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其它] 家谱里诞生的窑上村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07-5-14 21: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谱里诞生的窑上村

周家鸿

数百年前的中国,有一个明朝,天子的辉煌早已淡漠,而我的书桌里却摆有一本虫迹满布的家谱,家谱对这个朝代的记录,虽然也是少得可怜的,却有一条长长的线,从这其中牵连到了我的头上。

大明天子不知使用了什么笼络手段,或者是他真的荫泽了我的祖先,竟让祖宗们自封为明朝的复辟者,宁愿长期隐居,把一个大明朝深深地埋在家谱里,十多代流传,数百年间,从不敢轻忘。尽管历经了清朝及其以后的乱世和太平,但对于我的祖宗而言,这些朝代都只是“小朝”而已,真正的大朝即是大明朝。如此的轻视,直让一个大大的家族,在以后数百年间沉设,竟然没有人能捞到一官半职。数一数,家谱里从“常祖元世宗”,到“应大朝天子,永胜定安邦”的“安”字辈,也即我辈头上,共十数代人,居然碌碌无为,官没做成,学问也越做越糟,就更不用说定朝安帮了。从世字辈算起,流落云南以后,到一个胜字,全都是在边疆偏僻的村子里做窑贷,日以继日,艰难求生,距离那个所谓的大朝,越来越远。

说起来,先祖周稷曾经是辉煌过一阵的,也许也正是这阵辉煌,让他铭记于心,企图感恩大明天子,奢望报效国家,才定下的这一宗谱。

周稷原是湖南宝庆府安乐乡白鸡冲村人,明神宗十八年,稷被钦点十六名翰林学土,五年后,出使山东任督学使者,再三年,又被钦选山西粮道案察,万历三十六年以后的五年中,他先后任河南、广东布政司,之后升任浙江巡抚。时常被明皇钦点,应该是大官了,而且随职位的升迁变化,周稷差不多当遍了大半个古中国的官,可是他在家谱中留下的只有短短十来个字,至于功绩、财物,或者为官是否庸、腐、贪欲之类的记录,一概没有,我们无法品味,自然只有仰望历史的长空哀叹。

算起来,我的脉搏中该流淌着楚地的血,可是我的缘分却在云南,在岩溶山脉阻隔的畴阳河边上,比一比,似乎现在摆在我面前各种风景,都要比那叫作“小石羊桥白鸡冲村”的地方秀丽得多。湖南,我从来没有到过。

祖先们一定是沿着广东、广西的崎岖小路,翻过贼盗出没的苍茫森林,乞讨、或者是节衣缩食,一步步跨过重重险关,历尽千辛万苦,没有一辆马车,甚至没有一匹快马,他们是步行着过来的,那时的云南,肯定是莽林遍布,虎啸狼嗥,满地荒野气息。路途中,他们究竟耽搁了多少时日,或者临时闲居过多少村落,竟没有一个字的记载。

周稷之子元勋也是一位进土,而且目光深远,看到魏忠贤当道,便劝父隐退,“躬耕自食,泉石娱心”,看来倒不是什么贪官。但元勋的两个儿子世泽和世顺,却终因远离都市和街道,幽居山林,世面少见,又缺医少食,长子因病早逝,剩下天性愚钝的次子,那便是我的三世祖周世顺了。

周世顺被文气尚盛的父亲“教以诗书”,却“捍格”,也就是学不进去,到年龄渐大,只好让他去学窑货,以求谋生。不料李自成起义,我这个愚钝的祖先只好沿着静道,来到了云南开化府者腊,在一个村庄里烧窑货,维持生计。自此,周稷是否还有什么亲朋留在湖南,我已不得而知。

祖先们对于清朝的憎恶,从整个家谱里便可见一斑,他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夸赞清朝的文字,或者是在那些朝代里,似乎生活都很艰难,恐怕能上学、读书识字者,都几乎没有,周家的血脉里,又根本就没有留存习武造反的基因,更谈何仕途?但后世的周大有却不同于别人,他的创业有了好结果,窑业在他的手上开始兴旺,随后,他把者腊的基业留给胞兄弟,自己又在先祖搬到云南的二百多年后,也搬出了者腊这个自名为“窑上”的偏僻村庄,迁往更边远的麻栗坡县,并又在那儿找到了一片好泥地,做起了窑货,创造了又一个“窑上”村。

