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族

  [复制链接]
周世努 发表于 2012-4-8 2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

      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不论世居国内或侨居海外,都是炎帝、黄帝的子孙。炎黄子孙的称呼,由来已久。古今周姓,也不例外,也是炎黄的后代。故本书从炎黄谈起。古代关于姓氏的书,多达百种。现存最早的是战国史官所撰《世本》。现存《世本》各种辑本记载“周氏”,均从后稷开始。西汉初年,司马迁写《史记·周本纪》,也是从后稷写起。所以,后稷是周族的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后稷的母亲叫姜嫄,是炎帝的后裔。
                                    周族始祖后稷的母系——炎帝至姜嫄
        炎帝,上古帝号。帝,古代君主称号,实际上是原始氏族社会的首领。上古君主,常以五行中的一行来代王天下。五行,指水、火、木、金、土。炎帝以火德王,炎指火光,故称炎帝。
今陕西省武功县。豳,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邻接甘肃省。周族始祖后稷弃在邰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世袭稷官亦居邰地,后来,不窑(公刘的祖父)失去稷官职务奔向戎狄地区,不窑之子鞠(公刘的父亲)生长在戎狄地区,公刘本人早年也生活在戎狄地区,夏朝末年桀王在位时,他迁至豳地建立了诸侯国。
第二点,公刘继承和发扬了始祖后稷的农耕传统。不窋及其子鞠失去稷官,生活在戎狄区域,农耕传统一度中断。公刘重新建设后稷开辟的农业,并继承后稷掌握的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规律,因而使豳地周族人民生活富裕充实。公刘使周族复兴,他是周族在夏朝末年的一位重要祖先,是周族在豳地艰苦创业的一位重要祖先,是周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祖先。
      炎帝又号神农氏,这是以德为号,因他创建农业,有德于民。他又号列山氏,《国语·鲁语》说他生于列山,这是以地为号。所以,炎帝的“氏”,有新的特点,他既有德号,又有地号。炎帝,已有姓。《嵇古录》说:“炎帝神农氏,姜姓。”姜姓的由来,《国语·晋语》已有说明:“炎帝以姜水成。”据《水经注·渭水》记载,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是渭水的一条支流。炎帝生长于姜水,故姓姜。炎帝的姜姓,主要还是生长地方的标志。炎帝本人是知道父母的,据《国语·晋语》记载,炎帝的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氏。少典、有■,都是当时的部落名称。少典氏、有■氏都是人物称号,是以地为号。伏羲氏的父亲不知是谁,炎帝则知道父亲,这也是社会进步。但炎帝时代,整个社会还没有脱离原始时代的母系社会。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民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因此,炎帝在世时,姜姓还不是区别婚姻的标志。当然,炎帝身在伏羲氏死后,炎帝神农氏继位为“天子”,即全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起初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后迁都曲阜(今属山东),在位120年。他对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的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建了农业。伏羲氏时,社会上只有渔猎业、畜牧业,人们靠捕捉禽兽、豢养牲畜为生。到炎帝时,人口增多,禽兽减少,单靠畜牧也难以生活下去,在此形势下,他创建了农业,并因此功德获得了神农氏的称号。
      第二,创建了商业。他提倡贸易,提倡中午市集,这是原始社会商业的起源。不过,炎帝创建的商品交换,还只是以物易物,还没有出现货币。它是一种原始商业,不同于后世的市场经济。
      第三,发明了中草药。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用口尝百草的方法,发明了中药,因此后世有“神农尝百草”之说。我国现存的最早药物学专著,称为《神农本草经》。书名冠以“神农”,相传为炎帝所著。炎帝时代,尚未发明文字书籍,此书当出于后人假托。
古籍中记载炎帝生平较具体的,有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与南宋罗泌的《路史》。《帝王世纪》说他“葬长沙”。《路史》对他的葬地记载更具体:“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帝陵位于湖南省酃县。古代长沙郡辖茶陵县,茶陵县又包括酃县之地。1994年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炎帝葬处虽在晋代史籍中已有记载,但直到北宋乾德五年(976)才为朝廷承认。朝廷即于当年建庙。明清两代,陵庙又经多次重修。1954年遭火灾,诸古建筑仅存残址。1985年10月,湖南省政府按清代形式修复其主要建筑。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叫姜嫄。姜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á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嫄,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炎帝的后代,这是明确的,但她是炎帝的第几代儿孙,却不能确定。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嫄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嫄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周族始祖后稷的父系——黄帝至帝喾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
