有南宋词选集《绝妙好词》,辑一百三十二家作品,有《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铅印本。
  周济:(公元1781~1839年),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荆溪人(今江苏宜兴)。著名清朝诗词评论家。 周济有词集《味隽斋词》,初刻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存词一百一十余首。今人陈乃干编《清名家词》,曾全部辑录。
  周达观:(公元1266年~1346年),字草庭,自号草庭逸民;浙江温州路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元朝地理学家,
  周顺昌:(公元1584~1626年),字景文;江苏吴县人。著名明朝东林党人。
  周延儒:(公元1593~1643年),字玉绳,号挹斋;今宜城镇人。著名明朝重臣。
  周嘉谟:(公元1546~1629年),字明卿;汉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周朝瑞:(公元~1625年),字思永;山东临清人。著名明朝东林党人。
  周起元:(生卒年待考),字仲先;山东海澄人。著名明朝大臣。
  周立春:(公元~1855年),江苏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小刀会首领。
  周秀英:(公元?~1855年),女;江苏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小刀会首领。
  周士涟(1756年-1834年),字补年,浙江嘉兴人,清代教育家,杭州宗文义塾和嘉兴新丰平林义塾创办者。

历代鼎甲状元  1 周渭 , 德宗建中元年(780) 军谋越众科武状元 官职不详。(与779年榜眼非同一人)
  2 周虎(?~1229 ),宋宁宗庆元二年考中武状元,抗金名将。

  3 周师锐(1182—1231)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举进士第一名,敕为状元。
  4 周坦(1201-1263),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状元。
  5 周梦雷,宋淳化四年(1244)甲辰科武状元。

  6 周震炎(1231-?),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状元。
  7 周旋(1395-1454),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周旋第六代孙周应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二甲一名,授礼部郎中。
  8 周乾,南京江宁上元县人,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武状元。
  9 周嶅,遂昌县十三都村(今三仁畲族乡)周村人.丙辰(1556)科兵部会试武举第一,曾建状元坊于省城(杭州)北关门内大街。
  10 周延儒(1593-1644)。,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崇祯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
  11 周澍(1684 —1730),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雨甘,号西坪。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12 周世显,河北省故城县人,明朝末周太仆都尉之子,后考上状元,选为崇祯之女长平公主(朱媺娖)的驸马,任兵部大司马,领尚书衔。
  文榜眼: 周渭(779) 周立舜(961) 周起(1000) 周执羔(1124) 周仁勇(1265) 周述(1404) 周洪谟(1445) 周学濬(1844)
  文探花: 周佐麟(?) 周孟简(1404) 周沣(1751) 周开麒(1823)

近现代名人
  周实:(公元1885~1911年),字实丹,原名桂生,字剑灵,号无尽、和劲、吴劲、山阳酒徒;江苏淮安人。著名辛亥革命烈士。
  周自齐:(公元1871~1923年),山东单县人。著名清末民国初外交家、帝制祸首之一。
  周学熙:(公元1866~1947年),字缉之,止庵,松云居士;安徽至德人。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
  周树人: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周炜良(1911年10月1日-1995年8月10日),数学家,20世纪代数几何领域的主要人物之一。上海人。1949年起执教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55年起任霍普金斯大学数学系主任11年。
  周佛海(1897年-1948年2月28日),湖南沅陵人,本名周福海,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建党的一大代表之一,后成为国民党高级官员,抗日时期是汪精卫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之一,被视为汉奸
  周南: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燕: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周正毅:(1961年-),出生于上海杨浦区,前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HKEX #0067)主席,原农凯集团公司董事长,曾被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封为上海首富。2007年11月30日上午, 因周正毅因涉嫌行贿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周正毅有期徒刑16年。
  周信芳:(公元1895~1975年),字士楚,艺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江苏淮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周培源:(公元1902~1993年),江苏宜兴人。著名理论物理学专家、流体力学专家、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周其凤:(公元1947~今),湖南浏阳人。著名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光召:(公元1929~今),湖南长沙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军事界
  周 桓:(公元1909~1993年),辽宁东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周士第:(公元1900~1979年),又名周力行、周平;广东乐会人(今海南琼海)。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周纯全:(公元1905~1985年),字俊忠;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周 彪:(公元1910~1981年),原名周生珍;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仁杰:(公元1912~2001年),原名周球保;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周玉成:(公元1904~1971年),湖南祁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希汉:(公元1913~1988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赤萍:(公元1914~1990年),曾用名邹迪;江西宜春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贯五:(公元1902~1987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子玉:(公元1935~今),山东武城人(今河北故城)。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
  周克玉:(公元1929~今),江苏阜宁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周 村:(公元1926~今),原名周祖华;河南信阳谭家河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周玉书:(公元1933~今),湖南攸县石羊塘乡金坑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衣冰:(公元1922~今),原名周余彬;安徽巢县柘皋镇人(今安徽巢湖)。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家鼎:(公元1922~今),直隶沧县人(今河北沧州)。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周保中:(公元1902~1964年),白族,原名奚李元,字绍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湾桥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周志柔:(公元1889~1986年),原名周百福;浙江临海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一级空军上将。中国现代空军创始人之一.
  周仲南: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1989年11月~1992年8月兼任台湾军管区司令,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
  周仲财: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级陆军上将。1989年12月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兼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周 碞:(公元1895~1953年),字奉璋,浙江嵊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周 濂:(生卒年待考),奉天开原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原东北讲武堂教育长。1946年7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军衔,晋升同时退为预备役。

体育、娱乐界
  周迅:中国大陆知名女演员、歌手
  周笔畅:中国大陆歌手

香港、台湾
  周礼茂:香港填词人,现职新城。
  周耀南:香港名驹爪皇凌雨已故马主
  周洁仪:香港无线新闻编辑
  周嘉仪:香港无线新闻主播/附属新闻台首席主播
  周一岳: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周亦卿:香港企业家,籍贯浙江宁波
  周松岗: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周文耀:香港联合交易所行政总裁
  周启邦:香港律师
  周洁冰:前市政局议员,现港岛区议员,1990当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周嘉玲:前电视及电影演员,现职商界。
  周启生:香港唱作人
  周润发:香港影星
  周星驰:香港影星
  周奕希:前区域市政局议员,现新界西区议员。
  周婉侣:首代多啦美配音演员,现多元文化电视台助理传讯总监。
  周家蔚:香港无线电视艺员
  周华健:香港歌手
  周游:台湾名导演,人称阿姑。
  周传雄:台湾歌手,出道时用使艺名“小刚”。
  周杰伦:台湾歌手
  周渝民:台湾歌手
  周海媚:香港艺人
  周慧敏:香港歌手
  周汶锜:香港模特儿及歌手
  周丽淇:香港模特儿及歌手
  周柏豪:香港模特儿及歌手
  周怡君:艺名为:大牙,台湾人气女子团体黑涩会美眉成员之一,台湾知名综艺节目我爱黑涩会的固定助教之一,台湾Channel V娱乐台的VJ,台湾歌手,主持及演员
  周思齐:台湾中华职棒球员
  周中:香港资深名厨


周金亮 发表于 2013-11-11 12: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珍贵的资料,拜读了。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11-18 1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享阅!
周之后裔 发表于 2014-3-7 2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资料,拜读谢谢了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9 12:08 , Processed in 0.0347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