到我的曾祖父周永科时,周姓氏族仍然是一大批做窑货的工匠,并且手艺精悍,被广为传项。到我懂事时,我畴阳河畔的家里,桌子上还时常放个土罐,每到街天,母亲便让我装满井水,让赶集的农村人喝。这个土罐便是我曾祖亲手做的传家珍宝。因为我爷爷们正是青年时,国家遇到了亘古少有的战乱,国民党到处抓丁,逼得爷爷们四处逃难,并因此决定了他们四哥弟一生的命运——远远地离开了窑货手艺。

我爷爷聪明些,跑到河岸边一条小街道来,并娶了王姓地主的女儿为妻,就是我的奶奶,因此,虽然自己不做窑货了,但距离窑上不远,为了家里使用,将自己造的坛坛罐罐搬了些来,也才能幸存一些窑货。他们开始做一些糕点销售,换得个“小商”的成份,这就是我以后从小学到工作的表格上,都必须填上的那一栏。二爷生了六个儿女,在麻栗坡城里算是儿孙满堂,成为大户。三爷早逝,只留下一儿一女,儿子便是抄写这本家谱的人士,叫周定铎,按他的叙述,也是我们家族中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了,因为知道自己有病,终生不娶,没有后代,中年便逝世于富宁县的一个小学讲台上。四爷逃到马关一个边远的壮族寨子里,虽然成份是贫下中农,却没有一个子孙能读出书来,成了地道的农民,至今已延续三代,上初中者都很少,他们广种薄收,躬耕务农,过着平淡的日子。我见过我四爷一面,他话很少,一直到前些年去逝,都没看过一场电影或电视。

至此,我周氏的窑货手艺已经彻底终绝,只在砚山和麻栗坡留下了“窑上”的两个村名。

做窑货的周大有一定是曾经红极一时的。两年前,我四叔周定忠从曲靖退休,回家时翻出了曾祖父永科穿着清朝服饰的照片,那是他爷爷,在他的印象里,还多多少少留存着对祖父的一些记忆。他怎么也要拉着我到麻栗坡窑上去祭扫,我才得以看到祖辈们的坟墓。坟地里一溜儿排成三排的坟,都是汉白玉或青石雕成的墓碑,共有二十来墓。事隔二百年,周大有的坟已经字迹斑驳,却仍然见着气宇轩昂的雄姿,那旁边,从他的儿子周朝用到孙周天麒、重孙周子贞、曾孙周永科都是我的祖辈了,这个村子由于姓氏单一,这些坟也就保护得很好,并且高大,周围围裹着青翠森林和广阔田地,家谱里的族人们如今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清淡日子。

如果按如今计划生育的标准来衡量,不论周世顺,还是周大有,恐怕都是罪人了。前两年,我父亲被邀到砚山者腊窑上去立周世顺的碑,那一间大坟两侧,竟密密麻麻刻满了他十多代子孙一千多人的名字,据说,还有大约一半多没有出资修坟,而未刻上名字,更有五百年来已经死亡而没有刻名的,大约二干来人,算起来,应该在五千人以上,如果把不留名的女儿及嫁出去后生育的子嗣一并算,决不会少于一万人。好一个庞大的家族呵!

我算是早巳脱离窑货的新一代,又因为酷爱说三道四写点狗屁文章,对历史思考得多一些。祖先之所以选择窑货,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中国,最驰名最具有影响的,就是窑货。瓷器就因为是窑货,才在次字下面安了个瓦宇,中国的英文意译,也就是瓷器。中国的窑贷,从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响当当不同凡响的。每当有哪个陵墓被发现,考古学家首先要查看的,就是有没有窑货。我的祖先,一定也是作过贡献的,因为他们创造的窑上村距离边界很近,生产的窑货,竟然大多出口,销往越南。越南那时叫“小朝”,如今他们出土的窑货中,必然少不了我祖辈的工艺。

那么,我彻底地脱离窑货,对烧制土陶一点也不懂,并且,还冒昧地穿插进文字这个摊子里来,是不是一种忘本?