        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有熊氏、轩辕氏,均不是姓氏,而是以地为号的人物称号。轩辕,即是称号,又是名。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可知,黄帝与炎帝,是同父母的兄弟,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氏。据《史记正义》等书解释,黄帝的姬姓、炎帝的姜姓,均是表示生长的地方,而不是跟从父母的姓。这两兄弟生长在不同地方,炎帝生长于姜水,故姓姜;黄帝生长于姬水,故姓姬。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第一次战争,是与诸侯之战。这里说的诸侯,指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首领。这些诸侯,除互相残杀外,还有两大罪行:一是“暴虐百姓”,即残害人民;二是“不享”,即不朝贡中央。黄帝为了保护人民,为了维护中央权威,不得不用“干戈”即武力去征服他们。后来这些诸侯都服从了黄帝。第二次战争,是与蚩尤之战。蚩尤是当时一个最残暴的诸侯。他“作五虐之刑,延于平民”。“五虐之刑”包括“车裂”、“烧铜柱使抱”等酷刑。黄帝与蚩尤决战地方在“涿鹿之野”,即现今河北的涿鹿县。第三次战争,是与炎帝子孙之战。这场战争是在炎帝本人死后进行的,黄帝是与“炎帝子孙”作战。战后,黄帝完全取得了炎帝子孙的统治地位,天下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成为全国部落联盟的领袖。黄帝被尊为天子后,建都于涿鹿。他辛劳治国,巡行天下。当时黄帝统治的疆域是,东至黄海、东海、西至甘肃崆峒山,南至湖南的岳阳、益阳,北至匈奴戈壁沙漠。关于黄帝的年寿,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引用了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一十岁矣”。另一说是“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年”。黄帝在生一百年,人民蒙受他的利益;他死后,在人民中又有巨大影响200年(死后敬畏他的神明100年,死后遵循他的教导又100年)。所以,黄帝的年寿,当以110年较为准确。关于黄帝的死,《史记》上记载了两说,一说黄帝在荆山(此处荆山位于河南阌乡县)铸鼎,鼎成,黄帝骑龙上天成仙,铸鼎处为鼎湖,后人遂以“鼎湖龙去”的成语代指帝王之死。现今河南荆山有铸鼎原,原上有始祖殿,殿侧石刻最早者为唐代的《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另一说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现今陕西省黄陵县。汉武帝与北朝元魏诸帝均至桥山祭祀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也将桥山黄帝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桥山上现存8万株古柏树,这在北方黄土高原实为罕见。桥山之巅有黄帝陵,桥山东麓有轩辕庙。庙始建于汉代,殿前院中有两株高大古老的柏树,其中一株相传为汉武帝挂甲处,称为“挂甲柏”;另一株有一栋房屋那么高大,相传为黄帝手植,称为“轩辕手植柏”,距今已5000多年,极其珍贵。
      桥山轩辕庙门有“人文初祖”四字直行匾额。这个题明与精神文明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黄帝正是全面继承了上述四氏的发明创造,并加以全面的发展创新,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与最初集大成者。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周易·系辞下传》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制作衣裳。直至黄帝,人类才具备衣服。
       第二,制作舟楫。
       第三,发明牛马驾车。他既发明了水上运输,又开创了陆路运输。
       第四,注意治安。
       第五,发明粮食加工方法,神农氏时已生产出粮食,到黄帝时才发明粮食加工方法。
       第六,发明弓箭。神农氏时是以石块作兵器。至黄帝时,才创造弓箭。
       第七,制作宫室。至黄帝时,人们开始建造房屋。
       第八,制作棺椁。黄帝以前,人们实行裸葬,至黄帝时,才实行棺葬。
       第九,制造文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仓颉发明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左史”,有四目,观鸟迹而制造象形文字。
       除以上九个方面外,黄帝对中华文明有以下贡献:
       第一,科学技术方面。黄帝发明了指南针。《路史》卷十三《蚩尤传》说:“黄帝以车战,蚩尤以骑战,蚩尤作雾,黄帝作指南车。”
       第二,经济方面。黄帝创建了养蚕业和纺织业。西陵氏是黄帝的元妃,号嫘祖,相传她发明养蚕。黄帝创建了采铜的矿业。黄帝采首山铜。首山,在今河南襄城县南。黄帝时,中国原始社会已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黄帝是青铜器时代的开创者。
       第三,政治方面。中华最初的政治制度,是由黄帝始创的。神农氏时,还没有建立政治制度。黄帝除建立了中央政制体系外,还初步划分了地方政区,初步将天下划分为若干州。
       第四,艺术方面。黄帝是中华音乐乐律的创始者。
       第五,医药方面。传说药物学起源于炎帝神农氏,医学则起源于黄帝。现存我国最早的一本中医学著作,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一书,成书于战国,假托黄帝所作。此外,相传历法、算数也是黄帝发明的。
       综上所述,黄帝全面地解决了上古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他不仅初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初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他创造了文字、政制、音乐、历法、算术、指南针,他全面地奠定了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真不愧为人文初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个历史结论不是现代人所确定的,而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