可是也有一种慰籍,就是,我在走我的先祖周稷热衷于苦读的老路。他之所以当了十六名进士,在中国明朝,肯定也是以文字为敲门砖的,数百年来,他儿子之后,我之前,虽然再没有进士之类高官入仕,但每一辈人,不论怎样贫困,都力求让自己的子孙学文读书,那意图已很明显。仕途并非是每个人都必须走的路,但也不该是一个家族的空白,那么,作为窑货的后代,我尽可以写一些出土的窑货文章,去换回一些快乐,留下一些记忆,并在瓷器文化的优雅熏陶中,享受独属于我这一辈人的趣味,然后,期待我的后辈出现光宗耀祖的仕者。

其实这种趣味不单我一人所有,我相信在这个较为严谨的家谱中,定有一批族人能见得到我的名字,像我见到他们的名字一样兴奋——为文字而兴奋。

大明天子带给我祖宗的,是阴影还是光芒,我不会一人妄自定论,但族谱历经几百年,不仅让我们执著地固守并维护,还让我们坚定信念,并企图为它增色,说明它具有很值得流传的张力和韵味。如今的社会,已远非明朝可比,然而祖辈们不断迁徙,游离的历史,直让我产生一层层深刻的思索和幻想。

我读过家谱中无数次的字派排列,深深地记住了那一串代码,并不止一次地思索,我知道我这一代的字辈,应该是“安”字了,后来却都用了“家”字,大概因为世道日变,安邦者己另有其人,无需周姓再努力承恩,应该安置家业了。可是在后面的字辈中,依旧排列着“肇瑞承恩荫,万代启嘉祥”这样的文字,可想而知,那一定是对明朝的念念不忘。不论怎样,祖先们先定家,再安邦的举措,应该是英明的,腹中无食,哪来安邦之举,又哪有我们后代的延续?家如此,邦如此,国亦如此。(3520)

[663000 云南文山州委内州文联 周家鸿]

福建周玉瑞收集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07-11-5 23: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里诞生的窑上村

家谱里诞生的窑上村

周家鸿

数百年前的中国,有一个明朝,天子的辉煌早已淡漠,而我的书桌里却摆有一本虫迹满布的家谱,家谱对这个朝代的记录,虽然也是少得可怜的,却有一条长长的线,从这其中牵连到了我的头上。

大明天子不知使用了什么笼络手段,或者是他真的荫泽了我的祖先,竟让祖宗们自封为明朝的复辟者,宁愿长期隐居,把一个大明朝深深地埋在家谱里,十多代流传,数百年间,从不敢轻忘。尽管历经了清朝及其以后的乱世和太平,但对于我的祖宗而言,这些朝代都只是“小朝”而已,真正的大朝即是大明朝。如此的轻视,直让一个大大的家族,在以后数百年间沉设,竟然没有人能捞到一官半职。数一数,家谱里从“常祖元世宗”,到“应大朝天子,永胜定安邦”的“安”字辈,也即我辈头上,共十数代人,居然碌碌无为,官没做成,学问也越做越糟,就更不用说定朝安帮了。从世字辈算起,流落云南以后,到一个胜字,全都是在边疆偏僻的村子里做窑贷,日以继日,艰难求生,距离那个所谓的大朝,越来越远。

说起来,先祖周稷曾经是辉煌过一阵的,也许也正是这阵辉煌,让他铭记于心,企图感恩大明天子,奢望报效国家,才定下的这一宗谱。

周稷原是湖南宝庆府安乐乡白鸡冲村人,明神宗十八年,稷被钦点十六名翰林学土,五年后,出使山东任督学使者,再三年,又被钦选山西粮道案察,万历三十六年以后的五年中,他先后任河南、广东布政司,之后升任浙江巡抚。时常被明皇钦点,应该是大官了,而且随职位的升迁变化,周稷差不多当遍了大半个古中国的官,可是他在家谱中留下的只有短短十来个字,至于功绩、财物,或者为官是否庸、腐、贪欲之类的记录,一概没有,我们无法品味,自然只有仰望历史的长空哀叹。

算起来,我的脉搏中该流淌着楚地的血,可是我的缘分却在云南,在岩溶山脉阻隔的畴阳河边上,比一比,似乎现在摆在我面前各种风景,都要比那叫作“小石羊桥白鸡冲村”的地方秀丽得多。湖南,我从来没有到过。

祖先们一定是沿着广东、广西的崎岖小路,翻过贼盗出没的苍茫森林,乞讨、或者是节衣缩食,一步步跨过重重险关,历尽千辛万苦,没有一辆马车,甚至没有一匹快马,他们是步行着过来的,那时的云南,肯定是莽林遍布,虎啸狼嗥,满地荒野气息。路途中,他们究竟耽搁了多少时日,或者临时闲居过多少村落,竟没有一个字的记载。

周稷之子元勋也是一位进土,而且目光深远,看到魏忠贤当道,便劝父隐退,“躬耕自食,泉石娱心”,看来倒不是什么贪官。但元勋的两个儿子世泽和世顺,却终因远离都市和街道,幽居山林,世面少见,又缺医少食,长子因病早逝,剩下天性愚钝的次子,那便是我的三世祖周世顺了。

周世顺被文气尚盛的父亲“教以诗书”,却“捍格”,也就是学不进去,到年龄渐大,只好让他去学窑货,以求谋生。不料李自成起义,我这个愚钝的祖先只好沿着静道,来到了云南开化府者腊,在一个村庄里烧窑货,维持生计。自此,周稷是否还有什么亲朋留在湖南,我已不得而知。

祖先们对于清朝的憎恶,从整个家谱里便可见一斑,他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夸赞清朝的文字,或者是在那些朝代里,似乎生活都很艰难,恐怕能上学、读书识字者,都几乎没有,周家的血脉里,又根本就没有留存习武造反的基因,更谈何仕途?但后世的周大有却不同于别人,他的创业有了好结果,窑业在他的手上开始兴旺,随后,他把者腊的基业留给胞兄弟,自己又在先祖搬到云南的二百多年后,也搬出了者腊这个自名为“窑上”的偏僻村庄,迁往更边远的麻栗坡县,并又在那儿找到了一片好泥地,做起了窑货,创造了又一个“窑上”村。

到我的曾祖父周永科时,周姓氏族仍然是一大批做窑货的工匠,并且手艺精悍,被广为传项。到我懂事时,我畴阳河畔的家里,桌子上还时常放个土罐,每到街天,母亲便让我装满井水,让赶集的农村人喝。这个土罐便是我曾祖亲手做的传家珍宝。因为我爷爷们正是青年时,国家遇到了亘古少有的战乱,国民党到处抓丁,逼得爷爷们四处逃难,并因此决定了他们四哥弟一生的命运——远远地离开了窑货手艺。

我爷爷聪明些,跑到河岸边一条小街道来,并娶了王姓地主的女儿为妻,就是我的奶奶,因此,虽然自己不做窑货了,但距离窑上不远,为了家里使用,将自己造的坛坛罐罐搬了些来,也才能幸存一些窑货。他们开始做一些糕点销售,换得个“小商”的成份,这就是我以后从小学到工作的表格上,都必须填上的那一栏。二爷生了六个儿女,在麻栗坡城里算是儿孙满堂,成为大户。三爷早逝,只留下一儿一女,儿子便是抄写这本家谱的人士,叫周定铎,按他的叙述,也是我们家族中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了,因为知道自己有病,终生不娶,没有后代,中年便逝世于富宁县的一个小学讲台上。四爷逃到马关一个边远的壮族寨子里,虽然成份是贫下中农,却没有一个子孙能读出书来,成了地道的农民,至今已延续三代,上初中者都很少,他们广种薄收,躬耕务农,过着平淡的日子。我见过我四爷一面,他话很少,一直到前些年去逝,都没看过一场电影或电视。