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西陵,诸侯国(部落)名。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汦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帝喾的父亲娇极,是平民。帝喾的母亲,古籍一说不知是谁;另一说,叫“阵丰氏”。帝喾名喾(一作佶),又名岌,姬姓。帝喾15岁时辅佐颛顼,受封于辛,辛是诸侯国名,故他又号高辛氏。颛顼死,喾继承帝位,时年30岁,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这位天子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德治,重视“修身”,“普施利物,不于其身”。《帝王世纪》说帝喾“在位七十五年,年一百五岁而崩”。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娀(sōng嵩)氏,名简狄,生子■(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jùzī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以上是周族始祖后稷的父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20 红包 +20 魅力 +20 收起 理由
中华周氏 + 20 + 2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周世努 发表于 2012-4-8 22: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世努 于 2012-4-8 22:47 编辑

周族始祖后稷的生平与子孙世系

      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姜嫄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嫄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栠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史记栠本纪》对后稷的子孙的叙述可列表如下:
      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吉公亶父。
    上述世系,有两个人物特别值得研究,一是不窑,二是公刘。不窋(zh ú音烛,又kū音与义同窟)是后稷弃的亲生儿子,还是后几代的裔孙?这个问题一直是上古历史的一个疑案。关于后稷与不窑的关系,古代有些史学家作出了如下的解释:后稷弃与“后稷卒,子不窑立”的后稷不是一人,前者是人名,后者是官名。稷是田官之长,这就是说,姜嫄的儿子弃,在帝尧时任农师,封于邰,号后稷,这个后稷是周族的始祖,也是第一任后稷。弃死后,他们的子孙在虞舜、大禹以及夏朝均世袭主管农事的官,均号“后稷”,但代数已失考。“后稷卒,子不窑立”中的后稷,是夏朝最后一任的后稷。公刘所处的时代,已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在位之时。按照《史记栠本纪》所列世系:后稷→不窑→鞠→公刘,公刘是不窑之孙,是夏朝最后一任后稷的曾孙。关于公刘的生平事迹,有二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周族活动的地区,由邰迁移至豳(bīn宾)。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豳,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邻接甘肃省。周族始祖后稷弃在邰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世袭稷官亦居邰地,后来,不窑(公刘的祖父)失去稷官职务奔向戎狄地区,不窑之子鞠(公刘的父亲)生长在戎狄地区,公刘本人早年也生活在戎狄地区,夏朝末年桀王在位时,他迁至豳地建立了诸侯国。
       第二点,公刘继承和发扬了始祖后稷的农耕传统。不窋及其子鞠失去稷官,生活在戎狄区域,农耕传统一度中断。公刘重新建设后稷开辟的农业,并继承后稷掌握的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规律,因而使豳地周族人民生活富裕充实。公刘使周族复兴,他是周族在夏朝末年的一位重要祖先,是周族在豳地艰苦创业的一位重要祖先,是周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祖先。
 楼主| 周世努 发表于 2012-4-8 2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世努 于 2012-4-8 22:50 编辑

周国与周朝

      太王邑于周——古公亶父由豳迁岐
      太王指古公亶(dǎn胆)父,是公刘的第九代孙,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古公亶父原来也住在豳,为豳公。他已是第九代豳公,豳公的称号由来已久,故称古公。古,是久的意思。亶父,是他的名字。太王,是他的曾孙周武王追尊他的尊号。古公亶父后来由豳地迁至岐山。岐山,位于现今陕西关中西部。其迁岐经过,《史记栠本纪》有具体叙述: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并没有停止侵略,他们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豳国人民都愤怒了,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与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公亶父是周族在商朝的一位重要祖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部族领袖。他一方面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以农耕为本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实行德治,提倡仁义,深受部族全体民众的爱戴。
古公亶父离开已历九世的豳地的原因,是受到当时北方
       少数民族的侵犯。戎狄,是西戎北狄的合称,是上古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薰育,是北狄的一支,为古匈奴的别名。薰育起先向豳地周族强索“财物”,古公亶父满足了对方的要求,但仍不能制止侵略。后来薰育索取土地与人民。人民不答应,准备战斗。他为避免流血,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只好迁徙。
       古公亶父迁徙的路线,是由北而南,即由现今陕西省西北边地南下迁徙至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豳地,在现今陕西省西北边远地区彬县、旬邑县一带,与甘肃省接界。漆、沮,是水名,即现今陕西省西部的漆水河与■河(漆是现今的漆水河,沮是现今的■河,■河汇入漆水河,漆水河在现今陕西武功县境汇入渭水)。梁山,位于现今永寿县、乾县一带,在岐山之北。古公亶父率部从现今陕西省郴县、旬邑县一带出发,越过现今永寿、乾县一带的梁山,又度过陕西西部的漆水河、■水河,定居于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诗经大雅绵》与《生民》、《公刘》都是反映周族起源的史诗,概括描写了他从豳迁岐的经过。古公亶父为避开狄人,清早赶马,沿着渭水西边,来到岐山之下。
       古公亶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汉代刘向《列女传》说她是“有邰氏之女”。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亶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栠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周原,是岐山南面的广阔平源。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亶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  。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
     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 “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亶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楼主| 周世努 发表于 2012-4-8 22: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世努 于 2012-4-8 22:53 编辑

文王以国为氏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也就是说,文王的周氏,是黄帝苗裔姬姓的一个分支。
古公亶父娶太姜为妃,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亶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栠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亶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他是“挚任氏之中女”,忠诚专一,端庄严肃,特别重视胎教,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因此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栠本纪》也称她为“贤妇人”。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西伯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西伯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óng宏)天、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西伯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最著名的是吕尚。
        西伯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西伯,纣王于是将西伯囚禁于羑(yǒu有)里。羑里,一作牖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天、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荒淫好色,见了美女说:“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免了西伯。
西伯在囚禁羑里期间,曾著《易经》。
        西伯从羑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西伯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首先,向西征伐,伐犬戎与密须。犬戎为西戎的别名。自西伯的祖父古公亶父起,周族就受到西戎的侵犯,不得不从豳地迁至岐山之阳。至西伯时,周族才对西戎进行反击,保卫了周国西方边境。伐戎胜利的第二年,伐密须。《帝王世纪》说:“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文王。”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西伯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西伯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戡黎的第二年,西伯伐邗(yú于)。邗也是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西伯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西伯,使纣王囚西伯于羑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文王从羑里回到周国后,一方面征伐那些无道的诸侯,另一方面继续在国内推行仁政。他以身作则,非常勤俭,以仁义待人。他从事普通人的低下工作,参加平整道路和田地劳动。他和气、仁慈、善良、恭敬,使百姓和睦安定,爱护帮助孤寡的人。从早晨到中午、下午,他没有闲暇吃饭,一切为了万民生活和乐。他自己却不敢游乐打猎,不敢使诸侯国进贡纳税供他享乐。因此,周围的诸侯国对他心悦诚服,40多国归顺周国,他们都尊奉西伯为王。《史记》将西伯称王的这一年称为“受命之年”。
       文王受命称王时,周国已非常强大,强大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当时周国已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诸侯国叛离了纣王、归顺了文王,但文王仍然率领这些叛离殷朝的诸侯国服从纣王。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鄠)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入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武王伐纣以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一座新的京城,称为镐京。西周末年,犬戎攻杀周豳王,丰镐因此残破。