至此,我周氏的窑货手艺已经彻底终绝,只在砚山和麻栗坡留下了“窑上”的两个村名。

做窑货的周大有一定是曾经红极一时的。两年前,我四叔周定忠从曲靖退休,回家时翻出了曾祖父永科穿着清朝服饰的照片,那是他爷爷,在他的印象里,还多多少少留存着对祖父的一些记忆。他怎么也要拉着我到麻栗坡窑上去祭扫,我才得以看到祖辈们的坟墓。坟地里一溜儿排成三排的坟,都是汉白玉或青石雕成的墓碑,共有二十来墓。事隔二百年,周大有的坟已经字迹斑驳,却仍然见着气宇轩昂的雄姿,那旁边,从他的儿子周朝用到孙周天麒、重孙周子贞、曾孙周永科都是我的祖辈了,这个村子由于姓氏单一,这些坟也就保护得很好,并且高大,周围围裹着青翠森林和广阔田地,家谱里的族人们如今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清淡日子。

如果按如今计划生育的标准来衡量,不论周世顺,还是周大有,恐怕都是罪人了。前两年,我父亲被邀到砚山者腊窑上去立周世顺的碑,那一间大坟两侧,竟密密麻麻刻满了他十多代子孙一千多人的名字,据说,还有大约一半多没有出资修坟,而未刻上名字,更有五百年来已经死亡而没有刻名的,大约二干来人,算起来,应该在五千人以上,如果把不留名的女儿及嫁出去后生育的子嗣一并算,决不会少于一万人。好一个庞大的家族呵!

我算是早巳脱离窑货的新一代,又因为酷爱说三道四写点狗屁文章,对历史思考得多一些。祖先之所以选择窑货,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中国,最驰名最具有影响的,就是窑货。瓷器就因为是窑货,才在次字下面安了个瓦宇,中国的英文意译,也就是瓷器。中国的窑贷,从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响当当不同凡响的。每当有哪个陵墓被发现,考古学家首先要查看的,就是有没有窑货。我的祖先,一定也是作过贡献的,因为他们创造的窑上村距离边界很近,生产的窑货,竟然大多出口,销往越南。越南那时叫“小朝”,如今他们出土的窑货中,必然少不了我祖辈的工艺。

那么,我彻底地脱离窑货,对烧制土陶一点也不懂,并且,还冒昧地穿插进文字这个摊子里来,是不是一种忘本?

可是也有一种慰籍,就是,我在走我的先祖周稷热衷于苦读的老路。他之所以当了十六名进士,在中国明朝,肯定也是以文字为敲门砖的,数百年来,他儿子之后,我之前,虽然再没有进士之类高官入仕,但每一辈人,不论怎样贫困,都力求让自己的子孙学文读书,那意图已很明显。仕途并非是每个人都必须走的路,但也不该是一个家族的空白,那么,作为窑货的后代,我尽可以写一些出土的窑货文章,去换回一些快乐,留下一些记忆,并在瓷器文化的优雅熏陶中,享受独属于我这一辈人的趣味,然后,期待我的后辈出现光宗耀祖的仕者。

其实这种趣味不单我一人所有,我相信在这个较为严谨的家谱中,定有一批族人能见得到我的名字,像我见到他们的名字一样兴奋——为文字而兴奋。

大明天子带给我祖宗的,是阴影还是光芒,我不会一人妄自定论,但族谱历经几百年,不仅让我们执著地固守并维护,还让我们坚定信念,并企图为它增色,说明它具有很值得流传的张力和韵味。如今的社会,已远非明朝可比,然而祖辈们不断迁徙,游离的历史,直让我产生一层层深刻的思索和幻想。

我读过家谱中无数次的字派排列,深深地记住了那一串代码,并不止一次地思索,我知道我这一代的字辈,应该是“安”字了,后来却都用了“家”字,大概因为世道日变,安邦者己另有其人,无需周姓再努力承恩,应该安置家业了。可是在后面的字辈中,依旧排列着“肇瑞承恩荫,万代启嘉祥”这样的文字,可想而知,那一定是对明朝的念念不忘。不论怎样,祖先们先定家,再安邦的举措,应该是英明的,腹中无食,哪来安邦之举,又哪有我们后代的延续?家如此,邦如此,国亦如此。(3520)

[663000 云南文山州委内州文联 周家鸿]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9 15:51 , Processed in 0.0199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