      丰邑镐京在东周已长满茂盛的庄稼,以后秦始皇在沣水东岸建造阿房宫,汉武帝又开凿昆明池,丰镐遗址更遭彻底破坏。后来,阿房宫化为灰烬,昆明池变为民田,丰镐遗址更难辨认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现今西安市西南的沣水两岸,已初步勘察出丰镐遗址。今天,游人从西安市乘汽车去西南方向的郊县,在沣水以东所见长安县公路沿岸普渡村、斗门镇一带,便是镐京遗址;过沣水桥,在长安县公路沿线所见马王村(附近有客省庄)、大王镇(附近有张家坡)一带,便是丰邑遗址。今天,在沣水两岸,但见一片广阔的庄稼地与一些现代的简朴的村镇民居而已。面对这块从东周至现代都是禾黍离离的土地,仍然令人激动不已。周氏,是“文王以国为氏”,但是,实际上不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辽阔的周国为氏,实际上是以周国的京邑为氏。所以,丰邑,是继岐邑周原之后,周氏另一块发源地。
      另外,在考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国时,要特别注意周国的南方,这就是《诗经》开头所描写的“周南”。在“周南”这组诗中,《汉广》、《汝坟》二诗表明,周国的南方,已包括汝水流域,达到汉水长江流域。
       武王建立周朝周氏,是以国为氏,主要是根据文王建立的周国来取氏名,但是,后来周姓的出现,与武王建立的周朝有更密切的关系。
       武王的母亲叫太姒(sì四)。《帝王世纪》说太姒生有“伯邑考、武王发、次管叔鲜、次蔡叔度、次郕叔武、次霍叔处、次周公旦、次曹叔振铎、次康叔封、次聃叔季载”。
       伯邑考是西伯的长子。西伯被囚禁于美里期间,伯邑考被纣王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曾为纣王驾驶车马。纣王杀了他并烹煮为肉羹。伯邑考死后,西伯立次子发为太子,后为周武王。
      文王15岁生武王,到97岁逝世时,太子发已83岁。太子发于第二年即位,时年84岁。武王即位后,以太公望为师,左右辅臣有周公旦、召公、毕公等。周公旦,是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周原的一部分)称为周公。召公,姬姓,名奭(shì式),采邑在召(也是周原的一部分),称为召公或召康公,后为周朝燕国的始祖。毕公,姬姓,名高,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周文王第15子,封于毕。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一类是古代帝王的后裔。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除古代圣王的后裔外,殷王的后裔也分封。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
      第二类是“功臣谋士”。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
      第三类是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郕(今山东宁阳县北)。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初的分封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分封,第二次是周公旦平定管蔡之乱后,继续分封。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大夫在畿(jī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的分封诸侯,与后来的周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周氏是以周朝天子的国号为氏,而不是以周朝分封的诸侯国的国号为氏。但是,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发生了两次直接关系。
       第一次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指周原,亦即古公亶父与文王建立的周国故地,其具体地点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卷阿。召公奭,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召,也在周原,其具体地点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南的召亭。“岐周故地”,并未全部划分给周、召二公。经后世考古发掘,周原的岐邑,西周天子并未划给任何人作采邑,而是作为故都保存。周公旦、召公奭的采邑,只是周原西面的一小部分。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第二次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周金亮 发表于 2012-4-9 1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资料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拜读了。
广东陆丰周振中 发表于 2012-4-13 00: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契丹男郎 发表于 2012-4-13 09: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收藏!
周顺明 发表于 2012-4-14 19: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拜读了。
凡响 发表于 2012-6-1 11: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拜读   收藏  
九号 发表于 2012-6-2 10: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应好好保存
周礼常 发表于 2013-4-26 22: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4 19:06 , Processed in 0.0210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